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梳理国内外开放型同行评议相关模式、技术和存在的问题,为开放型同行评议在国内学术出版界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法,在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中检索相关研究文献,对文献进行分析,并对应用开放型同行评议的出版商和期刊进行研究,最后对所得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与评述。【结果】根据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需要,开放型同行评议呈现出多种应用模式。相关学者对评审数据存储、评审数据关联、评审流程支持、评审流程保护、评审专家激励等方面的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但开放型同行评议模式及相关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结论】开放型同行评议在国内更好的发展还有待于构建可持续的培养体系、实施适合国内期刊的评议模式、积极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创建相关主题期刊。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国内自动化领域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现状,展开调研与分析,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方法】 以我国自动化领域作者群和评审专家群为调研对象,分别设计并发送了针对作者和评审专家的调研问卷。【结果】 通过统计和分析调研结果,总结了论文作者和评审专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结论】从国内学术期刊出版单位角度出发,探讨了改善目前国内期刊同行评议现状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进一步推动科技期刊开放性同行评议的研究、变革与实践。【方法】 将开放性同行评议与传统的封闭式同行评议进行比较,对开放性同行评议的优势进行论述。【结果】 开放性同行评议的评议过程具有透明性、公开性、公平性和公正性的特点;使同行评议系统的层次性质平坦化;提高期刊内容的传播速度;为评议人员赢得声誉与尊重;进一步提高稿源质量和期刊质量;有助于科技期刊吸引更多的开创性、冒险性的作者;创造自由讨论的公共学术研究环境。【结论】 开放性同行评议给作者、评审人员、科技期刊、读者和学术界都带来大量的利益,科技期刊应该更新办刊理念,尝试探索开放性同行评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我国学术期刊实现有效同行评议的策略。【方法】 针对我国期刊同行评议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参考国外期刊的先进经验和方法,从顶层设计出发,探讨我国学术期刊在改善同行评议制度中可采取的措施。【结果】 提出加强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完善评审专家队伍,优化审稿方式和健全评价与反馈制度,提高学术出版质量的具体方法。【结论】 上述四步措施有助于实现同行评议在学术监督与把关中的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和比较国内外几种同行评议的回报模式,为国内期刊对评审专家所给予的回报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激励专家的评审行为,并提升期刊的同行评议进程。【方法】 调研了国内外期刊为专家提供同行评议回报的相关文献。【结果】 各种回报模式有其自身特性,都可以较好地激发专家评审的积极性,其中知识回报和精神回报可能更能得到专家的青睐。【结论】 期刊需采取措施促进自身发展,来尽力发挥精神回报和知识回报对专家的激励作用,同时国家应出台一些措施来肯定专家在同行评议中的贡献,促使专家为期刊提供更好更优质的评审服务,促进期刊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促进科学传播、提升期刊影响力,探讨中国科技期刊试验开放同行评议的可能方式。【方法】 首先,从公开内容、参与范围、公开时间3个维度对同行评议机制的开放程度进行界定;然后,从同行评议本身的目标和需求出发,利用象限分析法对传统同行评议和开放同行评议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支持措施以增强开放同行评议的积极作用,提出规避措施以消减其消极作用。【结果】 提出中国科技期刊试验开放同行评议的实践建议:在继续优化传统同行评议机制的同时,引入某些开放同行评议的做法,从而提高同行评议的综合质量和影响。【结论】 研究成果能够为开放同行评议制度的制定以及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有效的同行评议能加速成果出版、学术交流与科学传播。为加快科学交流,我国期刊出版界应改进评审制度。【方法】通过文献调研法,分析基于同行评议的论文评审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国际著名生物医学类期刊eLife的最新出版模式eLife assessment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特点、优势和不足。【结果】eLife assessment可实现对现有论文评审制度的变革,公开同行评议内容,恢复作者自主权,实现论文发表后的互动评论和随时修改。【结论】我国的期刊出版业可借鉴eLife assessment模式,尝试对论文评审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如适当提升对有争议论文的宽容度,尝试开展开放同行评议,建立论文实时评价和修改机制,探索基于论文质量的期刊评价体系和构建有学科背景的强大编辑团队。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出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可检验规范最佳实践,为国内科技期刊的同行评议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对国际高水平期刊同行评议的案例分析,总结其经验和特点,以此为借鉴,针对国内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中的问题,形成最佳实践。【结果】 围绕同行评议的三方主体——审稿人、编辑、作者,详细阐述各自的最佳实践。审稿人、编辑、作者这三方主体在同行评议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因此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同,每一方主体在评议前、评议过程中及评议完成后都需要遵从一定的规则、完成一定的工作,以维护学术诚信,保证同行评议的科学、客观、公正。【结论】 同行评议可检验规范最佳实践建立在对国际高水平期刊同行评议实践分析的基础上,具有详尽性、通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有利于改善国内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相似文献   

9.
