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1 毫秒
1.
同行评议中专家识别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同行评议方法在评审科研项目申请、科学出版物,评定科研成果、学位与职称、研究机构(优秀人才、学术团队)的运作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表明:影响同行评议方法使用效果的两个关键环节是评价标准的制定与同行专家选择,排除评价标准制定的不科学性,专家选择则成了影响评议质量的比较关键的因素。在此,结合专家库建设的研究,初步提出了专家识别标准与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在学术评价活动中,学术论文同行评议是其他一切评价活动的基础。评价理论从本质上揭示了学术评价活动中的各个关键要素及其作用关系。以此为出发点,对论文同行评议展开演进分析,以发现同行评议的新进展和总体趋势。[方法/过程]针对学术论文的同行评议,从评价主体、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模式3个方面对其演进路径展开分析,最后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总体趋势的分析及展望。[结果/结论]论文同行评议在发展中呈现出评价主体广泛化、评价标准多元化和评价模式自主化的趋势。未来应重点关注同行的概念、分类及其关系研究,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及其关系研究,开放式同行评议的要素及其结构研究,基于论文知识元的同行评议研究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大数据技术,优化科技期刊同行评议模式,以期提升同行评议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同行评议客观、高效和良性发展。【方法】首先,从期刊的作者、编辑和专家的角度分析同行评议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其次,结合同行评议的目标和需求,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出进一步优化科技期刊同行评议模式的举措。【结果】利用大数据大、多、快的优势,提出构建“广、快、全”的评审专家数据库并实行阶梯式动态管理、建立同行评议专家信用评价体系、健全互动反馈评审机制、完善多元化的奖励机制、加强编辑与专家的协同与沟通等优化措施。【结论】通过采取大数据技术,可进一步优化科技期刊同行评议模式,加强同行评议的科学性、高效性和公正性。  相似文献   

4.
德国科研机构的评价实践与启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晓轩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4):274-277,303
介绍了马普学会、弗朗霍夫学会、赫尔姆霍兹协会、莱布尼茨协会等德国科研机构采用同行评议方法评价研究所的实践与经验,探讨了对我院开展研究所综合质量评估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针对如何评价科研项目同行评议专家水平的问题,分析了评价同行评议专家水平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建立了一套包括科研活跃程度、评审业绩和工作态度等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给出了各指标的度量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科研项目评审工作的实际需求,采用加权和法计算同行评议专家水平的评价值并进行排序,最后通过一个算例说明了给出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同行评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决定资助项目质量的关键环节。了解同行评议状况,发现问题和改进不足,也成为完善专家系统和提升评审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我们从评议专家对项目的综合评价、对项目的熟悉程度、对项目评价的区分度、评议意见内容和评议专家间共识度等方面,对2016年遗传学与生物信息学科445位同行评议专家的评审意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同行评议质量总体良好,绝大多数专家对评议项目把握准确,项目综合得分情况基本呈正态分布,97.8%的专家对所评议的项目熟悉/较熟悉,97.5%的专家对所评项目给出合理的区分度,98%的专家评议认真,撰写的评议意见具体并有实质性意见和建议。但也发现了极个别专家存在一定问题,如有的专家对评议项目缺乏区分度,有的专家学术判断存在较大问题,有的专家撰写的评议意见过于简短且俱为套话和空话。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与相关专家进行了沟通并给予督促,同时对有些专家在以后的同行评议中予以回避。本文对专家评议状况进行了分析,期于在管理上作出探索和尝试,为提高同行评议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开放同行评议内涵及类型的理论分析,调研专家的接受度,提出专家接受度高且正面影响大的开放同行评议类型,以加快开放同行评议实践进程,并改变办刊主体对开放同行评议的认知偏差.[方法]利用逻辑学的概念界定方法探析开放同行评议的理论内涵及类型;在此基础上,利用问卷调查揭示评审专家对不同类型开放同行评议的接受度及评价....  相似文献   

