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以清新淡远、空灵流动的诗风在诗坛上独树一帜,其诗通过空美幽寂的禅意营造了物我相融的意境和相融相谐的禅趣。王维山水田园诗有着诗中有画、幽寂静谧、禅意盎然、朴素清丽的艺术特征,对后世山水田园诗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诗歌所反映的客观物象的完美统一,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从审美意境出发探究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以求对王维山水田园诗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派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派者。陶谢为唐代山水田园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完成了从题材到精神层面的合流,将山水田园诗创作推向了艺术的最高峰。王孟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领袖,在山水田园诗创作上有大致相同的地方,即诗的双重境界:浑厚雄奇、素朴宁静。但由于人生经历不同,性格各异,也彰显诗人不同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3.
文学史研究中长期流行的山水诗与田园诗两分法及其至唐合流的说法使诗歌分类陷入困境,忽略了唐代造园产业兴盛的事实,遮蔽了以描写园林生活为内容的大量作品,因而有必要引入园林诗概念。园林诗作为一种独立于山水诗、田园诗又与其有交叉关系的诗歌类型,有着自己的特点。唐代园林诗不仅拓宽了诗歌的创作题材,促进了唐诗的繁荣,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文人生活与心态、有助于认识唐代园林文化,并对后代园林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宝琪 《阅读》2012,(9):15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田园诗以其清新明丽的风格,淳朴悠然的情趣,深得人们的喜爱。在田园诗中"牧童"是经常出现的形象,而牧童几乎成了隐居文人、失意官宦理想的羡慕对象。不信,有诗为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捉鸣蝉,忽然闭口立。这是清代诗人袁枚的诗作《所见》。短短二十个字,就把放牧歌唱、闭口静立的形象、动作、神态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牧童是多么天真、活泼而  相似文献   

5.
陆游的农村诗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同时其艺术成就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陆游的农村题材诗作不仅继承了古典田园诗清新自然的特质,而且由于他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真正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一流诗人,他的农村诗也具有了自己独到的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6.
陈娟 《阅读》2023,(67):14-15
<正>我们都知道,被称为“诗佛”的唐代诗人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精通诗、书、音、画,他的山水田园诗大多融入了音乐、绘画之美,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我们来读他创作的五言律诗《汉江临泛》:  相似文献   

7.
王维是唐代诗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位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清新俊逸,尤其是以“空境”为意境的诗作更是诗中佳品.他善于通过对“空山”“空林”的描绘,勾勒出充满禅意、万象空灵的静谧境界,点化出纯明洁净、幽静淡雅、脱尘绝俗的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8.
陶诗"平淡"说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陶渊明的田园诗向来被认为风格平淡,但其中存在田园与官场对立的普遍现象,使忿然不平与田园风光同容一个载体。田园中的贫穷饥冻,应当属于田园诗的重要内容,这类诗尤非"平淡"所能概括。由田园开凿出的议论,属于农夫的衣食问题,也存在内容和形式的错位。  相似文献   

9.
人的社会化问题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其在社会化进程中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的时期。按照社会学的观点,个体行为是由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塑造的,而社会的价值观可以从成员的行为中折射或反射出来。本文试以“超女”现象为一个切入角度,从社会榜样的明星化和世俗化对青少年进程中的矛盾与困境加以分析,以期从“超女”现象探讨其在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中所带来的影响,并进行一些教育与社会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研究高启诗歌了解"诗可以观"的目的在于找到高启诗歌中反映其生活的元末明初时期政治、军事等问题的元素,从而了解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本文介绍了"诗可以观"的内涵及高启的生平,分析了其诗歌中反映诗人个人漂泊际遇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问题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木兰诗》这首问世于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至今千古流传而不朽,世世代代吟唱而不衰,且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究其魅力何在?笔者认为,《木兰诗》的美学价值赋予了诗的魅力所在是其根本。因此,笔者试从审美观点出发,对《木兰诗》的美学价值作粗略探讨,以供商榷。《木兰诗》的美学价值,不仅表现在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心灵”与“外貌”俱佳的巾帼英雄形象,而且还体现在诗中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众多的修辞格,从而艺术地塑造了木兰这一“完美”的形象。一、《木兰诗》的人物形象“美”《木兰诗》的美学价值,体现在诗中主人公———木兰…  相似文献   

