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广播》2012,(1):79-79
《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1)》日前在京发布。蓝皮书指出,新媒体让纪录片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收视率困局,也将加速改变纪录片的产业形态,影响纪录片市场格局。  相似文献   

2.
重新认识和发掘纪录片产业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地 《视听界》2006,(2):20-24
中国为何要大力发展纪录片产业纪录片的经济特性纪录片的经济价值纪录片产业的春天即将到来在中国电视节目市场上,影视剧、娱乐节目和新闻节目被视为提高收视率和广告收入的三大法宝。它们对于竞争的重要性已毋庸赘言。但是,说到纪录片,就不一定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它的价值以及如何利用它的价值了。这也是纪录片节目在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市场长期处于配角地位的原因之一。本人认为,作为电视节目的重要内容之一,和影视剧、综艺节目以及新闻节目相比,纪录片的价值就像白酒或红酒一样,虽然可能没有啤酒那样普及和那样的销售规模,但是,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静波 《出版广角》2016,(17):70-72
伴随着网络传播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纪录片也得到迅速发展。一方面,纪录片市场变得多元化,一系列新的纪录片类型相继出现,纪录片出版、影视和周边的衍生产业也大大拓宽了纪录片的产业链;另一方面,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也让纪录片发展呈现了新的传播态势,同时,视频网站也为纪录片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的纪录片产业发展策略,并介绍了一系列成功的纪录片案例。  相似文献   

4.
中国纪录片正在向“公众时代”的纵深迈进,呈现出与以往不同且有持续固化倾向的“新常态”.2015年的中国纪录片产业现状有以下特点:政策红利逐渐显现,理性引领产业发展;逐步改变叫好不叫座的现象,依然难破有市无价困局;“互联网+”语境下互联网新商业模式逐步成型;传播开始注重效果评估,规划、生产等机制逐步健全.具体而言,2015年中国纪录片“新常态”呈现出八大特征.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推出的2013年《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第一次全面从产业角度,对国产纪录片产量、播出量、投资成本、交易规模等市场要素进行产业描述,同时对国外产业政策、纪录片与新媒体、纪录片盈利模式,以及纪录片的院线情况进行了全景式的观照。报告显示,近一年来,中国纪录片利好频出,社会关注度空前提升,产业要素逐次凸显,商业模式逐步成型,产业链条逐渐清晰。然而,结构性产业政策依然缺失,系统性产业制度相对滞后,产业集约化进程亟待启  相似文献   

6.
方韶毅 《青年记者》2006,(14):78-79
目前,中国电视节目市场主要有电视剧、电视栏目、电视纪录片三种产品。对于电视纪录片的概念,中国电视界素来把“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混为一谈,存在很大争议。本文所指的电视纪录片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凡符合纪录片基本特性,即以非虚构、纪录手段制作的电视片都在本文探  相似文献   

7.
毛庆  田国英  胡叶 《新闻前哨》2009,(10):70-72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的这句话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然而,“低收视率”、“亏本”、“困惑”却成为描述中国纪录片市场的关键词。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可以从纪录片的融资、创作、营销等不可缺少的商业链条及其外部环境着手。  相似文献   

8.
徐文静  王亚 《新闻窗》2014,(3):81-82
一,作为纪录片电影导演的贾樟柯 “中国纪录片人一如既往地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坚守着自己的历史使命与文化品格,探索时代的纪录片表现形式,拍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内容涉及社会、历史、自然、人文等诸多领域。”这些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纪录片,以深刻的历史反思、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丰富了中国荧幕,呈现给广大观众以真正的视觉盛宴,“为浮躁的社会和浮躁的大众文化带来了理性思索的清风。”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以来,电影、电视剧、动漫等成功实现了产业的探索,相继步入产业发展的良性轨道,与之相比,纪录片产业的发展却相对显得滞缓和冷寂.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的春天何时才能到来呢?可喜的是,自2010年秋季以来,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终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正在一步步走进春天.推动这一进程的主要有三个标志.一是产业政策的适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新中国电影发展格局中考察儿童影像纪录片六十多年的演变,指出其严重滞后的生存状态并分析其成因.作者将建国六十多年来的纪录电影发展分为两波冷热互现的浪潮.从建国至“文革”结束为第一波,由于受“形象化的政论”“典型”“好人好事”等观念羁绊,儿童影像纪录片数量少、艺术性低.从“新时期”至新世纪为第二波浪潮,纪录片主创人员的代际并未发生明显的更换,但是由于从“形象化的政论”中解放出来,开始重视对儿童个性的刻画,对儿童生活常态进行捕捉,将儿童影像纪录电影推向高潮.90年代中期以来,纪录电影萎缩,儿童影像在电视纪录片中获得新的生机.新世纪新技术革命使以电视技术手段拍摄电影作品成为可能,《小人国》酝酿着儿童纪录片的新一轮蓬勃.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来,电视记录片以其原汁原味的生活化和真实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电视观众的注意。其实,电视纪录片来源于电影纪录片,而电影纪录片是与电影故事片相对立的。形象地说,纪录片就是对现实生活的“现场直播”。“纪录”一词documentary的词根就是档案纪录。  相似文献   

