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近百年来科学的收获如此其丰富:我们不是鸟,也可以腾空;不是鱼,也可以入水;不是神仙,也可以和几百千里外的人答话……诸如此类,哪一件不是受科学之赐?任凭怎么顽固的人,谅来"科学无用"这句话,再不会出诸口了.然而中国为什么直到今日还得不着科学的好处?直到今日依然成为"非科学的国民"呢?我想,中国人对于科学的态度,有根本不对的两点:  相似文献   

2.
黄钦 《声屏世界》2007,(8):12-13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映入眼帘的不是爆炸塌方,就是车祸事故,不是爱恨情仇,就是作奸犯科,今日、现场、事件、快递、零距离……浮躁的社会,剧烈的变动,在不断制造新闻事件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忠实的看客。反躬自问,除了这些,我们还需要点什么?我们真的成为了马尔库塞笔下的“单向度的人”了吗?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3.
白传之 《青年记者》2007,(15):28-29
以“电视鲁军”或“山东传媒”为关键词,利用G00GLE在互联网进行搜索,几乎没有符合条件的结果;而当搜索“电视湘军”、“电视川军”、“电视沪军”、甚至“电视苏军”时,都会得到数量可观的结果。尽管这样的结果并不是科学的调查,但也足以令我们反思: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诚然,山东的电视产业在过去的20年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作为一个整体,山东电视产业似乎总也不温不火,“电视鲁军”尚未形成。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4.
著书何为     
著书何为?这是一个相当古老的提问。从古到今,著书人一直用实际行动来回答这个问题。固为这是一问多解的填空题,所以答案从不统一而五花八门;今日更加变化多端,以至于为“玩”、为“游戏”而著书的立意都出现了:“过把疯就死”、“玩的就是心跳”。 古典的提法为久──高  相似文献   

5.
说起记者的职业操守,在十几年的新闻实践中,我一直在琢磨:记者的品格像什么?换言之,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格呢?有人说,记者像蜜蜂,像猎手;有人说,记者像矿工,像厨师;也有人说,记者像社会活动家,甚至给记者戴上一顶“无冕之王”的桂冠。当然,也有人说记者像“嘉宾”,整天赶场子、端杯子、拎袋子、抄稿子,忙于应酬;记者像“秘书”,满足于听汇报、抄材料,做官样文章;记者像“小贩”,凭道听途说,靠捕风捉影,不做实地调查,甘愿充当“二传手”。笔者以为,上述比喻无论是褒还是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记者…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1996,(6)
不可忘却的岁月——读“今日老三届”征文文/董治顺又■文/董治顺不可忘却的岁月——读“今日老三届”征文一次美文大展,一次撼人肺腑令人心潮难平的美文大展。今日老三届如是说,不是老三届的成千上万的读者如是说。我不是老三届,却与老三届有着相近的经历。我不是老...  相似文献   

7.
长篇历史剧《康熙王朝》的热播,使康熙的大名红透了半边天,他的形象在国人心中也变得清晰起来:英气逼人,聪明好学,果敢善谋,精于权术,“不足之处”是常爱冲动。看着看着,有时就想:历史上的康熙真是这样吗?他真那么少年老成,能够涉险过关,做了那么多事?他真是一位“圣君明主”吗?然而这是历史剧本身无须回答的,因为历史剧并不是历史的教科书。公开申明是“戏说”的就不用说了,它不过是借历史的“贝壳”作秀罢了。楚汉相争,可以演绎成争风吃醋的男女情仇;乾隆南巡,描写成路见不平的行侠仗义也无妨。就是号称“尊重史实”的…  相似文献   

8.
步入新世纪,我们蓦然发现身处于立体式和平面型纵横交错的传播环境中。从早晨起,广播、报纸就把昨日新闻刊播出来;直到中午,受众已成为新闻的饱和体,相互传播着新闻,并形成了小环境舆论;随着夜幕降临,电视、互联网重叠展现出今日新闻,而受众对新闻超载已是不堪重负,强烈呐喊:“我要独家新闻 !”舆论一律的时代即将结束,新闻界竞争日益加剧,发现、产生独家新闻便成为各新闻媒体出奇制胜、提高自身声誉的法宝。 慧眼:从能动认识升华独家新闻   发现,按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的说法,是“看到人人看到的,却想到别人想不…  相似文献   

9.
都说“十年磨一剑”,可码了近10年字,却总觉得自己这柄“健”还是显得驽钝,还时常要为拟一个题目,找一个角度而冥思苦想、寝食难安。有时免不了怀疑:难道自己不是钢材是木材,真就磨不成一柄利剑?直到今天捧得“十佳”,让我有了些许欣慰:十年光阴,终究没有虚度!  相似文献   

10.
在数码与胶片孰优孰劣的滔滔不绝的论战中,肯塔说:“其实我们可以两手一起抓,左手胶片;右手数码。”他用了中国人十分习惯使用的“两手抓”一词。 肯塔来自奥地利,狂热地喜爱摄影,注意,我说他“狂热”地“喜爱”着“摄影”,而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容易理解成的热爱器材并永远津津乐道。他总在世界各地游走,也总在兜里揣着用旧了的数码相机,奥林巴斯的C-5050;  相似文献   

