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2 毫秒
1.
赫震 《记者摇篮》2007,(12):20-21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继日报、晚报之后,都市报作为一个新兴品牌,迅速在中国报坛崛起,并以其全新的办报理念和市场话的创作模式,将中国报业的面貌焕然一新。在  相似文献   

2.
楚天都市报创刊至今已16年了。16年来,楚天都市报秉承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宗旨,牢固占据省内报业发行市场领先地位,连续多年入选"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40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全国晚报(都市报)综合竞争力20强",先后摘取韬奋新闻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等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成为省内发行量第一并享誉全国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3.
二十一世纪的都市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都市报是指定位市民、彻底走向市场的城市报纸,即市民新闻报. 都市报作为我国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兴起于90年代中期,异军突起,蓬勃发展.目前全国已有20多家都市报.这些报纸以新的办报思路与理念,新的内部机制与营销方式,在新闻界产生了一股冲击波,形成了一个都市报的报业群体,被称为`都市报现象'.都市报已成为继机关报、晚报之后,我国综合性日报中一个新的报种,在全国报业大家庭里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席位. 都市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面向市场,走向市场,追求市场份额最大化,成为都市报群体的本质特征. 都市报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走向市场是其…  相似文献   

4.
报业市场的竞争从来没有今天如此激烈。即使在报业市场发展并不充分的格局下,每一个省会城市都会有几张定位相似、市场相同的综合性日报——无论它叫都市报或晚报、晨报、快报、早报。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刺激着中国报业的发展,而发展的报业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速率下则拼命争夺着读者、争夺着广告。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都市报--都市报的产生及其实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孙玮 《新闻大学》2003,(4):7-13
一 都市报对于49年之后的中国大陆,无论名称或内涵都是新鲜的。1993年在中国大陆一个非常普通的城市贵州,出现了一份以“贵州都市报”冠名的报纸。1995年《华西都市报》的创办引发了都市报风潮。随后三五年间,中国大陆许多中等以上的城市都有一份甚至多份都市报,尽管它们的报名中并不都冠有“都市”二字。都市报的兴起成为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报业继日报、晚报后的第三次浪潮。都市报在中国大陆的繁荣,被人们视为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新闻从业者出身,后又任政府负责新闻出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都市报发轫于1993年出版发行的《贵州都市报》,此后三五年间,许多中等以上城市都出现了一份甚至多份类似的报纸.都市报的兴起成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报业继日报、晚报后的第三次浪潮。在20世纪末的几年里都市报的发展如火如荼.但是报刊理论界已开始关注其内含的危机,并积极为其转型出谋划策。2005年,都市报迎来了发展的拐点,发行量减少、广告收入下降、效益下滑乃至严重亏损,都市报发展开始进入“冰河期”。  相似文献   

7.
都市报作为一个独立的报种诞生已近10年。1995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创刊,开启了中国都市报时代,成功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报业模式———都市报模式。在短短10年时间里,都市报迅速崛起、中国报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都市报主导中国报业格局的趋势已日益彰显。2003年召开的世界报业协会第56届大会首次公布了收录中国报纸的“全球日报发行前100名”排行榜,中国有16家报纸榜上有名,其中有4家都市报。今年召开的第57届世界报业大会发布了最新“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名单”,中国有20家报纸跻身百强,其中有7家都市报。都市报在一个区域、一个经济圈、一个中心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基本上处于主流地位。从未来报业发展而言,都市报持续走强已成趋势。都市报是中国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它对中国传媒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本刊编辑部就“‘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与中国都市报发展”话题,结合“世界报业协会”的相关背景,邀请了两家主流都市报总编辑畅谈都市报品牌的经营与塑造。  相似文献   

8.
张海鹰 《新闻传播》2004,(12):42-43
8月1日到8日,笔者在河北参加了一次由燕赵都市报(河北日报社主办)承办的第九届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总编辑年会,全国29家省级晚报、都市报40余名代表参会,交流了自去年以来各报的办报及经营经验,并针对媒体市场上日益激烈的资本参与竞争、跨地区经营的形势,研讨了报业进入“战国时代”后,省级晚报(都市报)的应对策略。会间,大家谈得最多的就是“竞争、改制、突破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谭军波 《传媒》2005,(9):19-20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都市报的兴起拉开了国内报业市场同城大战的帷幕.除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都市报,曾经威风八面,逐渐衰微的晚报,甚至习惯"看上不看下"的党报都往都市报靠拢.在许多城市,传统老大纷纷落马,新的盟主频频诞生,此消彼长的悲剧在各地上演;近几年已出现一批都市报倒闭、合并,或者日报变周报的情形,说明已有相当一批都市报在恶战中败北;都市报恶性竞争的战火不仅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燃烧,还蔓延到经济发达的二线城市,比如青岛、大连、厦门等.  相似文献   

