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5 毫秒
1.
风险社会视域下的科技理性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理性是滥觞于西欧的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精神根基,对科技理性的张扬及其社会后果的反思和批判是学术界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批判理论,风险社会理论打开了科技理性批判的新视域.全球化背景下现代社会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风险使科技理性的悖论昭然若揭.应对全球风险社会必须超越科技理性的悖论、实现科技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合作与和解.  相似文献   

2.
共识会议的实质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为一种科技风险的治理模式,共识会议赋予了专家与公众在面对科技风险问题时同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协商民主的规范原则,为科技风险的治理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公众对核电安全的质疑是现代风险社会危机的一种反映。科学传播作为科学与公众的沟通渠道,是化解这种信任危机的重要途径。风险社会中核电科学传播不再是简单地告诉公众应当信赖的科技知识,而是要建立公众对科技的信赖,化解公众对核电科技的信任危机。信任的建立要基于公众关注的核电安全问题,构建公众参与和民主的科学传播"公共领域",这是一项需政府组织、企业、科技专家、公众与大众媒体等多元主体参与互动的社会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4.
由科学不确定性所引发的负面后果是现代政府风险规制的重要对象。在疯牛病危机与转基因作物争议的压力下,欧盟进行了风险规制改革,并确立了以风险预防为基本原则、以风险分析为基本框架、以信任重建为主要目标的风险治理模式。欧盟风险治理的核心在于重塑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兼顾科学理性与民主政治的回应性与责任,从而体现了"专业知识的民主化"诉求。欧盟改革经验对中国的启示在于需要破除科技决定论思维、调和风险规制中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建立有效的风险沟通机制并保障公众的实质性参与。  相似文献   

5.
科技伦理:治理社会风险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既为人类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又给人类带来了难以预知的社会风险.人类对科学技术理性的无限滥用,是导致风险社会产生的价值根源.在科学技术活动中介入伦理价值的维度,确立和倡导科技伦理的价值规范,是有效规避和治理社会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张海柱 《科学学研究》2019,37(10):1752-1758
在科技工业设施选址过程中,对科技风险的忧虑是引发邻避冲突的重要原因。在传统“技术治理”范式下,设施选址与邻避治理决策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普通公众则被视为“非理性”或“无知”。然而以通信基站冲突为例进行的考察发现,针对电磁辐射健康风险的科学知识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与“未知”问题。政府决策者却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规避甚至不容忍科学不确定性的倾向,由此引发了公众的信任危机。科学不确定性问题的彰显使得邻避冲突的技术治理范式陷入困境,在此情况下需要走向一种基于“知识民主”的民主治理新范式。这种民主治理强调基于科学不确定性的预防原则、基于认知正义的信任重建以及基于风险沟通与集体学习的选址决策。  相似文献   

7.
风险社会中的科学技术经历了由初级的科学化阶段到自反性科学化阶段的发展过程。正是自反性科学化的过程才使得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的截然区分不再可能。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应当建立在科学与社会多元理性共识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以国家干预活动增加与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为特征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形式,为资本主义统治提供了合法性基础。哈贝马斯指出,科技理性作为目的理性的表现形式,在压制人们交往理性的基础上,遏制了人类的解放需求。通过建立批判的解释学、实行协商民主和发挥社会公众的力量,恢复交往理性的功能,从而破除科技意识形态的束缚,建构更加合理的社会制度。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和视角,但是也存在某些幻想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推进重大科技决策制度化,是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然而,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而言,面对一个更加不确定的风险社会,建构科学与决策的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与蔓延,是一堂生动的风险社会启蒙课。在疫情中,关于科学与决策关系的讨论,特别是英国"群体免疫"决策引发的质疑和争议,揭示出风险社会中的循证困境。文章从追溯科学与决策关系的模式及其演进出发,梳理循证决策的路径和机制,提出以反思科学和纾解循证困境为基础建构科学决策的协同模式,并分析了该模式嵌入我国建设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全局的具体任务和要求。  相似文献   

