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色小镇引入智慧旅游是新时代发展城镇和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双重需求。探索智慧旅游与生态特色小镇建设内在耦合关系,分析江华瑶族自治县智慧旅游与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着经济基础、信息技术与人才缺失等发展要素的挑战,从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提升产业文化内涵、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探究智慧旅游与文化生态小镇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贵州天文小镇在生产、生活、生态上拥有特殊禀赋,具备开发体育旅游资源的优越条件。尤其是近年来国家政策扶持、“中国天眼”带动的科技文化资源、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等,为把天文小镇发展成为体育旅游特色小镇增添了多方面保障。因此,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政府主导、市场挖掘、人才支撑、硬件支持等条件,走科技文化、民族体育、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之路,既能进一步发挥天文小镇多方资源聚合优势,又能促进贵州体育旅游的有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广安建设康养旅游小镇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存在旅游基础薄弱、缺少规划、资金不足、康养旅游产品单一、缺乏专门人才等突出问题。对此,应加快康养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资源配给机制,做好市场营销规划,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出特色、主打系列产品。  相似文献   

4.
全域旅游的发展为皖北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思路,皖北特色小镇好的旅游资源禀赋为全域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在全域旅游视角下思考皖北特色小镇建设策略,应遵循以下几点启示:发挥旅游业带动作用,创建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区域均衡协调发展;放大资源观,提升皖北特色小镇吸引力;紧抓文化产业,丰富皖北特色小镇文化内涵;强调主客共享,推进皖北特色小镇软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5.
旅游目的地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务设施、旅游基础设施、旅游管理机构。众所周知,鄂西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因存在旅游吸引物吸引力不足、旅游服务设施落后、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和旅游管理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等问题,一直未能跻身最受欢迎的国内旅游目的地之列。在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这一战略构想的过程中,采取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有助于实现鄂西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此,应提升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健全旅游服务设施体系、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有效的旅游管理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6.
特色小镇建设有助于聚集各方面要素资源,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并且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特色小镇的建设工作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希望通过文化旅游和农业等方面打造特色小镇.基于此,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特色小镇品牌培育展开研究,对特色小镇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简要介绍,分析建设特色小镇的优势及广州市从化区特色小镇建设的产业定位,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7.
辉县市旅游资源丰富,但在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开发建议:因地制宜,合理高效利用;大力投资开发山区公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展植树旅游;加强旅游纪念品、饮品及特色食品的开发等。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因为能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从而对我国休闲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样,休闲旅游因为公众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力大等特点,又必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与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且需经历生态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和绿色休闲旅游这三个低、中、高发展阶段,最终实现"生态休闲"、"文明旅游"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
边疆民族地区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应考虑生态系统的特点、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旅游资源类型、旅游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等因素,重视民族生态文化作用的发挥、跨境生态安全与国际交流合作。西双版纳应坚持生态文化驱动、环境保护为本、绿色产品创新、产业耦合互动、资源整合利用、国际交流合作等战略,以6R为基本原则,以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民族文化保护为核心,以环境友好型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与创新为主线,以绿色旅游企业创建为切入点,以生态型旅游村寨、环境友好型旅游小镇、绿色旅游城市建设为特色模式,构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促进特色旅游品牌建设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巩义市自2016年以来,树立了转型发展,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转变.同时确立了特色小镇在整个转型升级中综合载体的作用,美丽乡村旅游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有效带动了精准扶贫,促进了全市乡镇建设品质升级.本文从分析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背景出发,梳理了巩义市旅游文化资源的基本情况,针对性地提出巩义市特色小镇建设要坚持的原则和特色模式,以期能为巩义市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发展新动力等方面提供有益启发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休假制度的改革和人们出游方式的变化,生态休闲旅游开始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国内生态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比较滞后,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和产品产业体系设计,以生态环保为前提的生态休闲旅游发展也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在对国内外沿河流域旅游开发的现状梳理的前提下,结合郑州沿黄河现有资源发现,只有充分发挥现有资源潜力,健全旅游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条,打造明星品牌项目和精品旅游线路,对生态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构思,方可推动河南生态休闲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环巢湖区域在两汉三国文化上具有文化资源稀缺与独占性,文化价值品位高、影响深,自然与人文交汇的神秘与新奇性等特征,在环巢湖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区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初步构建了一座具有适应简便、生态环保与人文探秘体验特色的两汉三国主题文化园,让环巢湖更加靓丽.  相似文献   

