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建水紫陶是当代中国四大名陶之一,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陶艺奇葩。建水地区的制陶历史悠久,可谓源远流长。"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建水紫陶的制作大致可概括为选料、练泥、拉坯、装饰、烧制、打磨等六大工序。建水紫陶以其独特的工艺,成为了具有极高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工艺品。  相似文献   

2.
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清光绪年间形成其独特工艺以来,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成为云南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陶艺品种,享誉海内外。近年随着建水紫陶产业的急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与危机,在此背景下,对其产业定位、文化内涵,工艺传承,人才培养、品牌推广等方面的研究成为必然,其思考与探索也对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有诸多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清末民初时期是建水紫陶由粗陶发展演变至无釉细陶的转型阶段,同时也是建水紫陶工艺形成和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中国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以建水紫陶在当时生产的代表产品"陶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一历史产品的形成背景、工艺流程、美术装饰、文化内涵、历史和工艺  相似文献   

4.
论文基于对建水碗窑村的实地调查与研究,认为近年建水紫陶生产,在经历批量制作茶壶、茶具后,出现了产品积压,产品单一化,竞争同质化等困境。应从产品的供给层面来审视建水紫陶产业的发展,建水紫陶的供给应是艺术品、文化产品,产品供给人应具有"工匠精神",生产户应实现价值创新、积极参与竞争,方能破解生产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自清光绪年间形成且具有代表性的完整工艺以来,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成为云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陶艺品种,享誉海内外。地处边疆的建水为何能产生、发展出建水紫陶这样一种工艺独特,文化内涵丰厚的陶艺品种,文章从建水的文化源流、建水窑的传承与发展、建水紫陶工艺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6.
建水紫陶装饰艺术以中国传统书画为主要内容,以中国的传统美学为准则,追求典雅的品味与格调。"断简残帖"装饰风格的开创者王定一的作品是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典范,流露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结构",具有身份特征,是文人趣味之"闲情逸致"的具体呈现。"淡艳"装饰风格是建水紫陶趋于纸上绘画加彩刻填工艺的尝试,为近百年后"文人陶"的传承与发展埋下了重要的伏笔。当代青年陶艺家向进兴通过"陶上水墨绘画刻填"技艺传承发展了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文人传统。建水紫陶不仅保有陶艺本身的质朴和淳厚,而且还以书画装饰艺术的雅致格调将高尚的品味同真切的生活统一起来,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历史悠久,由原始的粗陶发展到清末民初独具特色的艺术彩陶。建水是云南著名的文献之邦,中原文化影响深远,不仅有孔庙、文笔塔、标志性建筑朝阳楼,紫陶也是其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建水紫陶独具特色,是建水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结合的产物,产业文化下的建水紫陶文化内涵不断丰富,除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还有必要增加本土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正>云南建水碗窑村有数百年陶器生产的历史,其制作的陶器有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美誉。《家庭生产与市场抉择——基于云南建水陶的分析》对陶器生产方式的变迁作了梳理,认为建水紫陶生产经历了以血缘家庭为单位的手工生产到规模化工厂式生产,再到家庭生产回归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建水紫陶的装饰工艺中,出现了一种经过多次反复刻填形成丰富的色彩效果的新风格——彩填。同历史上经典的建水紫陶作品相比,此类"彩填"作品令人感到耳目一新,但其中许多作品一味追求色彩的复杂度和强烈度,缺失了文化内涵。针对这一喜忧参半的现象,文章从追溯建水紫陶的刻填装饰技艺的历史渊源开始,结合早期的经典作品分析建水紫陶的审美取向,揭示其文化内涵;通过几位颇有代表性的当代建水紫陶陶艺家的作品,讨论建水紫陶在近十几年内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当下"彩填"在建水紫陶中的运用实际探讨建水紫陶刻填装饰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10.