12.
“艺术创作研究”栏目刊载了三篇关于电视纪录片地文章。谢勤亮的文章《纪录片的重新定位》认为,中国纪录片只要以市场准星重新进行定位,就有望成为电视业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中国西部丰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是纪录片创作的一个富矿,有内容和形式上,西部纪录片正进行着多样化的创作实践。高力的文章《从西部文化资源看西部纪录片的未来空间》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评论。蔡凯如的文章《兽的“人化”与人的“兽化”──试析电视纪录片〈英与白〉的伦理价值观》则是对荣获2001年四川国际艺术节“金熊猫奖”长纪录片、导演、创意和音效四项大奖的纪录片《英与白》进行了视角独特的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纪录片"公众时代"的到来,展现了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制度、资本、信息等产业要素凸显的背后,是各层级产业主体在仍未打破的坚冰之下激流涌动的各种尝试;当一些破冰之举发生,迅速引导产业要素汇集,向产业布局、产业集约化运营和结构性产业制度等深层问题发力,产业之势就得以从抽象的概念变成可见的对象,对产业的前瞻就变成脚踏实地的行为。从全局看,中国纪录片产业经历了一个高调的起势,  相似文献   

14.
由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和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联合组成的中国纪录片战略发展研究课题组对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发布了《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本文摘发了该报告关于纪录片市场的论述,从中可以看出,纪录片制播分离继续推进,电视台进一步明确了播出平台的身份,社会资金介入纪录片制作,市场对于纪录片...  相似文献   

15.
“我国纪录片产业迎来关键机遇期,未来国家将采取多种措施扶持纪录片产业发展。”在2014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传递了这一利好消息。  相似文献   

16.
《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在央视的热播和国际化的成功运作,刺激了国人的神经,再次把中国纪录片拉入亿万观众的视野,并重新点燃大众对国产纪录片的关注与热情。于是,一些人乐观地认为:中国的纪录片产业已成功进驻国际市场。笔者认为,《舌尖》的成功属个别现象,由于旧的体制、机制和观念的束缚,中国纪录片产业还远未走出困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纪录片产业都在抢占市场先机和市场份  相似文献   

17.
李忠志 《青年记者》2016,(18):33-34
当前,纪录片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生产量和播出量快速增长,作品质量、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舌尖上的中国》《第三极》《中国人的活法》等优秀纪录片热播,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国产纪录片全年总产量超过1万小时,产量连续以年均30%的速度递增,优秀电视纪录片的播出价格已从2010年前的每分钟几十元提升到300 ~ 500元,首播价格最高可达每分钟1000元,出口能力逐步提升,《舌尖上的中国》单集境外售价达4万多美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中国纪录片开拓欧美市场必然遭遇的“文化折扣”为切入点,对“文化折扣”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并深入纪录片内部,用比较的方法,对中西纪录片在哲学层面、美学层面、制作层面的“文化折扣”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中国纪录片开拓欧美市场应如何尽量减少“文化折扣”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项迪 《东南传播》2012,(1):68-70
美国学者约翰.菲斯克认为,电视文化产业是由"两种经济"系统构成的,它们分别是金融经济系统和文化经济系统。由于我们一度忽视了纪录片产业的金融经济系统,以至于形成了纪录片产业美学热、市场冷的局面。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深,现在有一批纪录片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陆续走上了市场化的探索道路,但我国纪录片产业的现状却还是不容乐观。笔者拟用约翰.菲斯克的"两种经济"理论来解读当前中国纪录片产业的现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并试着提出一些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0.
由于纪录片频道实行制播分离的机制,这使得纪录片频道成为整个纪录片行业的大买家,为推动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空间.其开播以来不断飙升的收视率,也让业内人士看到了纪录片发展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