13.
通过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文山州建设云南面向泛珠三角和东盟开放的新高地等历史机遇分析,天保旅游小镇建设具有:(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对一、二、三产业的链式带动效益;(2)提升资源外输型向资源集聚型发展能力,实现区域资源储备增殖效益;(3)旅游产业的低碳化消费模式,实现区域自然资源的绿色经济效益;(4)旅游小镇是天保口岸综合发展的有效支撑载体等重要意义。天保旅游小镇可以通过打造"门户城市名片"、"绿色经济名片"、"民族文化名片"、"基础设施名片"、"招商引资名片"等五张名片和实施"五大"发展动力,由此全面提升旅游小镇经济、社会、文化等硬软实力。最后,提出了天保旅游小镇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河南目前花卉旅游集聚的典型区域洛阳、开封、鄢陵、南阳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四大区域在集群发展中的特点:集群发展模式相似,资源特色鲜明,集群发展程度不一。据此提出紧抓资源特色、扩大市场需求、延长相关产业链条和政府重视等发展壮大花卉旅游产业集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特色产业源自对小镇特色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小镇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小镇建设的核心,全方位影响小镇发展。文旅型特色小镇在产业定位、建设现状、发展策略等方面具有典型性,文化原点的横向拓展与纵向深化是产业建设的基础,文旅线路的多维度打造是产业建设的脉络,产业平面的立体化建构是小镇资源利用水平的集中体现,"点-线-面"立体发展策略是文旅特色小镇建设的路径,是我国特色小镇深化实践的新思路。以金华婺窑小镇为例,研究其立体发展过程,能为我国文旅型特色小镇建设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从休闲旅游视角研究文创特色小镇的发展策略出发,通过旅游资源优化、文化深度挖掘、功能复合叠加、强化整体效益等措施,提升特色小镇的层次,打造区域空间,驱动产业培育,协同城镇建设发展多样化,这可以为为环巢湖流域乃至整个安徽特色小城镇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乡村旅游发展经历了资源特色导向、农业产业带动、政府政策驱动时期后,进入市场需求导向时期。但是,当前的乡村旅游发展仍然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科学规划、资源开发不足、管理方式落后、特色文化扭曲、旅游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要通过制定科学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管理机制、培养旅游人才、挖掘旅游资源等策略,来发展乡村旅游经济。  相似文献   

18.
文成县森林旅游业具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立足生态优势的华侨投资等方面优势。同时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旅游客源市场潜能巨大、我国首个森林旅游试验示范区落户温州又为文成县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文成县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着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的挖掘、森林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周边地区旅游的竞争日趋激烈、基础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等方面的弊端。只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依托垄断性生态旅游资源塑造旅游品牌产品,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才能提升文成县森林旅游整体品质。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实地考察等方法,对九华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进行研究,探讨其成功经验与启示。结果显示:九华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充分利用政策支持、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便捷的交通等优势条件,推动产业升级,拓宽产业空间;助力产业融合,激发消费活力;推动旅游资源建设,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基于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九华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强化本土文化内涵,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保障居民利益,促使人口回流;完善治理体系,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水平;培育本地优势品牌,发挥“互联网+”优势。  相似文献   

20.
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近年来被广泛研究和应用。文章在分析羡余旅游资源产生的原因基础上,引入旅游资源生态位概念,认为其在羡余旅游资源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以彭德怀故里乌石为例,提出完善基础设施、旅游资源错位开发、开拓新空间等生态位选择策略,以期为羡余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一个可操作的思维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