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古今词义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变化,古今的词义也必然相应有变化。古代的词义,有的是至今未变的,如:“人”“水”“牛”“羊”“山”等,绝大多数则发生大小不等的变化。变化大的,如“叔”,古义有“拾”的意思,《诗经、七目》“九目叔苴(qū)”(九月里拾麻籽),现则无此古义,只有“叔伯”的意思了。变化小的,如“劝”,古义为勉励、鼓励,《荀子》《劝学》篇中的“劝学”,即勉励、鼓励人们学习。现在“劝”是规劝、劝解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文言中有一部分复词(指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反的字构成的复词),它们的词义很浮动,往往因文而(?),要根据文意来仔细辨析,才能正确领会其确切含义。例如《石壕史》中的“出入无完裙”、《鸿门宴》中的(?)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及《失街亭》中的“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者,立斩”三句,虽都有“出入”这个复词,但含义却不相同:第一例中的词义重在“出”(即“出门”),“入”的字义已虚化;第二例中的词义又重在“入”(即“进入”),“出”的字义虚化了;第三例  相似文献   

3.
查贵刊三期所载《文义之间》一文中说:“文言的文义之间,必须注意的是与现代普通话不同的情况,因而有两种情况,由于不容易出错,我们就可以看作无关紧要。……一种是古今词义没有变化的,如‘水’‘火’‘嫁’‘娶’‘红’‘黄’之类,既然词义没有变化,望文生义也就可以通行无阻了”(着重点系我所加) 这里面把“红”字算作古今词义没有变化的词,我是不能苟同的。理由有二: 古文的“红”和现代汉语的“红”虽然都可表示颜色,但所指颜色的轻重不同。古汉语的“红”专指粉红、浅红、桃红;现代汉语的“红”可以泛指一切红颜色。再说清楚一点,古汉语的“红”字的概念的外延小,现代汉语的“红”字外延大。在古汉语中,表示今天所说的“红”的概念的字,是“赤”、“丹”、“朱”;只是在唐朝以后,有时才用红泛指一般的红颜色。所以,古代以至近代,把红旗叫“赤旗”“赤帜”,把红心叫“赤心”  相似文献   

4.
我们阅读古代诗文,常会遇到一些表颜色的字眼。由于词义的发展变化,这些字眼往往呈现出复杂的情况:或者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颜色;或者同一种颜色,古今所用的词各不相同,这就造成了我们阅读的困难。例如自居易《忆江南》中的“春来江水绿如蓝”,设若将“蓝”理解为颜色,那就十分费解。为了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意思,有必要对那些易混的表示颜色的词语略作辨析。古人将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两大类。所谓正色,就是指青(即今天所说的蓝)、赤(即今天所说的红)、黄、白、黑五种基本颜色。所谓间色,就是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衍生出的五种中间色,即绿(“青黄色”)、红(“粉红色”)、  相似文献   

5.
“同字为训”,前人主要从形式入手,解释为声调不同引起的词性、词义不同,即“如字”和“破读”,忽略了其词义方面。本文认为,《释名》的“同字为训”,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了词义引申问题,即一个意义由另一个意义发展而来,“同字为训”蕴涵着词义引申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第二册第六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的《基础知识》部分把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现象划分为五类: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感情色彩变化;5.名称说法改变。我们认为,把向一种事物古今“名称说法改变”也归入古今异义范畴是没有  相似文献   

7.
《复习提要》的说明,把“课文中出现过的文言虚词、实词及常见文言句式”列为复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复习上述内容时,应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要掌握古今词义迥然不同的文言词①假此科敛丁口(《促织》,科即派.)②无毫发爽(同上,爽即差错。)③径造庐访成(同上,造即“到,来”。)④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同上,集即落在,止于。)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的词义,有的古今相同,有的发生了变化,表现为词义范围缩小的,词义范围扩大的,词义完全转移的几种情况。据此将初中文言文教材中古今词义容易混淆的一些词按统编教材顺序摘录出来,举例(也录用部分高中教材的例句)简析。(1)汤,热水:“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译文:等到了中午,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又:“媵人持汤沃灌” (《送东阳马生序》)义同上。  相似文献   

