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心雕龙·定势》篇的主旨是什么?历来学者由于离开刘勰命意的本身去加以敷衍、索求,虽众说纷纭,却很少有人得其要领。其实刘勰的主旨是指各种不同类型的文体的基调。刘氏向来认为一切文体都本源于圣人们的经典著作,《文心雕龙》依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鲜克宗经”的问题及“正末归本”的解决办法,为文章体式作了正本清源的努力,从而匡正了文坛风气。怎样定势?刘氏提出,一是“形生势成”、“即体成势”,二是在多种风格中保持一种起主导作用的基调,三是针对“逐奇失正”的不良风气,提出要以传统的规矩去驾驭、支配文章写作中的变革和创造。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源远流长,先秦时期以语录体片断式散见于诸子典籍的文学批评理论,有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和“知人论世”说、庄子的“至乐无乐、至誉无誉”说,可谓之批评的萌芽阶段。两汉则开始出现专篇的批评文字,有《诗大序》、《离骚序》、《楚辞章句序》等,标志着文学批评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建安以后,开始了自觉的文学批评时代,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葛洪的《抱朴子》纷纷问世,在文学批评史上具有深刻影响。而刘勰的《文心雕龙》则集上古一千多年文学批评理论之大成,系统总结了商周至齐梁十代九变的文学创作经验,体大思精、蔚为巨著。建成一座雄睨  相似文献   

3.
一在数以百计的研究刘勰《文心雕龙》的论文中,专门阐述“奇正”这一组重要美学概念深刻含义的文章却稀如凤毛麟角。因此,当读到《释“奇正”》这样的专题论文(寇效信著,刊《陕西师大学报》八○年第二期,下简称为《释》),就倍觉难能可贵。诚如《释》所指出的:“奇正”一词是“《文心雕龙》以及我国传统美学中的一组重要概念”,“刘勰虽没有辟专章论述‘奇正’,但这一组概念的应用是贯串全书的”。刘勰把“观奇正”视为品评文章“优劣”的“六观”之一(见《知音》)就是明证。显然,对“奇正”这一组美学概念作深入地探讨以求得正确的认识是极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释体势     
“体势”是《文心雕龙》的一个重要术语,也是刘勰美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范畴。对于“体势”,《定势》篇专门作了论述。“体势”的含义,众说纷纭。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刘勰对“体势”一词未从理论上给予明确的界说,而是用了大量的比喻和举例,加以比附和描绘。刘勰把这种写法叫做“图风势”(描绘“风骨”和“体势”)。这就增加了我们对“体势”做出准确解释的困难和产生歧义的可能。但是,只要我们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刘勰的各种比喻和描述进行合乎实际的而不是臆测的分析,那么,做出比较准确的解释,是可以办到的。近年来,不少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正在走向深入。在大家的研究基础上,我有一些看法提出来参加讨论,以就正于高明。  相似文献   

5.
“风骨”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首先明确提出的,作者把形成风骨的原动力——创作主体的生命力的呈现作为关注的核心,确立了文学批评的基本价值观,成为中国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6.
(一) “奇正”,本是兵家术语。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奇正”应用到文学理论批评领域,赋予它以丰富的内涵,使它成为《文心雕龙》以及我国传统美学中的一组重要概念。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虽没有辟专章论述“奇正”,但这一组概念的应用是贯串全书的。他常常用“奇正”来说明文章的某种总的特点和要求,或对文章作总的评价。例如,《正纬》篇概括儒家六经和纬书的根本区别是“经正纬奇”,《辨骚》篇说屈原的诗歌中存在着“奇”和“正”两种因素,要求人们学习屈原时要“酌奇而不失其真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出现了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曹丕的《典论·论文》和刘勰"体大而虑周"(清人章学诚语)的《文心雕龙》,处于它们之间的西晋陆机的《文赋》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是中国古典文论、美学研究的重要文献。本文从文学的自觉着眼,试图对"文学"这一概念展开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研究中许多重大分歧都落脚到对术语的不同理解。所以,弄清刘勰所使用的重要术语的准确含义,就成为当前《文心雕龙》研究中关键性的课题。这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刘勰是我国中古时代杰出的文艺理论家,他在《文心雕龙》一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过屈原,并有论屈赋的专章。为了加深对屈原和刘勰的认识,为了更好地理解《楚辞》和《文心雕龙》这两部宏篇巨制,我们有必要就刘勰对屈原及其辞赋的态度作一认真地探讨。一、刘勰对屈原是褒还是贬? 刘勰在《知音》篇中说过:“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  相似文献   

