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古代汉语语料,从生成句法层面中的轻动词句法理论出发,研究该理论下的"V+人"构成"使感"结构,主要分析"春风风人""愁人"这两个结构。将"使感"结构从显性和隐性两种使役结构方面进行了分析。语料分析结果表明,由于轻动词的存在触发句法移位,从而生成不同表层结构的句子。  相似文献   

2.
轻动词CAUSE为致使语法研究,尤其是对致使的句法解释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视角。在现代汉语里,CAUSE的语音实现是一个由词汇型CAUSE、词缀型CAUSE和空语类CAUSE构成的连续统。CAUSE的强形式特征核查要求因其语音实现形式的不同而不同,从而在句法推导的经济性原则下触发相应的句法操作,推导出不同类型的致使结构。  相似文献   

3.
从语义角度来看,可将桂北平话双宾句划分为给予类、取得类和其他类三类。从语序模式来看,可将它划分为"V+IO+DO"模式、"V+DO+IO"模式和"V+DO+P+IO"模式。桂北平话双宾句的语义类型与语序模式之间有强烈的选择倾向性,给予类双宾句倾向于使用"V+DO+IO"模式和"V+DO+P+IO"模式,取得类倾向于使用"V+IO+DO"模式。也就是说,在双宾句中当动词是给予义时,施事先接近客体;当动词是取得义时,施事先接近受事。这也符合照认知语言学的"观念距离象似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V+向/往+NP”是由“向/往+NP+VP”中的动词“V”经过介词引发的核心动词移位而构成的;论证了该结构表达正式语体的原因在于:经过句法移位以后大大降低了介词结构所表达方向的具体性,造成了结构所表达内容的泛时空化;通过对该类结构书面正式语体功能的分析,印证了“语体不同则语法也因之而异”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5.
杜婷 《海外英语》2012,(7):244-246
在生成语法框架下,考察了趋向动词"来"和"去"在连动结构中的句法特征。根据轻动词理论,分析了趋向动词"来"和"去"的三种结构:V+lai/qu+O,V+O+lai/qu,andO+V+lai/qu.进一步通过探讨这三种结构的生成过程,发现存在空语类的连动结构中,"来"和"去"可以与其它动词合并。通过移动和合并,趋向动词"来"和"去"在句中的位置很灵活,可以放在其它动词的前面或后面,而不会影响句子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句法结构标记“给”与动词结构的衍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有:汉语中专门用在动词前的给;给VP中给的句法语义作用;给VP中的VP(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句法语义特点;给VP结构的句法地位及相关动词结构的衍生关系。本文的结论对于建立汉语致使(CAUSE)动词系统及作格结构、中动结构和致使结构之间的衍生机制将提供新的观察角度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朱希芳 《现代语文》2015,(3):141-144
从句法角度对英汉作格动词进行对比研究,主要发现如下:1.句法类同。英汉部分作格动词均可被反身代词修饰:"NP2+V+by+*self"及"NP2+自己+V+了";被动句式对于英汉作格动词来说是可选性(optional),而非强制性(obligatory)。2.句法差异。英语作格动词的过去分词可作形容词来修饰其表层主语,而汉语只能凭借助词"的"来修饰;英语作格动词的中动句式种类明显少于汉语作格动词;英语作格动词的词缀具有多样性,而汉语则比较单一。  相似文献   

