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编辑、编撰、编纂是编辑学的基本概念。从产生的渊源及演变过程考证,“编”字起源于殷商时代,“编辑”一词产生于隋唐时期;“编辑”与“编纂”虽可互训,但“编纂”的含义更具体。“编辑”一词在古代和现代意义上虽一脉相承,但仍有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2.
沈开木先生在《“不”字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以下简称“沈文”)一文中说: “当一个短语不是主谓短语的时候,一般地说,“不”字的否定范围在“不”字后面,常常是从“不”字后那个词开始,到动词的宾语为止。即是说管到逻辑宾语为止。 “在‘不’字的否定范围里,存在着一个否定中  相似文献   

3.
也谈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评徐通锵先生的字本位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字本位”理论对汉语研究虽有非常有益的启示作用,但它的立论依据和推导过程是否完全符合汉语实际,能否解决汉语由于基本结构单位不易确定而带来的一系列麻烦却使人产生疑问。为了区分书写单位和结构单位,最好还是用两套术语来表示。作为语素的“字”在汉语里是现成的,而“词”则是从句法结构中分析出来的,因而“字”(语素)是备用单位,而“词”是使用单位,二者为实现的关系,“字”(语素)进入一定结构里才可以看出它能否成词,在不同结构中有可能形成几个不同的“词”。  相似文献   

4.
“重言”是古汉语中连绵词的特殊形式。因为“重言”除了象其它连绵词一样,组成该连绵词的两个字存在着双声、迭韵的关系外,还必须同形。所以重言连绵词是既双声又迭韵且同形。 “重言”在汉语词汇中是很早就出现的双音单纯词,甲骨卜辞和西周钟鼎铭文中巳经出现了它们的用例。但在《诗经》中,使用频率之高是惊人的!笔者曾对《诗经》中的“重言”(注:包括少量迭字在内。笔者认为“重言”与迭字是有区别的,详下文论述,为统计方便,故暂且相混。)进行统计,凡666次,它们的分布是:凤,226次;小雅,234次,大雅,126次;颂,80次。但还必须对其它几个有疑义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得”字的本义是“获得、得到”。它在先秦的意义和语法功能主要有:1.作为词。它的意义有得到、获得。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带宾语,词性为及物动词;当它表“能够、可以”义时,词性为助动词,属于一种半实半虚的词,在句中充当状语。2.作为语素,它表“能、能够”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词,还表“适合、适应”义。这些功能和用法都是从“得到、获得”义引申而来。3.它还可与“微、无”组成凝固结构;还通“贪”,通“德”。  相似文献   

6.
推敲     
李晓愚 《阅读》2024,(18):50-53
<正>文人写诗常常要字斟句酌,比如王安石写《泊船瓜洲》,原本的句子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后来想想,“到”字死板,改成“春风又过江南岸”,“过”字更有动感,但还不够形象,接着改,一直改到“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有生气有色彩,把江南春意盎然的景致一下子凸显出来了。所以我们说写诗作文得推敲。“推敲”一词很有意思,“推”和“敲”这两个动作都跟手有关,为什么它们合在一起就变成了脑力活动呢?说到这个词的来历,我们不得不提唐代的一位大诗人——贾岛。  相似文献   

7.
释“瓜子”     
“瓜子”一词,是甘肃、陕西、四川等地常用的方言俗语,其义与通语称白痴为“傻瓜”或“傻子”相同.前人所作的笔记杂著,偶也记述“瓜子”一词,而于词源则语焉不详.如清代黎土宏《仁恕堂笔记》中说.“甘州人谓不慧之子曰瓜子,殊不解所谓.后读唐书:贺知章有子,请名于上.上笑曰:可名之曰孚.知章久乃悟上谑之,以不慧,故破孚字为瓜子也.则知瓜子之呼,自唐以前已有之.”但现在通行的辞书转引记述此词甚为纷乱,或作“瓜子”,或作“爪子”,或“瓜子”、“爪子”并存而不辨其误,所以本文首先辨正各书引述讹误,然后考释其词源本义.  相似文献   

8.
常读《人民日报》,发现有几个词很容易用错用混,值得审慎对待。举例如下(引文中着重号为笔者所加):1.据统计,截止到8月10日,闽东农业大镇霍童镇的近二万亩农作物,已有近95%得到补救。—2003年8月13日二版报道。例1中的“截止”一词当为“截至”所误,同时也应删“到”字。“截止  相似文献   

9.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说:“者”字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还列有“词气词‘者’”一项。 这大体代表了语法的一般说法。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古代汉语》将者字结构分成两类:  相似文献   

10.
“君”字的上部分是“尹”字,表示手执棍棒使人做事。《说文》:“尹,治也。”尹字下加“口”,表示手执棍棒发号施令,象征奴隶主支配奴隶的情况,后来用来指称统治人民的君主。封建社会的诸侯、大夫都可称君。“子”是古代男子的尊称,《谷梁传·宣公十年》:“其曰子,尊之也。”《注》:“子者,人之贵称。”多作名词后缀,如“君子”。“君子”一词最早意义指君主、诸侯和大夫。“君子”一词在先秦典籍中出现较多,但义项  相似文献   