10.
最近,全国有影响的齐鲁晚报、楚天都市报、大河报新的总编辑走马上任:郝克远任齐鲁晚报总编辑,大众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张瑞云不再兼任齐鲁晚报总编辑;蔡华东任湖北日报社副社长兼楚天都市报总编辑,湖北日报社原副社长兼楚天都市报总编辑杨卫平于2000年8月14日不幸病逝;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马克强兼任大河报总编辑,原总编辑王继兴因到退休年龄,不再担任大河报总编辑。三家晚报、都市报新总编到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全国二十多家异军突起、引人注目的都市报,以“中国报林中一匹黑马”的态势,刮起一股强劲的报业改革旋风,带来了中国报坛的“全面性的竞争”,使传统晚报面临着实实在在的冲击、挑战和竞争。可以预期,这个竞争还会继续扩大与深化。 说到底,都市报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晚报,是日报、机关报报系中的“城镇市民生活版”。用都市报的同志自己下的定义,就是“市民新闻报”,即“定位市民、彻底走向市场的城市报纸”。都市报的崛起,一如80年代以来晚报勃兴的大背景,首先是党和政府政策好,社会舆论环境好,读者需求市场好,为新型…  相似文献   

12.
《传媒》2005,(9)
有人讲“晚报、都市报已经成为我国公民特别是市民基本生活资料的一部分”,此说有理。这与我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进入市场经济社会的事实是相吻合的。不仅我们的感觉这样告诉我们(譬如每天都惦着到报箱拿晚报、信报,也许这天的晚报、信报并无多少吸引眼球的消息),而且统计数字也印证了这样的感觉。据最新的中国报业发展报告透露,在我国报业结构中,尽管晚报、都市报仅占品种总量的14.8%,但其他出版指标明显高于其他类的报纸,庞大的晚报、都市报方阵已成为拉动全国报纸出版业增长的重要力量,成为报纸自费市场和广告市场的重要力量,甚至有都市…  相似文献   

13.
杨伟 《新闻世界》2014,(1):59-60
《南方都市报》是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所属系列报纸之一,正式创刊于1997年,是面向珠三角地区主流人群所创办的综合类日报,也是广东省内发行量最大的综合类日报。《南方都市报》已经成为中国报业最有影响力、最有价值的品牌之一,并且正朝着"办中国最好的报纸"的目标努力。而《南方都市报》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报纸品牌的塑造。《南方都市报》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注重报业品牌的打造,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本文通过分析《南方都市报》的品牌发展策略,为报纸媒体的品牌打造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都市报的兴起是中国报业市场化的结果,也是中国报业市场化的标志。在当今的都市报市场上,竞争的气氛空前浓烈,从价格战、人才战、发行数字战到全方位的质量战、时间战、服务战,国内报纸之间的竞争向纵深发展;正值此时,西方几大报业集团的并购、香港创刊了四十多年的《天天日报》因经营不善成为当地第五家停刊的报纸,已预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都市报纸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报业必须在西方传媒大举进入中国前的有限时间内,增强竞争优势,在未来的市场对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京城都市报竞争空前激烈 北京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  相似文献   

15.
都市报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报纸新品种,不觉间已经20年了,而且已成为报业中的一个支柱,如果写报史不该忘记这一段历史。 “都市报”这个名字现在听起来当当响,其实当初是无奈之选择。上世纪90年代,城市经济、市民文化大发展,许多城市纷纷要求增办晚报。但当时思想还不很解放,规定一个城市不能办两张晚报。于是就想出了这样一个名字。其实还是晚报的内容。不想口子一开,倒出现了一个新报种,给报业带来新的繁荣。  相似文献   

16.
平民化背后的媚俗倾向——对都市报报道风格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莺 《当代传播》2001,(4):85-86
90年代中期,中国的报业市场继“晚报热”之后,又兴起了“都市报热浪”。何为都市报?都市报是以报道都市生活为特色,“定位市民、彻底走向市场的城市报纸,即市民新闻报。”…….  相似文献   

17.
在2005年8月“第二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相关人士披露的诸多数据中,有一个不为人看重的数据,引起我的思考:千人日报拥有量增长率、户均日报普及率的前几名中,没有湖北省。《楚天都市报》不是日发行超百万份、在全球日报中排名前40位、在全中国排名前10位吗?可跳出报纸自身,我看到,湖北的报业发展还远远不够,还与湖北新闻文化在全国的地位不相称,与全国的发展水平不相称……  相似文献   

18.
陆遥 《新闻实践》2008,(5):30-31
继《南方都市报》涨价后,今年南京报业市场也掀起了提价热。《现代快报》、《扬子晚报》、《金陵晚报》和《南京晨报》等4家都市报,自3月10日起将零售价由0.5元/份调整为0.7元/份,订阅价格也从每年180元提至252元。南京由此成为国内首个报纸集体提价的地区。南京四大都市报的集体提价行为,是原材料价格、南京报业市场竞争格局、报业赢利模式调整以及报纸需求弹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九十年代后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报业市场中,以《华西都市报》《南方都市报》为代表的都市很迅速崛起。这些报纸都由各地省委机关报主办,不同于传统的晚报,是介于机关报与晚报之间的新型城市报纸,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南方日报社的《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方”)、福建日报社的《海峡都市报》、湖北日报社的《楚天都市报》、江西日报社的《江南都市报》、四川日报社的《华西都市报》(以下简称“华西”)、陕西日报社的《三秦都市报》、湖南日报社的《三湘都市报》、河北日报社的《燕赵都市报》等。据中央电视台的统计,全国已有此类…  相似文献   

20.
当今报业市场的竞争,已经基本奠定了日报、晚报、都市报三雄逐鹿的格局。近十年来,晚报随着报业市场的激烈变化而不断进行自身调整。而近年来有一些声音指出晚报在新兴报业市场中存在不适应性,他们认为种种原因导致了晚报的“日渐式微”。事实上认为晚报老化的说法带有片面性。晚报在新的报业市场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就在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