10.
科技伦理是科技活动开展过程中要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科技伦理治理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保障。科技伦理治理内嵌伦理共治,是多元主体参与的互动协商过程。随着新兴科技的发展,中国对科技伦理治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但仍然面临相关政策难以有效落地的问题。本文基于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手段和治理模式这五方面治理要素,分析中国科技伦理治理面临的困局,构建“一体一基三翼”的科技伦理治理机制,为促进中国科技伦理治理顶层设计更好地“落地”、推进科技创新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与治理的兴起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科学与治理”(scienceandgovernance)议题在近年来日益引起国际政策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正在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前沿课题。本文以发达国家经验为基础,分析了“科学与治理”兴起和发展的动因,把其核心内容归纳为:制度化的咨询、信息公开和预防原则、公众参与以及对研究的规范。科学与治理的兴起表明,要使科学技术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长期有益,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战略与政策就不再只是包括科学和创新两方面的内容,还要加入第三个因素———“社会”或“公众”,实现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风险社会:概念的提出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了“风险社会”概念的提出和理论研究的进展。风险社会研究是反思性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贝克提出“风险社会”概念以来,催生了丰富多彩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成果,促进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知识和实践、对人类理性和现代社会更为深入的反思。风险问题也逐渐进入公共领域,并成为重要的政治议题。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需大力加强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形成了空前繁荣的网络社会,释放了社会交互中蕴含的巨大生产力。同时,网络社会中出现的电信诈骗、隐私泄漏、网络公害、算法歧视等问题,对社会秩序与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为寻找网络社会治理途径,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文章首先在用户身份治理、网络行为治理和算法治理3个典型场景下分析网络社会中遇到的新问题,及其对经济、社会与安全造成的风险,并对问题治理中所遇到的关键挑战进行剖析,进而从芯片、系统和算法3个层面提出网络社会现代治理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4.
应用大数据进行重大公共事务决策风险治理目前存在着体系尚未统一的问题,基于此提出包括构建理念、技术架构和服务设计的行动框架,从理念提出到技术支撑再到上层服务提供,形成大数据驱动下公共事务风险治理的行动闭环.构建理念指明该行动框架的建设目标与范围,技术架构包括数据源、平台支撑层、功能层和服务层,服务设计指明重大公共事务决策事前、事中和事后风险治理的服务逻辑.进而从3个维度对面向重大公共事务决策风险治理的大数据行动框架进行了详细剖析,旨在为重大公共事务决策风险治理新模式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突发疫情是对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效性的一次大检验。面对疫情的考验,能否理顺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启动的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和公司治理在内的应急治理体系是应对危机的关键。文章提出应急治理体系顺畅运行应遵循的顶层设计原则、借用原则、分类治理原则、成本分享原则和信息披露原则,并针对性地提出在疫情应对的关键时期应着重补齐的应急治理体系的短板和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提升治理体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全球科技治理的权力结构、困境及政策含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邢怀滨  苏竣 《科学学研究》2006,24(3):368-373
全球科技治理是在国际层面上干预、规制科学技术发展的制度和规则体系,反映了全球化时代科技创新的新特点和新环境。全球科技治理的内容可分为两方面:科技全球化的国际规则和基于全球问题的科技治理。国家政府、市场(跨国公司)和公民社会是全球科技治理中最重要的行动者,它们的行为中渗透着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冲突。三类主体在两对冲突中的行为组合,导致当代全球治理中的工具理性和国家主义,并进而导致了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诸多困境。最后就如何提高中国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能力,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具有浓厚文化传统的社会中,相关制度条件会影响到组织治理之特定模式的有效性及主导逻辑.基于先秦“道理论”思想内涵及其传承轨迹的梳理,本文在区分制度制定与执行两个环节的有关制度不变性与响应性“悖论”问题的探讨中,对“德治”和“智治”两种不同组织治理模式各自适用的制度条件以及中国业界实践重塑的方向进行了案例分析与理论评述相糅合的研究,使“一(道)与多(理)”、“不变与变”关系命题获得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循环经济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词汇和焦点话题。但相关讨论大多停留在经济学、生态科学领域,对循环经济与现代性的关系以及其中的技术发展等这些重要问题言之甚少。循环经济是在当代生态理念指导下的经济运行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价值观和文化观,表现为对现代性社会模式的一种反思和超越,是对现代理性精神的反思。因此本文将从社会的现代性视角来分析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科技与循环经济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空间治理是我国治理体系中相对薄弱的领域,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科技支撑空间治理中存在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分割、数据共建共享机制不健全、科学研究与决策管理脱节等问题,严重地阻碍着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需求。在科技强国建设中,面向中国空间治理现代化的适应策略的形成,对中国实现从小康社会迈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和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讨论空间治理对象的复杂化、政府决策管理的科学化,以及科技服务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创新、数据建设和知识应用为主体的面向空间治理的科技创新框架,系统讨论了重构统一地理学理论体系和夯实统一地理学数据基础两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郭飞  盛晓明 《科学学研究》2016,33(8):1131-1136
专家信任是现代社会的基石,它对于公众生活、科学发展、产业发展和国家治理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当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专家信任危机。这不仅会动摇社会信任的根基,而且会威胁社会的健康发展。调查结果表明:专家的利益关联、公众与专家的风险观差异、科学传播的效果不理想,是导致当前我国专家信任危机的主要因素。面对专家信任危机,必须重塑专家信任,警惕反智主义和民粹主义绑架社会和专家。为此,应努力切断专家的利益关联,打造价值中立的专家;促进公众理解和参与科学,改善公众与专家的沟通;加强科学传媒治理,提高科学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