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不同的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核黄素、玉米浆)对粘红酵母2.102的生物量以及发酵生产类胡萝卜素的影响。并用正交试验方法对碳源、氮源、pH值等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筛选。结果表明:30g/L麦芽糖,10g/L酵母膏分别作为碳源和氮源,pH值6.0,添加0.03‰的核黄素和0.6%的玉米浆为最佳的培养基组成。在上述条件下,28℃振荡培养72h,类胡萝卜素产量最高可以达到10.21mg/L。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格尔德霉素发酵工艺的进行研究。本文通过摇床转速、不同碳源、不同葡萄糖含量等以发酵效价为指标对格尔德霉素发酵工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利用淀粉、柠檬酸作为有机碳源,配合液相分散混合、高温固相处理以及雾化造粒工艺,制备出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就不同碳源包覆改性对于材料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和讨论。结果表明,三种不同有机碳源中,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从小到大依次为柠檬酸(139.4mAh/g)、淀粉(144.4mAh/g)和聚乙烯醇(153.8mAh/g)。  相似文献   

4.
在污水强化生物脱氮除磷系统中,碳源种类及浓度对于处理系统去除效果的高效运行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介绍生物脱氮及除磷各步骤碳源需求的机理,探讨碳源类型及碳源浓度对系统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同时对提高污水碳源浓度常用的手段即增加外碳源及内碳源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由于近年来城镇污水厂进水低C/N比趋势日益严重,碳源的缺少使得硝化与反硝化平衡被打破,出水脱氮效果不佳。因此,需投加外碳源,以满足生物脱氮所需有机碳。本文概述了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外加碳源种类及其处理效果,并对未来外投加碳源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有机碳源添加对不同C/N比有机物料氮矿化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室内恒温控湿好气培养法,研究了掺混不同C/N比有机物料土壤中有机氮的矿化进程,及有机碳源添加对其的影响。培养 30周的结果表明:掺混大豆粉的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速率最快,在第 30d时达到最大;掺混玉米秸粉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速率最慢;有机碳源的添加明显抑制了有机氮的矿化进程,但这种抑制作用只是暂时的,最终将以有机氮的矿化分解为发展总趋势。  相似文献   

7.
以碱处理玉米秸秆作为外加碳源,研究外加碳源对潜流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利用不同条件下的两组装置(A潜流人工湿地空白对照;B添加碱处理秸秆的潜流人工湿地)进行实验,测定体系中TN、NH4+-N、NO3--N、NO2--N、COD、p H等指标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碱处理玉米秸秆的潜流人工湿地较空白对照装置TN去除率提高了30%左右;NH4+-N去除率提高了11%左右;NO3--N去除率提高了14%左右;NO2--N去除率提高了56%左右;COD去除率提高了31%左右。经过碱处理的玉米秸秆可以为人工湿地系统脱氮提供反硝化所需要的碳源。添加碳源可明显提高潜流人工湿地的脱氮性能,而且不会给系统带来负担。  相似文献   

8.
闫彬  梁丽娜 《科技风》2014,(17):119-119
本文以"柠檬酸法"制备的Mo1Fe10催化剂,以无水乙醇为碳源的化学气相沉积法(ACCVD)制备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实验采用温度和气流分布更为均匀,更易放大的流化床反应器。本实验考查了在相同的催化剂Mo1Fe10下,载气Ar气的流量为150ml/min,无水乙醇为碳源,不同温度下对制备单壁碳纳米管的影响。实验表明:在950℃时制备的单壁碳纳米管具有管径均匀,不定型碳含量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针对水源水中硝酸盐氮(NO3-N),采用批实验开展了生物脱氮研究,考察了碳源种类对生物脱氮的影响,并考察了豌豆秆作为固体碳源时颗粒铁、碳源用量、N03-N初始浓度和水温等因素对生物脱氮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甲醇、豌豆秆和木屑完全脱氮的时间分别为2天、7天和30天;三种碳源均会引起亚硝酸盐氮的短暂积累,但最大积累量出现的时间不同;在模拟水中富含溶解氧时,含有颗粒铁的反应瓶在2天内可以实现完全脱氮,而对照瓶仅去除45.7%的N03-N;第2天时,1g豌豆秆时N03-N去除率为47.8名,3g时去除率为71.9%,而5g时去除率为99.6%;低浓度和高浓度时的豌豆秆生物脱氮速率分别是11.28mg/L/d和10.91mg/L/d;15。C时的豌豆秆生物脱氮速率约为33。c时的1/3,27cc时的脱氮速率约为33oc时的3/4。碳源种类、颗粒铁、豌豆秆用量和水温显著影响豌豆秆生物脱氮效果;在既定浓度范围内(5.65mg/L-21.92mg/L),N03-N初始浓度对生物脱氮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针对水源水中硝酸盐氮(NO3-N),采用批实验开展了生物脱氮研究,考察了碳源种类对生物脱氮的影响,并考察了豌豆秆作为固体碳源时颗粒铁、碳源用量、NO3-N初始浓度和水温等因素对生物脱氮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甲醇、豌豆秆和木屑完全脱氮的时间分别为2天、7天和30天;三种碳源均会引起亚硝酸盐氮的短暂积累,但最大积累量出现的时间不同;在模拟水中富含溶解氧时,含有颗粒铁的反应瓶在2天内可以实现完全脱氮,而对照瓶仅去除45.7%的NO3-N;第2天时,1g豌豆秆时NO3-N去除率为47.8%,3g时去除率为71.9%,而5g时去除率为99.6%;低浓度和高浓度时的豌豆秆生物脱氮速率分别是11.28mg/L/d和10.91mg/L/d;15℃时的豌豆秆生物脱氮速率约为33℃时的1/3,27℃时的脱氮速率约为33℃时的3/4。碳源种类、颗粒铁、豌豆秆用量和水温显著影响豌豆秆生物脱氮效果;在既定浓度范围内(5.65mg/L-21.92mg/L),NO3-N初始浓度对生物脱氮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建立子囊霉素产生菌的化学限定合成培养基,为进一步研究子囊霉素产生菌的营养代谢提供依据。本文分别采用了不同浓度的D-麦芽糖、D-半乳糖、D-蜜二糖、D-海藻糖、D-蔗糖等碳源以及不同浓度的L-赖氨酸、L-色氨酸、L-组氨酸、L-缬氨酸、L-异亮氨酸等试验它们对菌株生长和子囊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光合细菌沼泽红假单胞菌同化磷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光合细菌沼泽红假单胞菌WZ1同化磷的能力以及光照、碳源、pH值对其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光照微好氧条件下该菌对磷的同化能力比黑暗微好氧条件下强;NaAc和苹果酸为碳源时,其同化磷的能力较乙醇为碳源时强;pH值为6.0,6.9和8.0下该菌同化磷的能力相似。在光照微好氧、NaAc或苹果酸为碳源、pH为6.9的条件下,该菌可同化0.020mg/mL左右的磷。  相似文献   