9.
论《释名》的“同字为训”-兼论词义引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同字为训、,前人主要从形式入手,解释为声调不同引起的词性,词义不同,即“如字”和“破读”,忽图了其词义方面,本文认为,《释名》的“同字为训”,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了词义引申问题,即一个意义由另一个意义发展而来,“同字为训”蕴函着词义引申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一)实词词义推断实词考查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推断实词词义在2005年高考中全部以给加点词语作解释、选取非正确选项的形式出现。推断文言词义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五种。1.语境推敲一个词一般有多个义项,所以词语只有在一定语言环境里才能有合理的释义。推断词义就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结合具体的语境。如2005年全国卷二“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根据文意,后文有“常以谈笑讽谏”,所以此“辩”是一种才能,非“辩驳”,而是“能言善辩”之“辩”,即辩论。《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作息”如果译为“既劳作又…  相似文献   

11.
《七音略》的“重中轻”、“轻中重”两图长期以来得不到合理解释和统一意见。通过对两图的分析可以看出,《七音略》所注“轻中重”是指该图主要是合口字,即“轻”,有少量的开口字,即“重”;而“重中轻”则正好相反,主要是开口字,即“重”,有少量的合口字,即“轻”。从今音看,“重、轻”分别和“开、合”对应。我们可以推测,在《七音略》写作的当时可能读音已经发生了倾向于今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莘莘学子”这个词语在近年报章上出现频率颇高,用错的地方也不少,大多是不明“莘莘”词义所致.“莘莘”(shēn shēn),众多也.《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是:“莘莘学子(很多学子).”下列两例都是由于不明词义而用错的.(1)我是一个“目光短浅”的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是眼前的另一片光明.  相似文献   

13.
唐代以来各家对《管子·形势》篇“抱蜀”一词有六种训释,而释为“抱一”既有词义上的凭据,又切合《形势》篇文旨。“抱蜀”即《老子》所谓“抱一”。  相似文献   

14.
进行词义研究和语文词典的编纂 ,对于词义 ,都应当通过广泛搜集和充分利用语言材料 ,采用多种方法来探求其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脉络 ,力求全面准确地辨析和诠释词义。本文以“白汗”、“韶刀 (韶道 )”、“养活”三词在《汉语大词典》中的立项和释义为例 ,对词义的辨析和诠释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语转?语转又叫音转、转语,是指语音转变而词义不变或者语音转变词义也有变化而变化的词义与原词义有一定联系的词。比如普通话中“舅母”“母牛”,湖北有的地方称为“舅嫫”“嫫牛”,“嫫”对于“母”,双声音转,而词义没有变化。再如王力《同源字典》:“关是门闩,楗键是关牡,即木锁或铜锁,管是钥匙。”,关楗键管,上古同属  相似文献   

16.
弄懂古文中同义词之间的意义联系与区别,对正确把握词义,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逃、遁。二者都指逃离某地,但“遁”多指悄悄溜走,不知去向,比“逃”更隐蔽。如:逃未及远。《(童区寄传》)楚师夜遁。《(左传·庄公二十八年》)2.皮、革、肤。“皮”“革”指兽  相似文献   

17.
从明末白话小说“三言二拍”(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下面分别简称为喻、警、醒、初、二.)收集的例子中,我们看到:“在”、“向”、“从”、“去”能够单独作动词,也能用在另一动词前面,用以介引某个名词性词语.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在、向、从,去”,无论就词义内容还是在句中所处的词境来看,都有若干差异.本文整理了这几个词的各种用法,并将其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8.
“国是”与“国事”“国是”与“国事”是两个经常在报纸上出现的词,例如“共商国是”、“国事访问”等。这两个词虽意义相近但却实有差别。“国是”指国家大计,语出西汉文学家刘向《新序》:“楚庄王问叔孙敖曰:寡人未得国是”。现在多作书面语言用。“国事”,即国家大事,如“国事在身”。此词出自《周礼》:“辨其能而可任于国事者”。前者多指大政方针,词义较虚,后者多指具体事务,词义较实。“年轻”与“年青”“年轻”,是陈述式构词方式构成的,“轻”是形容词,指年纪不大,如“年轻力壮”、“年轻人”等;词中可以插入其他词,如“年纪很轻”…  相似文献   

19.
省编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第五册语文教学参考书——《语文试用课本教师备课手册》(以下简称《教参》中,在讲解复句(一)时,选例中有两个例句值得商榷.(一)“那驰名中外的红蕉苹果,也是那么红,那么鲜艳,那么逗人喜爱.“(峻青的《秋色赋》见《教参》116页)书中分析道:“苹果”是主语,谓语是“是”,“那么红,那么鲜艳,那么逗人喜爱”这三个短语  相似文献   

20.
邹联琰《文言词汇基础知识》(天津版)释“河”古义说:“专指黄河。”该书引例从《左传》到《促织》,可见,“古”是指五四以前。邹释忽略了词义的时代性和特殊性,会令初学者如堕五里雾中。 王力《古代汉语》释“河”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