11.
小学一年级,是一个人的启蒙时期,掌握正确的汉语知识,对今后影响极大。字、词、词组又是学习现代汉语的基础,对学好汉语很重要。因此,我们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注意字、词、词组的区别,使学生正确掌握汉语基础知识。黄伯荣先生在他主编的《现代汉语》一书中,给字、词、词组的概念下了明确的定义。他说,“字是记  相似文献   

12.
说“阿”     
一个名素前冠以“阿”字,这种构词形式此自古然,魏晋以后受佛经的影响其风尤盛.这个“阿”一般认为是发语词或前缀,对此我们不持疑义.但是一般说来作为缀(一)它是由实词虚化而成的,也就是说它有源可寻,且从语源看,“阿”和它后面的实素的语义结合具有可解释性.那么,“阿”虚化之前的词义是什么呢?(二)它是一个不自由语素,只能与另一个单音节词构成一个双音节词,不能游离于词以外自由运用,那么“阿”有无以词的形式自由运用的情况,并以此来证明它的初始义呢?我们认为这两个问题有讨论之必要,且本文就是围绕以上提出的两个问题展开讨论的.我们认为前缀“阿”的来源至少有四个:(一)同“(?)”,(二)梵语或其它外来语A或uo的音译,(三)第一人称代词“我”,(四)疑问代词“何”.  相似文献   

13.
韦庄词句“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中的“栏”字,比较词人所写其他几首《清平乐》,发现处于相同位置的字平仄不同。“栏”字为平声却放于仄声处,不符合词律。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为此,特从格律、方音、字声原则、词乐和音韵等五个角度进行解析,探究其“栏”字的韵律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字词句教学应逐字落实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字词句三者是无法分割的。教师讲解课文,要从字(词)入手,分析每个字(词)在古代和今天语言环境中共同的与不同的性质、意义,区别其词类的归属,辨析其语法关系。由字及词,由词及句,逐层突破,领会全句。如果不能做到逐字落实,就会影响对课文的正确理解。《指南录后序》首段有这样一句:“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前一个分句说,国家的事态发展到了这个地步,我当然不应当顾惜自己了。后一个分句,如果照课文注释(按:指陕西省高中试用课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汉语中,“是”字的使用频率较高,用法也复杂。本文拟对《论语》一书中的“是”字作些分析归纳,以便进一步探求它的使用规律。《论语》中“是”字共出现60次,其中4次重复,实际出现56次。 在56个例证中,作指示代词42例,作形容词2例,做助词5例,作为词素与“以”“故”结合而成复合连词(是故、以是)的5例,作判断词“是”的2例。下面把这些用法作具体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体育有悠久历史,但过去一直没有用“体育”这个词。“体育”一词是外来的,据笔者看到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二十世纪始,是由日本传来的。清末,我国有大批留学生东渡日本求学,仅1901~1906年间,就有13000多人,其中,学体育的为数不少。从现有资料看,仅四川一省,当时毕业于日本大森体育学校(又称大森体育会)的就有10几人。他们回国后带来了“体育”这个词。在我国,“体育”这个词最早见于1904年(光绪30年),在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中提到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时说:“一、保全身体之健旺,体育发达基此;……”在1905年《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上也提到了“体育”说:“体育功夫,体操发达其表,乐歌发达其里。”我国的留日学生回国后,不仅带来了“体育”这个词,并且还创办了许多体育学校和团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大量的联绵词,古人对这种语言现象早巳有所注意。《荀子·正名》说:“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喻则兼”。所谓“兼”就是指联绵词。明清的学者对联绵词非常重视,对联绵词作了大量的收集、整理工作。明人朱谋讳最先编了一部《骈雅》把古书上的联绵词收集起来,仿照《尔雅》的篇目分成十三篇。这部书首先引起人对联绵词的注意,清人王念孙在《广雅疏证》及《读书杂志》中,对联绵词进行了充分的研究,澄清了古人对一些联绵词的糊涂认识,如对“犹豫”等的解释。近代人朱起凤因首鼠首施引起的风波而发愤著书,写成了《辞通》专著。符定一用三十年的时间编了一部四百万字的《联绵字典》。现代  相似文献   

18.
"寤生"臆解     
“寤生”一词自有记载以来,历代学人皆有自己不同的诠解,纵然汗牛允栋,终未达成一致的意见.以至后世学者也莫衷一是.结合“寤”字的本意.“顺产”和“逆产”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寤生应是一种顺产现象.  相似文献   

19.
戏有戏“眼”,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文有文“眼”.这些诗词曲文的“眼睛”,是指一句之中或一篇之内表现意蕴、揭示本质的特别精采的字,句、段而言.它是体现文章各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关键,是作家反复体验生活、推敲文字的结晶.古人有的把它称作“题窍”(唐彪),有的把它叫作“眼目”(司马迁),我们不妨用刘熙载的说法,就称之为“文眼”.  相似文献   

20.
《千唐志斋藏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1180页《唐故留守右厢都押衙都虞侯黄州长史兼监察御史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上柱国魏府君(望先)志铭》(咸通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将“望先”著为魏府君之名有误。魏府君名实为“顼”。志文:“魏氏望先,钜鹿人也。……暨于皇考讳叔文,乃婚范氏夫人,有子三人,……季曰顼。顼字遵圣,婚故牛相国押衙,兼侍御史韦公俭长女。……有男六人,长曰昭范、二曰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