13.
申轲  庞宗文 《大众科技》2008,(12):103-105
康宁木霉是工业上用于生产纤维素酶的常用菌株,它在以纤维素物质为底物合成纤维素酶的同时也合成木聚糖酶。通过改变培养条件,康宁木霉可选择性地高效合成木聚糖酶,选择性合成程度与碳源种类、浓度及碳氮比大小有关。以低纤维素污染的粗木聚糖为碳源,适当降低碳源浓度,提高碳氮比可以提高木聚糖酶选择性合成的程度。以甘蔗渣粗木聚糖为碳源,采用分批添加碳源和氮源的方法控制发酵过程中碳源浓度在5g/L以下,碳氮源质量比在10:1以上,培养5天后产生的木聚糖酶活和纤维素酶活分别为310.6U/mL和7U/mL,两种酶活的比值为44.4。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曲周县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碳效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具有突出地位,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掌握地区碳收支情况,对挖掘农田多功能性、发展低碳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制定农业生态补偿提供依据。本文综合分析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并根据实际情况修正核算了碳排放系数,从碳输入、碳输出、固碳三个过程对曲周县农田生态系统碳源和碳汇以及碳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曲周县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值为-3.30万t,当年可固定碳17.61万t。土壤呼吸、农用机械以及氮肥、磷肥的使用是造成碳排的主要因素。各乡镇农田生态系统碳源和碳汇情况有所差异,曲周镇等乡镇由于高投入低产出导致当年系统为碳源,而候村镇、河南疃镇等乡镇由于低投入、高产出导致当年系统为碳汇。曲周县农田生态系统虽整体表现为碳源,但仍具有较强的碳汇能力以及较高的碳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碳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南方污水厂进水碳源浓度普遍偏低,且这已成为南方污水厂生物除磷效果较差的最主要因素。通过实验发现,单方面加大进水C源的浓度可以大大提高生化除磷率,可以达到76%以上。另外,从几种碳源的平行实验比较来看,可以确认乙酸钠最好的碳源。对于改良A2O工艺,通过预缺氧段和厌氧段的配水比可以有效控制厌氧区的碳源分配比可以尽可能使生物除磷充分利用原水中的C源,从而提高生物除磷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中国人》2011,(19):18-21
我们报道了一种有效减少厌氧-好氧(低溶氧)工艺的N2O和NO生成的方法。与文献报道乙酸等传统碳源相比,利用活性污泥碱性发酵液作为模拟污水的碳源可以将N2OSnNO的生成量分别减少687%和500%,并同时提高了总磷和总氮的脱除率。  相似文献   

17.
苯酚降解菌株FY-6的初步鉴定及苯酚降解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敏  方序 《科技通报》2009,25(4):441-444
苯酚降解菌株FY-6经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反应鉴定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对不同温度、pH以及不同苯酚浓度培养基中菌株的生长和苯酚降解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Y-6菌株能在无机盐培养基中以苯酚为唯一碳源和能源进行生长,并同时对苯甲酸和萘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在温度为25~40℃、pH6~9和苯酚浓度400~1400 mg/L范围内,FY-6菌株的生长及苯酚降解效率均达到较高水平,因此,初步认定该菌株能适应较广泛的环境条件,并对苯酚浓度具较高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8.
以多杀菌素的产生菌刺糖多孢菌为试验菌株进行发酵培养基的研究,探索不同浓度的碳源、无机盐对多杀菌素生物合成的影响。经过试验,最终筛选到发酵培养基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250ml的三角瓶中装量25ml,消前p H7.0,转速220r/min,温度28℃,移种量为8%是最佳的发酵条件。  相似文献   

19.
从不同分离源采取土样多份,以淀粉为唯—碳源筛选到1株淀粉酶高产真菌JL-15;通过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指标试验和18SrDNA保守序列分析,鉴定JL-15菌株为黑曲霉。该淀粉酶的Km和Vmax。,分别为1.75mg/mL和1.255μmol/min/mL。  相似文献   

20.
同种反应条件下,葡萄糖为碳源和NaNO2为氮源,废水中COD去除率、氨氮去除率提高程度最大,碱性物质添加对其效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