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静 《新闻大学》2012,(2):48-53
关于组织传播大体有三种理解方式:第一种理解是把组织传播当作一门学科——传播学的分支.但与传播学一样,由于立场差别较大,缺乏统一认同,无法建立一个统一的组织传播学.第二种理解是把组织传播视为独特现象.这一视角促进了跨学科的研究,但它先入为主地将组织视为场所,传播被简化为发生在组织中的一种信息传递行为,越来越不为传播学者所认同.  相似文献   

2.
鲁从阳 《新闻知识》2001,(12):14-15
10月18日到21日,全国第七次传播学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新世纪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创新与发展"。研讨范围为传播学基本概念的界定与创新;传播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传播与全球化;WTO与中国传媒;网络传播;组织传播与人际传播;新世纪新闻传播大趋势等重要课题。大会提交高质量学术论文60余篇,几乎涵盖了当今传播学所有领域,并且集中探讨了时下许多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以下笔者将从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研究方法和传媒战略三个层面来对本次大会进行述评。一、传播理论研究:务实和转型长期以来,如何实现传播学的…  相似文献   

3.
早在1988年,林瑞基博士就在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发表了《组织传播及其效果》一文,在中国大陆开启了组织传播学的先河,中国大陆第一次出现"组织传播学"这一学科概念。如今二十多年过去,我国在组织传播学科方面的研究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国内多数学者对于组织传播学的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其学术领域的界定、研究模式与意义的探究以及研究范式的创新等方面,对于组织传播学的理论探讨尚有较大的上升  相似文献   

4.
正主持人语:随着传媒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组织传播在传媒业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鲜明和重要,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组织传播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全球化影响下,组织传播研究也开始呈多样性和多元化发展趋势,研究和探讨适合中国国情并适应时代需要的组织传播方式对推动中国组织传播学的创新和发展意义深远。本期首先刊载《健康传播研究的发展与现状》,文章介绍了健康  相似文献   

5.
传播是组织的轴心,没有传播就没有组织,组织传播学(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正是研究传播在组织结构、运作与管理中如何发挥作用的一门学科.本文尝试对组织传播学的发展脉络加以探讨,对该领域做一回顾与分析以丰富传播学的多元内涵,为业界提供更翔实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田丹丹 《青年记者》2010,(18):96-96
概述 在传播学中,"组织"与"传播"辅车相依,密不可分,传播造就组织,组织滋养传播。本文中"组织"是指高等学校中的大学生班级,"传播"是指大学生班级向内与向外、横向与纵向、正式与非正式等的传播。这样的大学生班级组织传播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7.
科学传播学是一门以科学传播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在中国,科学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95年首届科学技术传播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的召开和1996年《科技传播研究》一书的出版,是科学传播学在中国进入创生期的基本  相似文献   

8.
博物馆传播是博物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前人研究多采用传播学中的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理论和方法,以阐释和规划博物馆的信息传播活动。但因传播环境及条件的差异,这一方法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9.
一、传播学研究方法与社交媒体中的舆论传播学研究方法是开展传播研究的基本工具和手段,人们运用各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传播实践中的新现象、新事物,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传播的内在规律。与传播实践一样,传播学研究方法本身也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唯有如此才能适应传播实践和传播学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付帅 《新闻世界》2013,(5):313-314
农村合作组织作为农业科技传播中组织传播的重要一环,不仅承载着农业科技应用与创新的使命,而且发挥着传播农业科技的桥梁作用。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分析了其科技传播机制,提出了加强组织内部建设、密切组织外部联系、拓宽多种传播渠道、运用多样媒介形式等建议,以期对完善农村合作组织传播机制,促进我国农业科技传播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辛今 《今传媒》2009,(6):17
本刊讯尽管人物传播在目前的信息传播中非常广泛,但作为严肃的传播学分支,系统的人物传播学研究目前在我国还是一项空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物传播的效能和规范.  相似文献   

12.
组织传播学属于一门"年轻"的学科,20世纪60年代才被国际学术界正式纳入传播学的范畴。组织传播学科发展至今,其普遍性和重要性不断凸显,已不是早期为满足经营者或管理者为改善传播的技巧、模式、策略、方式等以达到组织绩效的实务取向,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与实务工作者重点趋向于理论的建构与实践方法的研究。这样的转变,不止对原来为解决管理难题以达到有效沟通的实务现象有所帮助,也直接对组织中每一份子能更有效的在组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语:组织传播是一门年轻的学科,20世纪60年代才被国际学术界正式纳入传播学范畴。如今,传媒业已处于数字化生存状态,信息时代的大发展给组织传播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同时也遭遇了很大的危机,相应地给组织传播学科的研究人员带来很大的难题,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任何一个作为独立存在的组织的信息传播与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信息的传播已由传统的印刷、电子传播阶段逐渐转向网络传播阶段,继而,对新闻、知识、信息研究的网络传播学也逐步成为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相似文献   

15.
传播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边缘地位由来已久,李金铨认为,它面临学术内卷化问题,正在走向画地自限,逐渐封闭。本文试图以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为例,探讨传播学研究的新路径,以"泛传播"、"泛媒介"的概念重新审视传播学,认为语言、文字皆是媒介,传播是人的一部分,人不可与世界无交流,即不可无传播,传播学者可跳出狭隘的媒体观,落脚于"传播"二字,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传播学,拓展传播学的边界。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探析央视科教频道《百家讲坛》的成功原因,揭示出化"组织传播"为"魅力传播",从而扬长避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传播效果的最优化,乃是《百家讲坛》成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传播学研究被“离身观念”所主导,以致身体的相关议题往往被学界忽视,直至2018年国内传播学界出现了身体转向。部分研究指出在传播学发展过程中,身体议题历经了漫长的失声期,甚至在传播研究中系统性缺席。然而,基于对传播学历史的梳理后,本文发现,尽管“离身观”主导传播学研究,但是身体实际上始终以一种“缺席在场”方式伴随着传播学的诞生发展,在不同的理论当中浮现,或多或少地闪烁着光芒而非全然失声。  相似文献   

18.
李彧 《报刊之友》2012,(11):17-18
健康传播是美国70年代开始兴起的传播学研究领域。健康传播在美国的发展,离不开其社会保障制度和传播学理论的发展。相比之下,我国的健康传播研究则显得比较滞后。随着大众对健康的关注,健康传播势必会引起更多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蒋艳芳 《新闻知识》2006,(11):26-28
任何传播活动都是为了取得某种效果,“不为效果而从事传播及传播研究,同不为胜利而进行战争,是一样荒谬,一样不可思议。”[1]在传播效果研究中,最具实用价值的当属劝服理论。西方传播学中的劝服理论(p e r s u a s i o n),又译为“说服理论”,是传播者试图利用传播的信息来改变他人的态度与行为的一种研究。最早对劝服理论开展系统研究,并卓有影响的是以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霍夫兰(1912-1961),他是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之一。1953年出版的《传播与劝服》被视为霍夫兰及其耶鲁学派的代表作。新闻评论作为一种传播活动,也是…  相似文献   

20.
正主持人语:在新媒体主导下的传播格局中,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而推动了媒介的组织传播模式及形态的改变。互联网技术下的新媒体发展引发了大众对微博、微信的追捧和使用,组织内、外部传播的新媒体沟通形态广泛以微博、微信为主。从传播学角度而言,微博、微信能够帮助人们多渠道的获取资源信息,使组织中的成员都有参与意见表达的机会。由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对社会化的信息具有开放性和传播范围广泛等特点,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