开放同行评议利弊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开放同行评议的利弊,为更好地开展开放同行评议提出建议。【方法】 在简单概述开放同行评议的基础上,分析了开放同行评议的利弊,最后提出完善开放同行评议模式的建议。【结果】 开放同行评议能够提高论文质量、避免审稿人滥用职权、促进知识交流、消除作者和审稿人之间的等级关系,以及改善审稿流程。同时,开放同行评议也存在一些弊端,包括增加了编辑和审稿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公众评议观点受质疑,失去不愿实名审稿人,审稿人刻意评议,作者违心修改论文等问题。【结论】 将“允许匿名”作为从盲审到开放同行评议的过渡阶段,丰富开放同行评议理论,强调编辑角色和完善评议体制可进一步改善开放同行评议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大数据优化科技期刊出版流程,助力科技期刊发展。【方法】 结合《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的出版实践,分析大数据环境下科技期刊传统出版流程存在的不适应性,提出可以在选题策划、组稿约稿、审稿专家选择和编辑校对4个环节引入大数据分析的技术和工具,改进现有工作流程。【结果】 利用万方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出版服务商提供的大数据服务,能够及时发现学科热点,精准组稿,精确选择审稿专家,提高编校工作效率。【结论】 科技期刊应当在出版流程中引入大数据分析的技术和工具,以提高科技期刊出版质量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借鉴国际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经验,进一步推动中文科技期刊同行评议方式的研究、改革和实践。【方法】 通过文献综述和网站调研的方法,介绍国际上第三方审稿平台的运行模式和发展状况,提出创新国内科技期刊审稿方式的建议。【结果】 独立于期刊的第三方审稿服务颠覆了传统模式中审稿人、作者、编辑之间的关系,具有公开、公平和公正的特点,既可以加快期刊内容的传播速度,又能提高审稿人的积极性,还能提高稿源质量和期刊质量。【结论】 由期刊集群建立第三方审稿服务平台,可规范服务流程,在我国科技期刊领域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聚焦开放同行评议中“内容公开”这个方面,提出实施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具体建议及优化策略,以期为我国科技期刊开放同行评议出版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文献梳理、数据库检索、网络查询方法掌握国际开放同行评议期刊现状,并通过案例法对已经实施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几种典型期刊进行案例分析。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方法了解磁共振学科领域学者对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态度和见解,以及对各种措施的认可程度和倾向性。【结果】基于调研分析结果,归纳对比同行评议内容公开不同实施细节上的优势、劣势;针对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科技期刊出版实践,分别从公开要素、呈现方式和内容选择性以及解决“审稿人压力大”和“稿件处理周期延迟”问题这4个具体方面,梳理总结出一系列可供借鉴的实施方案并提出若干条具体的策略建议。【结论】我国科技期刊开放同行评议无论是体量还是创新模式都落后于国外大型出版集团。我国相关领域期刊推行同行评议内容公开具备领域内学者意愿基础,是有必要并完全可行的。基于所提出的同行评议内容公开实施策略建议,我国科技期刊可积极地、逐步地探索开放同行评议的创新实践,促进我国期刊学术出版中的同行评议向着更加开放、透明、高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其他英文科技期刊编辑选择合适、准确的审稿专家提供参考借鉴。【方法】以《中国化学快报》为例,介绍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快速选择合适、准确的"小同行"评审专家的途径和原则。【结果】通过选取编委/青年编委、利用已有的审稿专家库、利用网络数据库、作者推荐、其他专家推荐或者学者自荐等途径,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可以为稿件选到合适的专家审稿。【结论】建立并及时维护审稿专家库,全面掌握审稿专家信息,可以提高审稿效率和期刊质量。  相似文献   

14.