11.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5,(27):13-13
“飞机很快就要降落了,请系好安全带。”;“新官要理旧事,还债也是政绩。”;“一人结婚,全村随礼;一家死人,全村举丧。”;“这简直像是出身论蔓延到研究生招考当中了。”;“明明是中国话,我怎么就听不懂他们说啥呢?!”;“这就是中国的现实——公众享受着科学冢带来的科技成果,却不知道科学家是谁。”;“我们希望撤军决定是伊拉克人根据伊拉克的时间表做出的。而不是恐怖分子的时闻表。”;“如果卢森堡在全民公决中对欧宪说不,那就意味着朝宪法脑部开了最后一枪。”;“银行股份制改革已初步实现‘形似’,但从‘形似’到‘神似’还将有一个漫长过程,而最近连续发生的银行大案,更说明了‘神似’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如果犯罪嫌疑人有保持沉默的权利,一些冤假错案可能也不会发生。”;“能管、不能罚;能礼、不能兵。”;“离开了中国,国会山不知道要冷清多少”。  相似文献   

12.
华静  小浩 《出版参考》2006,(12):48-49
已故新华社社长郭超人曾说过这样的话:“什么样的人当不了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好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能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好记者:唯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能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唐师曾作为新华社的一名记者.一名当代中国新闻界的风云人物。其过人之处,就在于大多数人能想到的。他既想到了.也做到了。  相似文献   

13.
无理闹钟馗     
无理闹钟馗言微说来也是“凑巧”,中国说部和戏曲里有“五鬼闹钟馗”的故事;在新民晚报的历史里也有出“无理闹钟馗”的案件。闹得新民晚报直到停刊的“开锣戏”就叫《钟馗捉鬼》。“鬼”未“捉”完,钟进士化身的“钟编辑”却被“鬼”“捉”了,岂非“意外”?《钟馗捉...  相似文献   

14.
执著·执着“执著”和“执着”这两种写法都有人用,哪种写法是对的呢?就“著”是“着”(zhuó)的异体字这方面来说,用“执着”也不是说不可以,但是人们还是多用“执著”,因为这样更合适,为什么呢?“执著”原本是个佛教名词。佛教分为大乘、二乘两派:大乘是以“无所得”为宗旨,故曰解脱;二乘是以“成果”为目的,故曰执著。解脱、执著这两个词就是这么来的。白居易在《传法堂碑》中说过:“凡夫无明,二乘执著。”后来,执著这个词广泛用于指专注于某一事物而不能解脱,表示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也指固执或拘泥。现…  相似文献   

15.
黄喜 《声屏世界》2007,(9):43-43
有关资料表明:形象的价值,关乎其前程的无形资本;形象的内涵,反映其个人的文化修养;形象的传播,是不断增值的人生财富。所以,作为主流媒体的广播电视,在受众中树立什么形象,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电视可以“观人”、报纸可以“读文”,那么,一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广播主持人,该如何以形象赢得听众?  相似文献   

16.
“署名”论     
有些新闻和通讯,往往署了三五个作者的名字;有的甚至一张新闻照片署名也是二三个,实在令人费解。仔细一想,消息和通讯署名三五个还有点说头;但新闻照片署名也是二三个就有点说不过去,难道是一人持相机,一人按快门,一人负责洗胶卷,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未免有点“滑稽”。人多以示重视?不对。文责应该自负,如果稿子真的出了问题,作者三五个,拿谁是问?如何“自负”?倘若稿子获奖呢?作者三五个,谁来领受?谁是该文荣誉的无愧者?人多说明写作艰巨?也不对。写作的显著特点是“单干”。它的艰苦在于个人“伤脑筋”,并不表…  相似文献   

17.
博客现状与亟待研究的议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胡春阳 《新闻记者》2006,5(3):13-15
如今的中国,最流行的网络概念不是BBs,也不是MSN,而是“Blog”(博客);衡量生活时尚与否的不是“蹦迪”或做“背包一族”。而是“今天你博客没有?”年轻人的告别对白不再是“byebye”,而是“给我你的博客”、“记得点击我的博客!”  相似文献   

18.
不要报道违法者的“不懂法”近年来,在法制报道中经常出现记者简单地以“不懂法”来报道违法者违法的原因,这是有违事实的,也是很不科学的。如某电视台报道一制造假酱油案,记者问违法者:“你知道不知道违法?”那个人说,“不知道。”记者也不再作什么分析,给人的印...  相似文献   

19.
十一月热帖     
《网络传播》2005,(12):74-75
央视论坛:色情的引诱,网络永远要面对的话题;网易论坛:致:朝鲜兄弟;发展论坛:治“跑官要官”病从哪开刀?发展论坛:“百万人争当公务员”我心如刀割;发展论坛:为温总理“优先发展公交”叫好。[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敬畏雷霆     
《新闻世界》2008,(3):57-57
电视上在做一个访谈节目,嘉宾是一位市长。当主持人开玩笑说他位高权重,可以呼风唤雨时,他神色凝重地说:“完全不是,我很有敬畏感。”是敬畏上司?或者敬畏法纪?他却答:“不是。遵纪守法是每个人必须恪守的准则,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敬畏。敬畏,应该是在自己拥有极大选择权的时候,灵魂的甘心慑服和自觉听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