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在“朦胧诗”兴盛后。出现了“新生代”诗人群。四川、北京、上海成为其重镇。上海出现了“海上诗群”、“撒娇派”、“城市诗”等。上海师范大学一度成为上海先锋诗人的摇篮。2004年10月24日至26日。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人文与传播学院主办了“诗意城市:上海先锋诗歌研讨会”。来自全国50余位诗人、学者参加了会议。就先锋诗的概念、城市与先锋诗歌的关系、先锋诗歌的历史与发展、先锋诗歌的境况与批评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讨,有不少颇为精辟的见解。在此刊载的是由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根据会议录音整理的发言。  相似文献   

2.
艾兹拉·庞德是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旗手与领袖,他对美国以至世界诗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处于建构时期的中国现代都市诗当然不可避免地有着庞德影响的痕迹.庞德所重视的现代都市一瞬间的"震惊"体验,在中国现代都市诗中体现为不同的表现形态:这既有面对都市的雄奇与伟力的毫不掩饰的惊奇与赞美,也有初到都市产生的不适与迷惘,还有长处于都市的落寞与漂泊.庞德对20世纪中国现代都市诗创作主体"现代"诗派与左翼诗的影响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庞德对"现代"诗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情感的复杂多义与表现情感多义的手法上.中国左翼诗人则主要在对劳动者的歌颂与礼赞和对都市罪恶的批判等主题表现上接受了庞德影响.  相似文献   

3.
把新诗的发展纳入与都市环境的关系中加以考察,这既为理解它的某些本特征,也为认识它与具体化环境的联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因为作为中国现代学的基本生存空间,都市环境对新诗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30年代诗歌更与都市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该时期的两大诗歌潮流——左翼诗歌运动和现代主义诗歌运动都是在现代都市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这样一个特定的角度来探讨30年代诗歌并揭示其特征,是一个值得尝试却又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明代江南都市的发展,江南都市文学也出现了勃兴。江南都市文学中显露出的现代性因素使之与传统诗文迥异,而构成了与新文学的连接点。沈明臣作为江南都市文人的代表,其诗歌在题材主题、精神意趣、艺术特点等方面有现代性特征,本文正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方式已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人文生态旅游方向转变。都市民俗旅游作为人文生态旅游方式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广泛存在的都市民俗旅游事象,通过分析其生发的机理,探讨都市民俗旅游的定义、对象、特征和开发的价值,构建了都市民俗旅游理论体系。并提出了都市民俗旅游开发的模式和在开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都市文学作为当下主要的文学样式,是人类探寻都市、解读都市的生态记录。近年来武汉作家的都市文学创作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与挖掘了武汉的都市文化,但同时也受到其影响与制约。本文即从文化背景入手分析武汉都市文学所存在的缺失。  相似文献   

7.
都市文化既是都市内涵之凝聚,又是其特色的表征,也是都市个性的体现。上海出版业在都市化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必然体现着这种文化。同时,出版业对于上海这种独特的都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又产生着很大的影响。本文从都市商业发展的需要呼唤出版业、近代上海出版业中具有的普遍性的商业化市场运作方式以及商业化的出版物竞相迭出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近代上海出版业这一特定侧面,对都市的商业性文化进行探讨,从而揭示出版业与都市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都市法治化与法治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表明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选择了法治化道路。国家的法治化离不开省、市、县、乡等区域的法治化,都市法治化是推进国家法治化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力量,它始终离不开都市法治文化的支撑和推动。从对上海市民的调查中可以看到,都市法治文化开始萌生但尚未形成。因此,面对都市法治化的目标,我们必须花大力气去主动培育和建设都市法治文化,使其成为引领都市发展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9.
生活在都市环境中,戴望舒却与这一环境有着某种龃龉,他以对田园的企慕,来逃避都市对人生的侵扰,坚守精神家园,但他也在以自己的方式传达着都市体验。其诗歌所构筑的自我形象和虚构世界,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他的都市境遇和与都市的矛盾。作为游子,他在都市里找不到归宿,在田园中也丧失了乡愁,只能在怀旧中追寻失落的天国。但都市生活也为戴望舒诗艺带来了现代因素。他的许多诗歌都运用了现代观物方式和日常生活意象去表现在都市中的复杂感受,从而突破了传统的“静观”和“典雅”的格调。  相似文献   

10.
城市是现代生产力与现代文明演进最明显、最敏感的地方,也是现代人的情感意识与心灵世界展示最丰富、最集中的地方。台湾诗人罗门创作了大量的都市诗,对现代城市文明的负面效应进行了全方位的思索和深层次的开掘。他在诗歌中熟练运用现代派手法,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  相似文献   