8.
沈阳 《中国语文》2015,(2):105-120,191
本文提出现代汉语"V+到/在NP_L"结构的形式变化和语义差异是谓语层(VP)动词的"位移特征"和动词后附加语层(PP)介词(到/在)的"功能投射"相互作用的结果,即谓语动词位移特征的强弱诱发和制约了动词后介词(到/在)表"方向"或"存在"的终点投射选择。本文同时假设,汉语动词前后表"方向、存在"的处所PP并非移位形成或独立生成,而是在"同形生成"的基础上通过结构和动词选择的"互补删除"实现的,汉语处所PP位置的历时演变现象也可看作是这种操作的句法后果。本文还提出,"V+到/在NP_L"结构而非动趋式才是汉语典型的"位移一终点"结构,与其他语言的同类结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语义配价原理和"ICM"理论~①,通过对《庄子》中的接触类动词进行语义分类、句法表现分类两个方面的分析,可知《庄子》中的接触类动词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二价动词,符合二价动词的基本句式"N_1+V+N_2"。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Chomsky最简方案的移位合并和vP壳的原理,提出用双层vP壳的概念来分析汉语"(V+O1)+O2"结构的生成机制,并解释其原因。研究发现,S-结构"(V+O1)+O2"结构由D-结构"v+O2+(V+O1)"两个题元结构经过动词V移位,与轻动词(介词)v的"处所"义或"方向"义强特征进行合并,发生词化,V移位后内增了轻动词的及物性特征,形成了过渡性的双宾语结构;V继续移位到轻动词v*的位置,再与其"致使"义强特征合并,发生再词化。在双层vP壳结构中,v*比v的特征更强。因此,再词化后,v*"致使"义更强特征吸引O1移位到[v*P,NP]的NP位置,居于O2之前,作为受事充当V再词化后的内论元,而v的"处所"义或"方向"义强特征因处于v*"致使"义的底下,没有使O2再移位,仍以受事或目标做词化后隐含的v的内论元,由此形成了"(V+O1)+O2"这样的S-结构。这类结构是V经两次移位合并后再词化的产物。文章分析了该结构生成的过程,并解释了其产生缘由。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轻动词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为非"给予"类动词进入"V+给+N_1+N_2"结构的动因分别在形式与意义上找到依据。轻动词理论认为,在双宾句结构外层存在一个没有实体但有"给予"义的轻动词"v",为了满足v必须粘附在实义动词上的要求,本该与"N2"构成动宾结构的实义动词需要提升到"v"的位置与之并和,在形式上给非"给予"类动词进入"V+给+N_1+N_2"结构提供了理论基础。构式语法理论认为,最先进入"V+给+N_1+N_2"结构的"卖"类动词自身具备"给予"含义,在使用过程中该结构产生"有意义地给予"的构式义,"寄"类动词随后进入该构式,经过推衍、类化使得非"给予"类动词也进入了"V+给+N_1+N_2"结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从句法学中论元结构的角度对动词"吃"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其后置名词结构的非常规性做出新的解释。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提出假设,认为类似"吃+NP"结构是轻动词移位、合并和词汇合并两者并存的,并与此同时提出"轻名词"假说,对宾语非常规性进行图式证明,用以给出简明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目前,汉语分析型致使结构历史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还有较大研究空间。本文对《论衡》中的"使"字句进行了分类描写和穷尽统计,并基于生成语法对致使结构研究的传统,特别是FolliHarley(2007)对致使轻动词的研究,讨论致使结构在中古的发展演变情况。本文认为中古汉语的分析型致使结构在"使"语法化为v_(CAUSE)之后取得了数量优势,呈现出逐渐取代v_(DO)"使"的趋势。另外,"使"的完全动词用法刚刚开始往专门化方向发展,为v_(CAUSE)"使"成为现代汉语中"使"的最主要用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受到Georgala、PaulWhitman(2008)研究的启发,结合施用结构,分析汉语"V+给+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双宾结构的句法特点,其中特别关注"V-给"序列的生成机制。"给"作为汉语中施用结构的中心语,其基础生成位置应该高于VP。当动词通过中心语移位并且左向并入施用中心语"给"后,才能准确地生成"V-给"序列。反之,如果施用中心语"给"基础生成于VP之内,那么无论动词如何移位提升都无法生成"V-给"序列。在表层结构中跟在"给"后面的间接宾语原来处于SPEC-VP位置上,当施用中心语"给"进入句法推导后,间接宾语被吸引到SPEC-APPLP位置上,其自身的施用论元地位得以确认。在该位置上,间接宾语的无解特征全部被赋值,这导致了间接宾语不能再作进一步的移动。  相似文献   

15.
结构与语义的一致性决定了探索歧义还应从狭义句法入手。"V+了+T+的+N"结构的歧义在于该表述对应着两种句法生成的可能。T可以是其前动词性成分的附加语,也可以是其后名词性成分的修饰语。不同语义的生成全在于T在句法推导的初始结构的不同位置。  相似文献   

16.
以邢福义先生的"大三角"理论为指导,从语表、语里、语值三个方面,对"V+不过+NP"句式进行探究。从语表来看,这一结构在整体上是一个动宾结构,这个结构中的动词以单音节动词为主。"N/NP"的不同会影响"V"的语义特征,从"N"的类型划分,"V"主要分为自主性动词和非自主性动词。从语里来看,"V"与"N"的关系主要有三种:"V"与"N"可以直接搭配;句子补充完整后,"V"与"N"可以搭配;"V"与"N"无法搭配。这主要与"V+不过+NP"中的省略以及V的虚化有关。从语值来看,由于"V+不过+NP"常常发生省略,所以使表达更为简练,有以简驭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通过语料探讨分析"纷纷+V"结构的句法表现和语义特征,补充修正前人研究结论,对留学生造句偏误进行探讨。在句法结构上,"纷纷"后接双音节光杆动词的用法并不罕见,动词后接趋向补语用法应区分单、双音节两种情况。在语义特征上,副词"纷纷"具有突出的"无秩序"义,"纷纷+V"结构主语全部有[+多数]义,大多表现为[+人类]或与其相关;谓语动词全部有[+动作性]义,不局限于"有界"动作,并且可以不具有[+变化]义;从主谓语义关系看,主语应具有"非受事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轻动词理论框架下,对不同类型的英汉使役结构进行对比与解释。研究表明,英汉使役结构均可根据其所包含轻动词类别分为两大类,即显性使役结构和隐性使役结构。显隐性使役结构具有共同的底层结构。其中显性使役结构的形成不发生句法移位,而隐性使役结构要触发句法移位,使下层动词上移,并与之合并。  相似文献   

19.
同形异构体"V+A"可以构成主谓、动宾、动补三种结构关系。各个结构关系内部,不同音节形式中的动词和形容词的典型性存在一定差异性。动词、形容词内部成员的典型性,句法的控制作用等构成了该结构体异构的理据。  相似文献   

20.
vP壳理论与使役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vP壳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和分析英汉使役结构的分类、使役动词的生成及使役结构的生成。通过这一视角发现:英汉使役结构具有相同的分类;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形容词以及名词与使役轻动词合并时都可用作使役动词;不同类型的使役结构中都存在一个轻动词,且它们都具有相同的底层结构。显性轻动词不促发下层动词发生句法移位,形成分析型使役结构,过渡性轻动词和隐性轻动词促发句法移位,分别形成形态型使役结构和词汇型使役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