8.
科学基金的评审普遍采用同行评议方法,它是一种有效且可行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科研管理。但同行评议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批评,争议的核心主要是针对同行评议专家。因此,对评审专家的学术水平和评审能力进行评估迫在眉睫。文章利用层次分析方法构建同行评议专家综合评价体系对专家基本信息和评审信息进行评价,基本信息包括专家个人资历、科研能力,评审信息包括评审离散率、评审有效性和评审态度。通过对评价指标量化处理,确定了指标权重,为更好地筛选、调整专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陈光  陈凯华  龚旭  苑怡  方新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12):1427-1433
同行评议是科学共同体的自我规范机制之一,是科学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工作的核心运行机制是同行评议,它是遴选高质量基金项目的重要保障机制。为了使同行评议科学、客观、公正,稳步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时期的改革与发展,文章从同行评议机制的发展及其优缺点出发,分析了当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机制面临的挑战:不适应跨越式发展需要,专家和管理队伍规模不适应项目申请数量增长,专家评审行为缺少对象反馈且评审专家遴选有待优化,以及项目评审流程缺少监控手段等。据此,文章提出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机制,建设“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RCC)的同行评议监督与评价系统思路。文章阐述了RCC机制的动态性和科学性,总结了其在优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和提高项目评审效率中的潜在用途,为进一步推进RCC机制的改革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实践显示,同行评议的RCC改革方向是有效的,但仍需进一步完善RCC制度设计、加强评审质量监测并营造RCC评审文化。文章从多角度论述了完善科学基金同行评议机制的重要性,指明该机制所面临的挑战与可行的发展路径,为RCC监督与评价系统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参考,同时对新时期稳步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同行评议(Peer Review)是学术界控制和保证科研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学术评价中不可或缺。但在实际操作中,同行评议常常出现偏差,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基于所下载的同行评议研究文献,利用Cite Space可视化软件识别出国内外同行评议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同行专家自身角度出发,从利益相关和认知惯性视角分析同行评议诸多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在原因分析基础上,提出加强学习、辅以定量方法、开放评审和公众评审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同行评议与指标体系评价结果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2007年世界大学排名数据,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和Kappa一致性检验法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数据丰富程度影响同行评议与指标评价的一致性;在数据不足的情况下,辅以同行评议进行综合评价是较优的选择;可用回归拟合优度对数据丰富程度进行判断;同行评议也有其适用范围,权威的同行评议可以作为指标体系权重赋值以及指标选取的重要依据;在数据较为丰富的情况下可以向同行评议专家提供原始数据。  相似文献   