11.
对于文天祥的研究,人们往往比较重视他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总体艺术特征、狱中诗、《胡笳十八曲》和《集杜诗》等。他的交往诗虽也占相当大的比重,但研究的力度却不够。本文着重从复杂的时代思想、社会环境、城市时尚和江西文化等方面,来分析文天祥交往诗特色的成因,并探讨它对文天祥行事和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城市诗歌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与城市的联系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兴起之初,从早期的《诗经》乃至汉乐府、大赋,进而到唐诗、宋词,其间都留下城市生活的斑驳投影。伴随着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诗歌所表现出的情境也愈加充实:建筑风光、世态万象以及民俗风情皆可入诗,诗歌成为古代城市文化的记录者。同时,它又是诗人心理空间在城市中的投射,蕴涵着诗人的城市观念和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13.
石才夫的诗歌空间是丰富而开阔的,最吸引笔者的是其笔下的城市书写诗。他通过对城市景象的抓拍描画了一幅生动、形象的城市景观图,呈露了城市中人们复杂的情绪纹理,展现了城市爱情的复杂面貌,通过他的诗,可以窥见一座城市的内在地理与心灵图景。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在古城扬州开展经典诵读的现实意义,分析了目前扬州市经典诵读活动开展的现状与不足,并从诗文经典诵读与扬州地域文化内涵相互浸润、诗文经典诵读提升扬州城乡居民的人文素质与思想素质、诗文经典诵读成为特色文化品牌从而促进扬州文化名城建设这三方面进行全民诵读经典构建诗文扬州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5.
高楼大厦是当代都市最直观的视觉形象,它们不仅仅是单纯的建筑,还是城市语虻和文化地标,是都市矛盾的集中发生地。在香港作家倪匡的科幻小说中,高大的楼字是探险的背景,给普通民众带来巨大的危机感。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笔下的楼宇是冰冷、刻板、吞噬活力的失落之地。长居北京的邱华栋则以热切的笔调将写字楼描写成财富和成功人士的集中地,将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化都市对人的诱惑以及青年人对都市的敬畏与向往表露无疑。在不同作家笔下,香港、东京、北京三座城市呈现各富特色的风貌,城市景观和城市文化孕育并影响着作家心态,而作家笔下的城市又构成城市文化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城市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强有力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基础之上,本论述了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以高效率的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为核心的,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差异性特性,并指出城市综合竞争力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几点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西部大开发中的城市化与城市旅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与城市旅游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并不必然带来城市旅游的发展。西部大开发要以城市开发为重点 ,以旅游开发为先导 ,就要解决城市化与城市旅游协调发展的问题。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这一过程中 ,如果在城市开发与建设的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做出科学合理的抉择 ,就能够实现城市化与城市旅游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Poetry is one of the most feared and least understood literary genres in our public schools. Boys, in particular, are frequently perceived to be resistant to poetry instruction; a view that often stems from a limited vision of what poetry is and a misread of masculinity. Nevertheless, the study of poetry provides many benefits in the journey to becoming a competent and expressive writer. In this study, the writing practices of 20 fourth- and fifth-grade boys in a low socioeconomic US urban school were investigated as they engaged in the writing and performance of poetry across a 4-week poetic genre study. Audio-recordings of interview responses, video-recordings of poetry performances, drafts of participants’ original poems, and other relevant classroom artifacts were analysed using interpretive analytic methods to identify themes in and across data sources. Analyses revealed that it was possible to create an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se elementary-aged boys were willing (and sometimes even eager) to engage with poetry. This engagement with and enjoyment of poetry appeared to originate from several sources. First, through the freedom and choice afforded by poetry, participants were able to give voice to those experiences, thoughts, and feelings that were important to them. Second, through the use of mentor texts and role models of visiting poets, participants appropriated and transformed the voices around them to create poems which arguably incorporated some sophisticated language and literary devices. Third, through poetry performance, participants found a space in which their voices could be heard and valued.  相似文献   

19.
赵淑琴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4):78-79,108
女作家张欣都市题材的文学作品在文坛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她的很多作品真实地反映了都市女性的生存境遇和命运遭际。文章从迫于环境的执着、追求情感的无奈、"微笑抑郁症"的悲哀这三个方面,论述了《锁春记》里三个都市女性生存的无奈和痛苦。  相似文献   

20.
叶燮是继刘勰之后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又一位理论大家。他的《原诗》是继《文心雕龙》后又一部系统的论诗理论著作。布瓦洛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代言人,《诗的艺术》一书,集中体现了他的诗学思想。叶燮与布瓦洛分别作为中国和法国的著名作家和理论家,两人的诗学思想有一致之处,但由于置身于不同的文化历史土壤和生活环境之中,两人的诗学思想又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