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选取北京市1所重点中学和1所普通中学的586名初二学生为样本,进行性别角色、体质健康及体育态度的测量与调查。结果表明:双性化(38.9%)与未分化(36.2%)比例较高,单性化较低(24.9%)。男生群体中,体质健康由好及差的顺序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男性化和未分化个体在体质健康上差异显著(P<0.05);体测各单项指标随性别角色呈现不同规律;不同性别角色在体育重要性、喜欢程度、锻炼次数方面差异极其显著(P<0.001)。女生群体中,体质健康由好及差的顺序为:女性化、男性化、双性化、未分化,女性化和未分化个体体质健康差异边缘显著(P=0.08);体测各单项指标随性别角色呈现另一种规律;不同性别角色的女生在重要性(P<0.05)、喜欢程度(P<0.001)方面差异显著。在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研究的局限性、未来展望与相应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2.
利用Bem性别角色量表(BSRI)和适用于大学生群体的《体育生活方式问卷》,对湖南1 254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以解析性别角色与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与其自身所具有的性别特质和个体对社会文化所规定的性别角色期望认同程度有关,其中性别角色对男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更大;(2)男性化和双性化性别特质有助于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良性形成。建议:针对不同性别及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因人而异地进行体育指导,淡化性别角色规范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选择的消极影响,引导其形成良性的体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从性别角色理论视角出发,对一个女性竞技群体——女子拳击群体的性别角色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女子拳击运动员群体呈现出以双性化性度为主,并伴随个别男性化性度的性别角色倾向;该倾向的2产生是特殊性和一般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特殊性因素为运动项目类型、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性因素为人格发展阶段的危机和相应品质、家庭教育、文化传媒、同辈群体、个体自我能动性;该倾向蕴涵着利与弊的两面。有利的一面为反思男女两性的平等发展提供了契机,不利的一面使性别角色教育缺失,蕴藏着危机。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女子拳击运动员理想性别角色的构建措施。  相似文献   

4.
体育锻炼对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玩具选择任务研究范式,对81名来自小学和业余体校的儿童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受到儿童的性别、体育运动项目以及参加该运动时间等因素的影响。(2)参加跆拳道和体操训练都会强化男孩的男性化性别角色,弱化女孩的女性化性别角色。参加跆拳道训练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影响较参加体操训练更明显。(3)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越长,对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5.
应用心理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情况调查表>,对皖西北10县市农村中学随机抽取1825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农村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体育活动兴趣、每周活动频率、每次活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对SCL-90量表诸多因子有显著影响,具备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特征的学生中度及以上阳性因子检出率明显低于无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和运动能力两组学生也有显著差异.结论: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对农村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好的改善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国民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系统研究与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科学指导我国国民运动健身活动,在国家国民体质研究工作基础上,针对我国公民体育锻炼缺少科学指导的现状和国民体质监测中发现的问题,研究和建立适合国民特点、突出个性化特征的安全、有效的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系统,为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系统主要包括运动前身体机能评价、运动方式选择、运动强度控制、运动时间安排、运动频度确定和注意事项等6个部分.运动前身体机能评价包括人员基本信息、身体形态机能测试和运动能力检查等内容.通过10周体育锻炼效果观察,并结合研究结果,验证了慢跑快走、传统体育、有氧体操、球类、游泳、登山登楼6种运动方式的健身效果,根据不同人群的健身目的推荐有针对性的运动方式;研究并确定了通过心率、心脏功能能力和主观体力感觉控制运动强度的方法;明确了获得理想体育锻炼效果的每次运动持续时间和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提出了参加体育活动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7.
体育活动参与程度与老年人孤独感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学视角探讨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程度对其孤独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应坚持较高的频率,如每周3~4次或5~6次为宜;锻炼后的感觉为微微出汗即可;锻炼时间每次保持在一个小时左右即可。建议老年人应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科学指导下进行符合自身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8.
体育运动影响健康性别角色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明生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1):47-48,51
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问卷(BSRI)对专业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男运动员与男大学生在各种性别角色类型均无显著差异,男运动员具有男性特征人数与男大学生相比无显著差异.女运动员双性化人数与女大学生相比有显著差异.男运动员恰当定型的人数要明显多于女运动员,而女运动员双性化人数则显著多于男运动员.性别角色类型在不同运动等级条件下无显著差异.说明体育运动可以改善人们的性别角色,有利于健康性别角色的形成;更有利于女性形成健康的性别角色;体育运动水平对健康性别角色的形成不构成影响.  相似文献   

9.
高校科教人员体育活动现状的调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苏州大学科教人员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运动项目、运动频率、持续时间、运动目的、运动场所、及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等指标进行了调研,并对搞好高校科教人员的体育活动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应用世界通用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90)及自编《老年人体育锻炼情况调查表》,对云南红河哈呢彝族自治州13市县城镇60至69岁哈尼族、彝族老年人随机抽取350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解体育锻炼对少数民族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体育锻炼习惯、每周活动频率、每次活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对SCL-90量表诸多因子有显著影响。结论: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增强幸福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甲型H1N1流感盛行,尽管疫苗已经问世,但最根本、最重要的是提高自身免疫力,远离疾病,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适量运动可以增加自身抵抗力,要养成锻炼习惯。甲型H1N1流感下的科学健身运动项目最好以个人项目为主,避免球类项目,锻炼场合选择在有太阳,新鲜、流动空气的开阔地点。科学健身运动处方为:适宜的运动强度为:65%~75%,心率130~150次/min;适宜运动频率:每周锻炼3~4次,最低每周锻炼2次;适宜运动时间:每次运动的时间在30~60 min耐力运动;适宜运动时间带:早晨,下午。另外运动后应及时补充水分、盐、维生素等物质并充分休息。  相似文献   