12.
从法律制度体系、对利益冲突的界定、利益冲突类型及处理措施、豁免规定等方面,深入剖析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同行评议活动中的利益冲突管理体制机制及其规律,总结了其利益冲突管理方面的经验,以期对促进我国科学基金同行评议制度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李杏林  贡毅 《科研管理》2019,40(8):293-296
近年来深圳市R&D经费快速增长,用于基础研究资金的投入也逐年增加。本文首先综合分析和研究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简称NIH)、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简称NSFC)的科技项目评审制度和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深圳市的具体情况,将现行的深圳市科技项目评审制度和评价体系同NIH、NSF、NSFC等系统进行比较分析,为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随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促进科技发展在社会其他领域尤其是经济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迫切要求。NIH和NSF的项目采取不定期申报的方式,我国现有的科技项目大部分采用集中期申报方式,两国管理机构赋予管理人员的管理权限不同。深圳市随着R&D经费的快速增长,用于基础研究资金的投入也逐年增加,加强科学研究与教育的紧密结合、把卓越管理的理念切实落到实处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将通过研究两国的科技资助管理政策,分析管理机构在制度建设、考核的全面性与连续性、科技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特点,结合深圳市科技评价体系的发展情况,提出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价制度政策体系,突出科技评价重点指标,加强科技评价的全面性及连续性的建议。以充分发挥科技评价的指导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前  李丽  高成锴 《科学学研究》2013,31(12):1792-1795
 跨学科评议的评审专家专业背景各异,在评审非本专业的成果时很难准确和全面。本文探讨了跨学科同行评议的合理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建立不同学科之间合理的对话机制,保持学术研究的规范性和创新性之间必要的张力,为科学探索特别是跨学科研究创造足够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周建中 《科学学研究》2012,30(12):1795-1801
随着科技投入的增加,政府和公众都期望科学研究对社会发展有更多的贡献,要求在科技项目的评议中考察对社会的影响等相关性内容。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为首的科研资助机构率先对评议准则进行了修改,将同行评议扩展为价值评议(Merit Review)。本文以美国NSF的价值评议要点及科学家对此的争论为切入点,分析不同科研资助机构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能源部(DOE)、欧盟框架计划(ECFP)等科技项目评议中有关社会影响方面的评议准则的内涵,对评议专家的要求等内容,并结合我国目前科技项目的评价现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魏巍  何俗非 《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34(5):446-448,483
跨学科研究因其在解决复杂性问题方面的特殊优势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推崇。在评价跨学科研究成果时,却因其处于不同学科的边缘交叉地带,评价专家难于选择。文章基于跨学科研究特性,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了跨学科研究同行评议方法的改进路径。  相似文献   

17.
国立科研机构经费使用效益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类型评价分析方法,构建了国立科研机构经费使用效益分析模型,评价了8个国家16个国立科研机构经费使用效益,并对德国马普学会和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进行了典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模型基本适用于国立科研机构经费使用效益评价。采用"以市场为导向,对外竞争经费匹配模式"和"倡导科学自治,基于人的经费配置模式"的国立科研机构经费使用效率显示出一定优势。此外,本文也指出了进一步完善国立科研机构经费使用效益分析模型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同行评议刍议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刘明 《科学学研究》2003,21(6):574-580
学术评价始于近代自然科学出现之后。专家系统自主权具有必要性。同行评议是最早的也是迄今最为合理的评价方式,同时也有必要看到它的局限性,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定量化评价有其严重的内在缺陷,只能作为同行评议的辅助手段。我国当前的同行评议活动问题不少,亟待改革。  相似文献   

19.
科技期刊开放式同行评议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同行评议是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其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探索开放式同行评议模式以期为中国科技期刊实现有效的开放式同行评议提供参考。[方法]在分析同行评议的定义及现有模式基础上,探讨了科技期刊开放式同行评议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结果]提出了三类开放式同行评议模式,即完全开放式同行评议、有限开放式同行评议和部分开放式同行评议。[结论]不同的开放式评议模式具有不同的适宜性,可以很好的实现科技论文评审的透明性和公正性,需要在鼓励专家学者参与、审稿形式标准化、审稿平台建设、编辑能力培养上继续改进。  相似文献   

20.
《Research Policy》2022,51(7):104514
Scholars tend to assume that publicly funded R&D projects, which are competitively selected, outperform projects, which receive funding through a political selection process. In this paper, we empirically explore this assumption, examining the outcomes of 321 R&D projects that were funded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s Hydrogen Program. Between 2003 and 2011, projects in this program could not only receive funding by means of a competitive selection process, but also by being earmarked by a U.S. member of Congress. We find that, whereas earmarked projects receive considerably lower peer review evaluation scores than non-earmarked projects, they do not consistently underperform in terms of the productivity, spillovers, and novelty of research- and science-based outcomes. Post-hoc analyses provide indications that this misalignment is driven by the existence of a bias of peer reviewers toward earmarked projects. Jointly, our findings challenge the dominant assumption that competitively selected projects always outperform politically selected ones in the setting of public R&D grants. In this way, we provide academics and policy makers with a richer perspective on the advantages and liabilities of earmar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