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说文解字》中与“天、地、人”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崇数、敬天、厚地、尊人、尚德等角度探讨了中国先民的全息意识,发现中国先民的“三才(天、地、人)”全息意识具有丰富性、和谐性、系统性。天地人合一的历程其实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参通天地、以人为本的全息文化史,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充满着具有哲学思辨气息的古老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2.
以<说文解字>中与神鸟文化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和神话传说、图腾崇拜、人本精神等众多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神鸟文化意识,从中发现<说文解字>鸟部字存有一个"凤"神字族系列.对该字族进行细致分析,可以管窥到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神鸟文化意识,它体现的中国先民的神鸟文化意识源于上古的原始神话,进而上升到图腾崇拜,在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最终构筑了"凤"神字族独特的人本精神.  相似文献   

3.
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许慎《说文解字》中与审美范畴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饮食审美意识、人体审美意识两大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考察结论:中国先民审美意识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和谐性。  相似文献   

4.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包含着古老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以及民风民俗。本文着力从"乡土"入手,分析中国先民的乡土意识,文化情怀,以及在某一地域的风土人情。从中提炼出民族心理,来为中国文化研究作出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南边陲广西左江流域的宁明花山岩画为壮傣先民创造的文化艺术结晶,其图像独特,为壮傣先民祭祀仪式场景的再现.壮傣先民通过舞蹈等祭祀仪式,表达对神灵、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同时进行酬神、娱神及娱人活动.探究壮傣先民的文化意识和民族文化心理,为现当代壮傣族群乃至中国与东盟的友好交流交往寻求和谐共荣的新途径,为提升中国文化在东盟的影响力提供政策参考与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6.
《诗经》记录了先民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等基本问题的看法,初步体现出鲜明的重道德、重和谐、重理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是春秋之间诸子思想形成的源薮,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其意义价值在后世不断被挖掘、注释、强化,成为一部既具时代性、原创性,又具超越性的文化经典。对当今的文化建设与创新都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与方位名称“东”、“西”相关的描写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透视了古代先民的时空观念、神性意识、尊卑意识、生命意识等,体现了古代先民基于时空而又跨越时空的心灵远游。  相似文献   

8.
《说文解字》共五百四十部,每一部都是一本专门的辞典。其中"玉"部字共一百二十六个,重文十七个,对玉的种类品性、使用途径、制作工艺等相关文化信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表现出玉与先民社会文化生活的紧密关系以及先民对玉的较为科学而全面的认识,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9.
“骂”是一种源远流长的语言和文化现象,不能简单否定,它仍典型地体现着语言的原始的情感性特质及先民语言崇拜意识。骂其实还是一种斗争方式。中国人的骂大多以“性”为主题或立论基础,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某些品味。骂的曾经流行还折射某种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有着深沉而厚重的山水意识。这种山水意识,首先在宗教意识中体现出来,再进而提升体现为哲学思想意识。追溯中国古代山水意识的根源,其实是先民对生命与自然关系的朴素感知和意识。中国古代山水艺术的出现、发展和繁荣,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山水生命意识高度艺术化表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在伊斯兰教灵知(Irfan)中,人被视为上帝在尘世的代理,这种作用无疑在于他的精神,而非身体。精神的这一方面在东方诸文化(包括波斯文化)的核心与本质中是非常明显的。对一个传统的伊朗人来说,精神首先与神圣生命联系在一起,因此对他来说,文化是在宇宙和人那里表现神圣生命的一个显白的饲子,明确表现在他的文化中的所有方面,包括艺术、音乐、诗歌、散文、建筑、信仰。此外,按照伊朗圣贤的说法,精神与意义和富有意义之世界联系在一起。只有我们身上的精神才能理解事物的意义。神圣精神将意义赋予一切事物。  相似文献   

12.
天人哲学背景下,天地人三才的和谐观念派生出中国古人的生态智慧。在先秦两汉文献中,记载了诸多体现古人生态意识的具体细节,其中不乏值得今人继续推崇的生态智慧。文章从天地人三才秩序的和谐互动、人与禽兽草木水土的和谐共生等方面讨论了先秦两汉生态智慧的表现,并论述了生态智慧子外在法律和内在心灵的落实。  相似文献   

13.
试论史蒂芬·霍金的天人观及其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史蒂芬.霍金为了解决宇宙大爆炸的奇点问题,提出了无边界条件的量子宇宙论。霍金认为,宇宙的边界条件是它没有边界,它拥有所有可能的历史。他把人择原理应用到宇宙理论中,推知宇宙的初创条件及相应的科学定律。他的天人观体现了人和宇宙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从人将自己与他物区分开来的那一刻起,自由就已存在。它是人类被尊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的标志性特征。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自由意识以独特的方式隐匿于庞大深邃的传统文化、习俗中。追本溯源,以求揭示先秦思想家的自由观并对其进行现代释意。以期待现代中国人合理把握这一意识现象并更好地为自己定位。从而铸就更大的辉煌。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书画的审美价值蕴含于作品的意境里,反映在作品的笔墨中,落实在人文精神上。宏观上,这是一种默契静致的有限心象与渺茫无限的大自然、大宇宙融化为一体;微观上,以心绪起伏借以线条的节奏传达精神与性灵的归宿。由此看来,中国书画的审美精神主要还是反映在书画本身和书画创作者的精神气质上。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主张从人和世界互动体验的视角去探讨语言的规律。语言全息则强调宇宙、人和语言的全息关系。二者在对语言的看法上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从认知语言学的原理,如隐喻、转喻、格式塔、事件认知模型理论等方面探讨认知语言学与语言全息理论之间的映照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仇敏 《湘南学院学报》2004,25(3):115-118
当今语文教育,迫切需要引入生态美学的思想,它有助于在青少年当中建立敬重自然、珍爱自然、迷恋自然的美学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审美价值和生活价值。人类只有建立和自然相互平等、符合生态原则的科学关系与审美关系,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才能作为审美的主体,建立良知和智慧,由此获得文学艺术的灵感和科学创造力。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哲学家在对宇宙的起源、结构、变化和本质等问题的不断研究和认识中,形成道论和阴阳论两种主要观点,他们从整个宇宙的广阔角度来考察人生,揭示出“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和“天人相胜”三种天人关系  相似文献   

19.
邓程 《天中学刊》2004,19(3):61-64
近代以来的古代诗歌研究从浪漫主义的角度,提炼出许多概念,比如神秘的宇宙意识、永恒、有我与无我等。研究者并以此为标准对古诗进行褒贬,这使古诗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