12.
在春风得意、奋发蓬勃的盛唐诗坛上,有一位诗人颇负盛名,曾赢得“诗家天子”的美称,他就是“七绝圣手”——王昌龄。七言绝句最早源于民歌,魏晋时期的《行者歌》、《豫州歌》都是句句用韵的七言小诗。宋汤惠休的《秋思引》是最早的文人七言小诗。到梁陈北朝时期,作者...  相似文献   

13.
怀素的籍贯是湖南零陵而不是长沙;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卒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之后,而不是生于开元十三年,卒于贞元元年;不是唐玄奘的门人,也没有徙家京兆;诗人钱起是他的叔父而不是他的舅父。  相似文献   

14.
李商隐诗各体俱有佳作,而近体(尤其是七言近体)更能体现其独特风格。于此,历代多有评述。如范温《潜溪诗眼》称其有“高情远意”,葛立方《韵语阳秋》引杨大年论义山诗,以为“包蕴密致,演绎平畅,味无穷而多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敖陶孙《诗评》称“李义山如百宝流苏,千丝铁网,绮密瑰妍”;叶燮《原诗》则谓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可空百代,无其匹也”;  相似文献   

15.
废名在精心打造的“田园诗化小说”中展现乡野素朴的人生形式。这种在动态现实中超越世俗生活的种种规范、幻想性地满足自己无法在现实中实现的理想和要求的方式.是中国文人用诗意去化解现实苦难的一种独特思维方式。废名借这种古老的理想形式来反观现实中人们精神上缺少的东西,并通过文学中的乡土想像建构田园诗化小说来完成以文学作为精神超越的预设。这就使废名的田园诗化小说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人情风俗而彰显出其特有的精神指向。  相似文献   

16.
现存先秦至唐五代悼亲诗共73首,总体数量不多,其中悼宗亲诗较多而悼妻亲、外亲诗较少.悼宗亲诗有悼父母诗、悼祖父母诗、悼子女诗、悼兄弟诗、悼叔诗,大多写得情深意切、哀怨动人,而悼妻亲、外亲诗有悼舅诗、悼表弟诗、悼甥诗、悼姐夫诗,在情感上略逊一筹且略微呈现出应酬的倾向,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古代宗法制、父权制社会男尊女卑、注重父系血缘关系使然.悼子女诗在悼宗亲诗中比例最大,其原因在于中国人重视子嗣的传统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指明汉人对《离骚》的创作年代,均有作于怀王和顷襄王时期的自相矛盾之说,并无“均在怀王之世,决无作于顷襄王时期”的“宏观”定论;《离骚》所透露的诗人年岁及“椒、兰”喻指,应在诗人将及“老”年且子兰当政时期,而不能在子兰尚未当政的屈原早年“初疏”时期;以诗中浪漫想象所显示的诗人所在地点及诗中出现的“南楚”、“湘潭”一带土语,证明诗人创作《离骚》时不在汉北或郢中,而是在“南楚”沅湘之间;并引秦汉之际律法证明,屈原时代,实行的是有爵者以“年五十六”为“老”的“告老”退休制度,由此推测诗人之作《离骚》大抵在将临五十六岁老年,且齐相韩夤尚未受命赴楚为相的子兰当政时期,即顷襄王八九年间。  相似文献   

18.
对联,俗称“对子”,被誉为“诗中之诗”。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字形式之一。它历史悠久,题材广泛,风格多样、长短不拘、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在中国几千年社会中,不同时期的对联展示了一副副描绘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的“历史画卷”,可以说对联是一座历史资料的宝库,充分利用好这座宝库,有利于开辟历史教学新途径、新空间。笔者在近年的课堂教学中引入对联教学,深受学生喜爱,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以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至黄州,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此时的苏轼,政治上失意苦闷,精神上孤独抑郁,但所谓“诗穷而后工”,正是在这特殊的时期,苏轼创作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前赤壁赋》。  相似文献   

20.
运河行旅诗产生于文人沿大运河行旅的途中,是诗人就地取材、随见随写、即兴而成的作品。这些诗歌与生俱来地有着“实录”“纪实”的鲜明特征,具有较高的史料、文献价值,为后世了解诗人生平经历、大运河生态以及运河沿岸的民风民情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明末清初是历史上一段天崩地坼、风云激荡的特殊时期,产生于此际的运河行旅诗真实地记录了动荡时局中文人的行旅踪迹、沿途所见所闻以及当时大运河实际的运行状况,是研究文学史、大运河史、大运河文化史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有着“以诗证史”“补史之阙”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