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透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适应是指人随着环境的变化,为满足某种需要而改变其活动的一种现象。人对环境的适应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改变自己的行为;二是改变环境;三是改变自身的需要。如果一个人在这三个方面都不能改变,个体心理同客观环境不能协调一致,就会发生不适应或适应不良的现象,导致心理适应的问题,即所谓心理不适应。 大学生由中学升入大学后,学习、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人在心理上很难一下子适应,无法迅速开始有效的学习,一些严重的心理适应不良者,还有可能产生心理疾病,影响身心健康。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入学后的心理适应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其心理不适应的主要表现,分析  相似文献   

2.
"90后"大学生初入校门,面对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难免会出现一系列不适应现象,如对环境的不适应、学习的不适应、心理的不适应和人际交往的不适应,究其原因,主要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由自我认知偏差、角色转换、性格差异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如何解决适应期的心理困惑,帮助新生顺利渡过适应期,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融入到大学生活中,需要新生个体、辅导员、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许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感受最为深切的是对新环境的诸多不适应。心理上的不适应、生活上的不适应、工作上的不适应、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知识技能上的不适应等等。大学毕业生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应具备主体能力素质以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完成角色转换,成功走向社会。主体能力素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专业技能、适应能力、创造能力。适应是为了创造。适应能力是毕业生走向成才和成功之路所必不可少的。适应能力指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心理、生活、工作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能较快地认识、了解和熟悉外部环境,使主体与客体协调…  相似文献   

4.
(一)初一抓好衔接教育学生入校后由于环境的变化,使已有的心理结构和新的信息输入不相符合,以至产生不适应感,实际上心理方面的不适应是主要的。学生入校时的不适应问题,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课程的增加使他们出现紧张感,只有被动接受而无主动适应,有时甚至难以应付;管理上的规范化,使他们有一种约束感;同学们之间知识、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使有些同学产生自卑感或优越感等等。应该说学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出现不平衡、不适应是难免的。这就要求教师帮助他们去建立新的平衡,去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要求。从不平衡向平衡过渡,从不适应向适…  相似文献   

5.
大学新生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会出现心理不适应的问题。大学新生不适应的种种表现。针对大学新生出现的种种不适应问题,学生要及时转变心理预期,给自己准确定位,确定新的目标;高校也要高度重视,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教育和引导学生顺利渡过心理困惑期。  相似文献   

6.
大学新生适应不良心理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高中步入大学,无论是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人际环境还是心理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引发大学新生适应方面的诸多问题。大学新生适应不良产生的心理原因包括学生对大学生活的认知失调、自我评价偏差及心理的成熟与不成熟并存等。采取系统的专业教育与学习指导、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对策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影响大学新生学习不适应、人际关系不协调、生活环境不适应、心理不适应和管理方式不适应等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建立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的措施,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建立新的入学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二是多种方式引导新生自主确立人生和学习目标;三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新生的人际交往适应能力;四是通过建立心理预警与咨询体制加强心理适应教育;五是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六是以专业教育为中心促进新生学习适应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医学院校大学生与环境应激有关的心理问题、与自我不适应有关的心理问题、与交际有关的心理问题、与人格因素有关的心理问题以及与性有关的不适应引发的心理问题等。为了解决这些心理问题 ,促进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配合 ,需要社会与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军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及解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军校大学生正处在人的一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为激烈的青年期 ,面临着一系列生理、心理和军校特殊环境方面的适应体验。心理发展的不成熟、自我同一性的不确定、情绪的不稳定等特点 ,使他们的心理冲突时有发生 ,极易导致适应不良 ,出现紧张焦虑感 ,闭守孤独感、消沉自卑感、低落抑郁感、压抑苦闷感等心理问题。在分析心理问题成因的基础上 ,探讨如何加强军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0.
大一新生步入高校校园后,面临着新的学习生活.由于大学生自身和诸多客观方面的原因,他们有些人在心理上不适应新的环境.从大学新生入学心理的问题入手,分析其心理上产生不适应的表现及原因,加强班主任进行心理教育的方法,对促使新大学生的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心理的这一实质预示着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程度。环境的变化造成的种种不适应,极易导致大学新生产生恋旧心理。而这种心理不加以及时正确地引导,常会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班主任正确引导、促进同学间沟通及转移注意力,是预防和消除新生恋旧心理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2.
心理适应能力,顾名思义是指心理适应的能力。在心理学中,通常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态度、情感、性格特征、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一种能力。心理适应可分为不随意适应和随意适应。前者是指上述诸方面在周围环境孺染或影响下,不需作出特别的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适应环境,而后者则要求个体以意志和理智来促使自己适应环境。心理适应能力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之一。一、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浅析由于现有教育条件和…  相似文献   

13.
高职大学生由于角色的转变,环境的变化,会产生心理的不适应,造成心理困惑和冲突,从而影响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本文旨在对高职大学新生适应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何有效地调适。  相似文献   

14.
<正>一、设计理念高中生具有独立性与依赖性、闭锁性和开放性、高傲与自卑并存的心理特点,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尤其是刚从初中步入高中的学生,由于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发生变化、学习要求提高,有些学生能够激发自身的潜力,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但有一部分学生感到不适应,产生了焦虑、紧张、不安的心理,甚至导致转学、休学等极端现象。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15.
高师新生心理适应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人格发展不健全,难以融人新的文化环境;2.不能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3.学习方面障碍重重;4.重要丧失导致消极心理出现。对此,我们必须确立恰当的心理适应教育目标、内容和途径,对新生进行有效的心理适应教育以及长期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构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6.
梁宝仪 《教育导刊》2004,(11):32-34
心理适应能力,顾名思义是指心理适应的能力。在心理学中,通常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态度、情感、性格特征、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一种能力。心理适应可分为不随意适应和随意适应。前是指上述诸方面在周围环境孺染或影响下,不需作出特别的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适应环境,而后则要求个体以意志和理智来促使自己适应环境。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有些大学生从中学迈入大学,面临全新的环境与生活不能及时适应,产生独立生活困扰、角色认同困扰、学习能力困扰、人际关系困扰、职业规划困扰等心理适应不良的现象。认为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既有环境变化和学习不适应的原因,也有自身角色定位不准和调节不当等因素。提出从学校教育和大学新生自我调整两个方面着手,帮助大学新生培养心理适应能力,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18.
经过激烈的竞争,焦虑的等待,新生终于踏入梦寐以求的大学,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转变,心理必然要经历一个适应期,如何帮助新生尽快度过适应期,适应大学生活,引导新生树立目标,努力奋斗,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至关重要.这个问题也成为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文章分析了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不适应表现,提出了帮助新生克服心理不适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由于语言、文化、气候、饮食和居住环境的不同,刚到英国初期,中国留学生肯定会感到不习惯、不适应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某些人甚至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笔者在初期曾有过这种感觉)。一个外地人到北京上学初期也有不习惯、不适应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何况千里万里到一个跟中国截然不同环境的异国他乡呢?去英国的动机一定要正确。 如果出国的动机是去发洋财  相似文献   

20.
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非常复杂,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落后,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心理不成熟不稳定及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等。建议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心理训练,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指导、自我调试等,以预防和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