建水紫陶汽锅因汽锅鸡而闻名于世,汽锅的烹调方式更是一种贴近自然,保持食材原汁原味的烹调方式,随着建水紫陶产业的蓬勃发展,建水紫陶汽锅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文章从建水紫陶汽锅从器型、生产工艺、产品质量、烹调方式等四方面对建水紫陶汽锅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为建水紫陶汽锅的发展提供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诞生于云南西南边陲的建水县,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积淀,它以自身独特而鲜明的两大工艺技术,即"彩泥刻填"和"无釉磨光"在中国制陶工艺的历程中占据着自己的一席之地。此外,素有"文人陶"之称的建水紫陶除特殊的工艺技巧外,诸多工匠艺人在陶面上进行书画创作,以陶代纸,独特的装饰艺术塑造出建水紫陶区别于一般陶器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2.
云南建水紫陶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陶艺制品,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近年来建水紫陶发展蒸蒸日上,除了当地紫陶技艺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以及人们日益觉醒的传承非遗意识,最重要的还是紫陶产品的不断创新,推动了当地紫陶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3.
一个地区的信仰变化,往往是这个区域社会形态变迁的反映,建水紫陶行业信仰的变迁正是建水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折射。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给紫陶信仰带来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但一种信仰的弱化乃至消失,也是一种文化的湮灭。考察碗窑村的紫陶信仰变迁,在深入了解紫陶信仰的文化内涵及紫陶产业发展的同时,探讨其信仰发生变化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时期(1840-1928),云南建水紫陶在"金临安文化[1]"背景下,涌现出一批以秉承和褒扬我国中原传统文人画装饰的陶艺名家,箫氏即为该时期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继"建水三王"之后把建水紫陶无釉刻填彩绘装饰艺术推向又一个巅峰的陶艺大师。本文对箫恩荣遗世作品中的艺术特征进行评析,探究萧氏作品在建水紫陶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和价值,以期为建水紫陶产品装饰的后续研究与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它凝聚了先辈的精神财富与智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建水紫陶的发展现状突显出诸多问题。文章就当下建水紫陶发展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阐释,并探究解决现状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建水紫陶标准对紫陶产业发展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随着我国陶瓷类标准的更新,建水紫陶标准中的名称术语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定义。文章从建水紫陶标准中名词术语入手,对建水紫陶标准中关于类别归属、名词术语及感官评价等三个部分的名词术语进行论述解析,为建水紫陶标准的进一步更新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对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从文化内涵、审美、制作工艺、工艺传承、生产方式、产业化发展、文化产业园的角度对云南建水紫陶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提炼出建水紫陶研究代表性的学术观点并进行述评。建水紫陶的文化内涵是其器物表达的价值观、承载的文化及社会意义。紫陶制作工艺是集多种工艺技术与艺术形式于一体,创新的基础在于工艺的创新,其审美评价主要是基于形、色、质、声、饰、工、韵。紫陶工艺传承呈现多元化,以家庭为主的生产方式已难于适应市场需求。紫陶的产业化发展要立足于文化内涵,紫陶文化产业园应进一步发挥其预期的作用。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在于紫陶工艺、紫陶艺术家的艺术风格、紫陶艺术评论与审美、紫陶创意产业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建水紫陶造型现状的整体分析和梳理,试对紫陶造型的的创意性发展进行探讨和研究,对传承建水紫陶工艺,提高紫陶文化品位,打造紫陶品牌特色产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同时在分析建水紫陶的造型设计方向时,了解陶瓷造型设计的要素,深入探讨建水紫陶造型上创意性发展需具备的条件,这样才能更好的拓展紫陶在造型上的创新,并朝着区域性、民族性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沉寂了多年以后,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间陶艺品种,建水紫陶产业开始复苏,但由于地域、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对建水紫陶历史、文化等相关问题缺乏较为严谨的研究支撑。文章试图从特殊的陶土资源、特殊的地域文化、古老的建水窑工艺承继等方面对建水紫陶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与探寻。  相似文献   

20.
建水紫陶地方标准的发布实施有效地推进了建水紫陶产业的发展,建水紫陶的独特生产工艺决定了建水紫陶的质量指标优劣。文章通过对吸水率、抗热震性、铅和镉溶出量等建水紫陶质量指标与生产工艺的关联性论述,解读了建水紫陶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