12.
篮球和足球运动要求运动员不仅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而且还必须具有勇猛顽强,自信好胜,攻击性强等性格和行为特征。很显然,这种期望和传统观念对女性角色的期望是矛盾的。在这种期望的长期影响和约束之下,女性运动员的性别角色特征就会受到影响,表现出较大的男性化倾向。斯彭斯、姆赫瑞奇、哈雷斯和詹宁斯等人的研究发现,参加高竞争性体育运动的女性比那些没有参加该类运动的女性具有更多的男性化的个性特征。他认为:“男性化和女性化的个性特征和生理上的性别差异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认为女性  相似文献   

13.
董超 《体育世界》2008,(7):10-11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数理统计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河南省六所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都呈现“多因素服特性”;男生倾向于对抗性较强、运动强度废较大的运动项目,而女生喜欢运动节奏缓和、运动强度小、对抗性小的运动项目;制约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场地因素、器材因素和教师指导因素;大学生参与余暇体育活动的量、强度不合理,建议讲授参与体育运动的科学方法,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合理性和健身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对象:凤阳县城三所院校(安徽科技学院、凤阳师范学校、凤阳农技校)退休教职工350人。研究方法:专家访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结果与分析1.老年人体育活动状况调查结果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应同时具备以下四个主要特征:体育活动有明确的目的;选择确定的体育项目;达到我国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即时间、频率、强度分别达到每次30分钟以上,每周3次以上,中等强度;对活动评价良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老年人均有明确的目的和确定的体育项目,他们参与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健康、防治疾病和休闲娱乐。体育活动达到每周3次或3次以上有192人,每次30分钟以上有205人,达中等强度有210人,对活动评价达良好以上231人,由此分析得出具有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老年人应有  相似文献   

15.
以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女性健身锻炼中普遍存在的风险为研究对象,首先界定了女性健身的风险认知概念,罗列了女性较为普及的运动项目,然后探讨了女性健身四个方面的风险及三种规避策略。在分析主要风险认知和规避现状的基础上,阐明了《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参照表》的运用和针对个体的运动量量化计算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学生性别角色与体质健康之间的关系,验证性别在二者之间的调节作用。方法: 对北京市864名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行测试,并采用问卷收集学生性别角色的数据。使用SPSS20.0和SPSSAU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男生在体质健康水平上比女生低10分左右;对男生而言,男性化特质对体质健康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女性化特质对体质健康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而女生的性别角色对体质健康没有预测作用。结论: (1)男生在体质健康水平上显著低于女生;(2)性别在性别角色与体质健康之间起调节作用,男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比女生更易受到性别角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浅谈运动处方的实施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肖国强 《体育学刊》2001,8(6):55-58
综述了对运动处方的认识与理解;有氧运动是指4~5min或更长时间进行的全身性的持续运动.强调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的组合和频率;局部肌肉运动分为动和静两种运动;注意最大肌力的比例和反复次数的结合;循环训练、健身活动及康复活动等均可作为运动处方应用于健身活动中。  相似文献   

18.
廖建明  黄玉山 《精武》2012,(25):72-73
目的: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促进我校(华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健康水平提供科学的参考。方法:利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我校部分学院一年级与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三年级男生和女生的睡眠时间、每周运动次数与每次运动持续时间都比一年级少,做作业的平均时间却比一年级多,提示三年级学习压力负担比一年级重。(2)理科男生的每周运动次数与每次运动持续时间都比文科男生多。结论:学校应该有目的和针对性制定相应措施校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农村中小学生居家体育锻炼行为现况,为促进农村青少年居家体育锻炼效果与养成良好运动卫生习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苏省农村中小学生1448名,利用问卷星进行居家体育锻炼行为现况问卷调查。结果:体育锻炼现状上,有30.11%的老师布置家庭体育作业、28.76%的学生认真完成家庭体育作业、96.98%的屏幕时间≥2h、15.86%的每周体育锻炼≥3次、9.21%的每次锻炼时间≥60min、41.67%的运动强度达中等以上,不同学段学生居家体育锻炼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体育锻炼程序与卫生上,有36.83%的运动前热身、14.38%的运动中监测心率、40.73%的运动后放松、85.08%的饭后不立即运动、82.66%的运动中注意补水、71.24%的运动后不立即坐卧休息、77.02%的注意运动后保暖;体育锻炼动机上,有65.93%的为了增强体质、39.05%的喜欢运动、38.64%的瘦身塑形、45.23%的缓解压力、49.53%的增强抵抗力、20.09%的学校要求、11.09%的家长要求,不同学段学生居家体育锻炼动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相似文献   

20.
体质测定和运动处方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基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适量的运动有益于各年龄组人群的健康。为了使全民健身运动科学、安全地开展,必须对锻炼者进行体质测定和身体健康状况询问,并开具运动处方。运动处方应包括运动频率、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项目和监控调整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