10.
释“体性”     
《文心雕龙·体性》之“体”意为作品的体相,“性”意为作家之气。“性”与“体”分别都是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独特性与类别性的统一、可分性与整合性的统一。刘勰的“体性”说在人格美学、人格心理学、创作论上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中说: 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各照隅隙,鲜观衢路。……并未能振叶以寻根, 观澜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 亦云极矣。在这里,刘勰首先概括地总结了其前人的论文之作,认为那些论文之作的总的倾向是:一片面,二狭隘。并且,特别指出,那些论文之作有两个严重的缺点:一是不能在论文之时,深入探究文学的本源;二是不能在论文之中,阐述先哲的教诲。因此,不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文心雕龙》置于时代哲学思潮发展的动态背景上加以探讨,认为刘勰用以评判“有无之辨”的思想武器是般若学中观方法,佛教是刘勰哲学观的重要根源之一。《文心雕龙》中的“道”不是儒家、道家或佛家的一家之道,而是建立在三家自然观契点上的宇宙原理。《原道》中表现出强烈的宇宙意识,对文学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是南北朝时一部文论巨著,至今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所论述的"情采"是《文心雕龙》中最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情采"一词,一是情,一是采,情在采先。笔者分别从"情""采"及其互相关系方面简析刘勰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14.
千古奇书《红楼梦》问世两百多年以来,关于作品的主题思想,楞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曰政治小说,或曰自传小说,或曰赶超有族衰亡史主题,或曰色空主题,数说各执一是,都似乎是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本文拟就形成这种多元化理解的原因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一关于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已谈到了。《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以复意为工。”又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他所说的“复意”、“重旨”就是后人所说的多义性。此后诗论中也有偶尔涉及多义性的,如皎然《诗式》的谓“两重意”。西方也有过类似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主要的文艺理论著作,而萧统的《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作品总集。许多学者认为作为萧统通事舍人的刘勰在文学理论方面对《文选》选文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辩证地去讨论。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是一部重要的中国文论著作,其英译也有多个版本,然而少有学者对其英译作系统性地研究。文章采取语料库的视角,对《文心雕龙》两个译本风格差异作了词汇和句法层面上对比研究,造成两个译本差异的原因是译者翻译立场和翻译策略综合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通变”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针对文学创作提出的,认为文学创作“变则可久,通则不乏”“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本文主要探讨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一现状的成因,并力图通过“通变”之术促使文学得到解放、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的古人在很早以前就从实践中得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是说,书读得多、读得熟,文章自然也就会写好的。阅读和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打个比方说,阅读犹如阶梯,随着阅读的步步提升,你就会迈进写作的殿堂。  相似文献   

19.
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个不容易突破的难点。虽然教师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作文教学要求,在确立中心、谋篇布局、表达方式、炼字炼句等方面,甚至在开头、结尾及段落过渡方面,对学生分别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训练,但到头来,落笔成文的学生并不普遍。即使是能够写出文章,这文章也是要么近于浅陋,要么流于欲套,真正文质兼美的作文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学生所学到的仅仅是为文之法而不是为文之道。所谓“道”,在这里指的是为文规律。 刘勰曾在《文心雕龙·宗经》篇中提出:“文以行立,行以文传。”在这里,刘勰谈的就是文章和作  相似文献   

20.
"秀句"一语最早见于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在六朝文学觉醒的大氛围中,第一批秀句应运而生。唐诗鼎盛有诸多因素,对于六朝秀句文化的承绪与光大,亦为要因之一。秀句具有独立性、典型性、特出性、创新性等基本特征,其主要体式为五七言二句对偶式。我国最早的秀句集为唐褚亮《古文章巧言语》、元兢《古今诗人秀句》。唐以来诸多秀句集的编纂,证明我国秀句文化源远流长。秀句与诗话相互依存,相互推动。中国秀句文化早于千余年前就波传到日本,对于日本汉诗秀句文化的生成与发展起过弥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