陈光  陈凯华  龚旭  苑怡  方新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12):1427-1433
同行评议是科学共同体的自我规范机制之一,是科学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工作的核心运行机制是同行评议,它是遴选高质量基金项目的重要保障机制。为了使同行评议科学、客观、公正,稳步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时期的改革与发展,文章从同行评议机制的发展及其优缺点出发,分析了当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机制面临的挑战:不适应跨越式发展需要,专家和管理队伍规模不适应项目申请数量增长,专家评审行为缺少对象反馈且评审专家遴选有待优化,以及项目评审流程缺少监控手段等。据此,文章提出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机制,建设“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RCC)的同行评议监督与评价系统思路。文章阐述了RCC机制的动态性和科学性,总结了其在优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和提高项目评审效率中的潜在用途,为进一步推进RCC机制的改革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实践显示,同行评议的RCC改革方向是有效的,但仍需进一步完善RCC制度设计、加强评审质量监测并营造RCC评审文化。文章从多角度论述了完善科学基金同行评议机制的重要性,指明该机制所面临的挑战与可行的发展路径,为RCC监督与评价系统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参考,同时对新时期稳步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强化科技期刊质量管理,解读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质控标准。【方法】对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有关审稿、编校和出版质量控制标准的核心内容进行解读,并以《中华妇产科杂志》为例,对学术和编辑加工质量控制进行细化分析。【结果】提出科技期刊必须恪守科技道德和国家新闻出版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同行评议和三审五定作为严把学术质量的重要手段;将编辑规范落实到论文的编辑加工、排版流程、刊出后检查各环节。【结论】同行评议、三审五定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有效保障;严格执行编辑规范、坚持出刊后质检对规范期刊编辑出版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基于数字技术的开放获取期刊出版模式对现代科学建制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应对方式。【方法】 根据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分析开放获取期刊出现后的代表性事件及其后续的影响。【结果】 开放获取期刊代表了数字技术与知识共享理念的结合,对现代科学建制产生深刻影响。开放获取期刊不但把新的角色引入科学建制,带来科学建制中行动者的重新定位和分工,而且使传统科技期刊的同行评议制度和质量控制机制受到冲击和挑战。【结论】 科技期刊开放获取运动要在继承科学知识公有性的理念之余,维护同行评议机制,保障科技期刊对科学知识生产的质量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我国科技期刊实施开放性同行评议(Open Peer Review,OPR)提供参考,以促进我国科技期刊在同行评议中增加开放性,进一步符合科学开放性精神。【方法】 对PLoS One、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F1000Research、The Semantic Web Journal和《心理学报》的开放性同行评议过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5种期刊表现出许多相同的OPR特征,但都没有以相同的方式实施OPR,体现了OPR实践过程的多样性特征。【结论】 我国科技期刊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有效地将开放获取及OPR的优势与传统同行评议优势相结合,优化OPR实施流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剖析江苏省科技期刊人才结构和办刊资源现状,为深入研究办刊能力等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统计分析江苏省新闻出版广电局2011—2015年期刊年检数据。【结果】 江苏省科技期刊人才结构以编辑为核心,编辑学历层次不断提升,职称结构不断优化,内部管理各项制度完备;主管、主办单位普遍多元化,出版单位以非法人编辑部为主。【结论】 应当进一步加强培养复合型人才,引进专家,推进科技期刊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玲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1):1122-1126
【目的】 研究同行评议网络平台构建方法,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期刊同行评议新模式。【方法】 参考国际上新近出现的Peerage of Science、 Publons、 The Winnower等平台模式,提出基于开放式网络平台系统的构建方法,并总结其特点、工作流程及运营方式。【结果】 开放式网络平台系统由独立于期刊社的第三方组织搭建。借助新平台,同行评议工作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选择,从面向单个期刊社变为面向科研整体,从封闭式评议变为开放式评议。【结论】 基于开放式网络平台系统的科技期刊同行评议新模式可有效缩短论文发表周期,提高同行评议效率,是同行评议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同行评议参与者角色特征信息,在角色转换过程中,根据角色信息的关联测量角色差距,通过角色建设缩减角色差距,提高同行评议质量。【方法】采用实证分析法,从Publons平台中获取2019年Global Peer Review Awards中Top 1%in Cross-Field的审稿人行为特征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提取同行评议参与者所承担的角色,利用结构方程拟合同行评议参与者角色信息关联模型。【结果】同行评议参与者中的“科研角色”“评审角色”和“编辑角色”三者呈正相关,“评审角色”和“编辑角色”之间相关性最强,“科研角色”与“审稿对自身科研的影响”之间呈现负的弱相关性。【结论】鼓励学者参与审稿,并根据精力适量审稿;鼓励扮演不同学术角色,促进自身科研水平提升;鼓励共享审稿经验,以提高年轻学者的审稿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