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使用目的论及归化异化翻译方法的理论,比较大卫.霍克思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红楼梦》两译本中对称谓语翻译的5个例子,用以解释国内外读者对二译本反响不同这个问题,即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并因此决定了读者对译作的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2.
根据翻译目的论,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译文读者.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首先必须具有读者意识,并结合其翻译目的,决定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本文对《雾都孤儿》的荣译本和祈译本进行对比研究,试图以实例来证明此观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对郭沫若和李正栓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在分析原诗文本类型、语言功能的基础上,对比分析郭译本和李译本在翻译该诗时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研究表明,为了满足不同时期目标读者的期待规范和审美诉求,实现各自译本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的交际功能,译者采用了或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其实质是由译者自身的翻译目的或译者意图来决定的,而其理论预设则是功能翻译理论所谓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经典论述。  相似文献   

4.
根据翻译目的论,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译文读者。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首先必须具有读者意识,并结合其翻译目的,决定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本文对《雾都孤儿》的荣译本和祈译本进行对比研究,试图以实例来证明此观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代丽春 《考试周刊》2012,(30):23-24
德国功能派的翻译目的论认为任何一个译本都有翻译目的,译本怎么翻译、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则是由其目的决定的,而评价一个译本的成功与失败也是要看其翻译策略是否满足了翻译目的。本文在翻译目的论的视角下.从文化意象和双关语两个方面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吴钧陶译本做出分析,指出在新的时代特征下,吴钧陶译本满足了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和译者的翻译目的。符合翻译目的论的“目的决定手段”准则,从而得出吴译本是一部好的译本的结论.以对吴译本重新做出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目的论,对《尤利西斯》萧乾夫妇和金陡两个中译本的语法变异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译者的翻译动机、对语法变异不同的翻译观念和不同的预期读者都将影响翻译目的和译文的功能。两个译本不同的翻译目的与功能决定了在翻译语法变异时萧、文译本遵循语内连贯,金译本遵循语际连贯,但两个译本都尽可能适切于各自翻译目的,因而都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7.
深度翻译能帮我们解答译本正文无法回答的问题。卫礼贤/贝恩斯的《周易》英译本自出版之日就备受好评,时至今日,Amazon读者评论依旧赞誉声一片。研究认为,这与译者的深度翻译紧密相关。本文对译本深度翻译进行了考察、分析,研究发现:1)文本外深度翻译,译者的读者定位对译本接受具有导向性;体例的说明以及附录、索引方便读者使用;将"可理解性"设为翻译目标,极大程度消除了读者困惑;荣格撰写的前言令读者对译本产生极大的兴趣;2)文本内深度翻译,译者强调易学之用,花大量笔墨阐发了易学的哲学与智慧。Amazon网站的读者评论可证明阐发性评论对西方读者产生了现实、现世意义。质言之,文本内、外深度翻译相互补充与照应,共同使译本成为中国典籍英译本中备受欢迎的一个。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红楼梦>杨宪益译本及霍克斯译本的部分译文进行对比研究,力图找出两个译本译者采用不同翻译方法的原因.文章以德国的"目的论"为指导,通过对翻译的目的、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译语接受者、译者与发起人之间关系等影响翻译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最后得出结论:杨宪益译本倾向于异化,霍克斯译本倾向于归化;两位译者都尽力本着忠实于原文和忠实于读者的态度,遵从了忠诚原则.同时他们竭力实现其各自的翻译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本的选择是翻译的最初步骤,这种选择并非偶然。在阐释学理论的关照下,译者能够发挥极大的主观能动性,译本的类型选择和决定跟译者的性格气质,人生价值取向紧密相关。在分析林语堂选择的创作主题和翻译的译本原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解读译者主体对于译本的阐释的初始即对于译本的信任和翻译之初与原作者视界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陈淑婷 《文教资料》2012,(11):25-26
《小王子》是一部非常值得研究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目的理论指明翻译方法及策略主要由译本目的决定。目的理论把目标读者放到了比原文作者重要的地位。本文选取两个著名《小王子》译本,试从目的理论的角度分析不同译者为了达到其译本目的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读者批评理论中的读者"期待视野"观点,通过实例阐述了广告翻译不应是译者的独奏,而是读者与译文的共鸣,使读者与译者之间的视野得以融合,以体现读者"期待视野"在广告翻译中的重要作用。"期待视野"观点体现在广告翻译上就是译者通过站在读者的立场进行换位思考,从而使译文在完整表现原广告内容的基础上,更加符合译文读者的期待。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苏珊巴斯内特诗歌翻译的种子移植理论,通过分析唐朝诗人柳宗元所作唐诗《江雪》的五个译本,指出,正如种子在不同的土壤中所长成的植物会有所不同,对同一首诗的翻译也会因译者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而诗歌移植的成功取决于译者能否从读者转化为作者,解放语言符号,使其进入一种流动状态,然后再凝固入另一种语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诗的英文译文常常被认为是依赖性文本,其存在依赖于诗歌本身,因此对于古诗英文翻译的研究相对较少。其实诗歌翻译是不可缺少的,它的交际目是将诗歌本身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国家读者。本文旨在通过对唐诗《静夜思》的不同英文译本采取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分析,希望对认知翻译界面的研究提供更广阔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4.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给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策略,即必须把译者放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去研究当时的规范在社会和文化方面是怎样约束译者的行动的,从而给予译者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教材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正确的翻译离不开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表达,而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表达靠的是对整个句子及对上下文的理解。通过一些问题译例的剖析,说明词语翻译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欧几里得原本的译、注本及相关研究甚多,但深入中文译本内容本身探究徐光启翻译会通理论的不多。文章运用共时与历时态下语内、语际的语义分析方法,剖析《几何原本》中文文本"点"的翻译理念及定义思想,重现其翻译会通思想和翻译局限。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辜鸿铭的汉译英诗的经典之作《痴汉骑马歌》,分析了辜鸿铭在汉译西方诗歌中的归化翻译,从而揭示了归化策略是译者对读者关照的体现,同时也发现辜鸿铭在英译儒经中的翻译原则同样也存在于辜鸿铭汉译英诗的翻译中。  相似文献   

18.
文化预设是沉淀于源语及源语读者心中的文化因素,是指导原语读者世界观、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的基本准则。它不仅制约着译者对原作的理解、文本信息的传递和接受,而且宏观上也影响着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Nord提出了翻译功能为主导的文本分析模式,预设性分析就是其中之一。文章基于Nord关于文本功能,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源语和目的语文化不同所产生的问题的论述,结合文化预设的例子,讨论分析Nord提出的文献式翻译和工具式翻译对文化预设翻译的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译文的可接受性是指译文读者对译文能否完全理解 ,译文是否明白易懂。译文的可接受性被认为是翻译的三大要素之一 (包括传译性和相似性 ) ,它在翻译中的作用体现在它对译文效果和译文质量的影响。读者是译文可接受性的中心要素 ,因此 ,研究译文可接受性的中心在于读者。  相似文献   

20.
全球商业化的环境对新时代译者的职责提出了追问,译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与挑战,对此,生态翻译学颇具独特见解。生态翻译学倡导整体主义,重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实际主导作用.强调译者要树立“全责”理念,并在具体翻译活动中负责统筹协调“翻译环境”“翻译群落”“翻译文本”三者之间的关联互动。梳理该理论主要内涵,并结合《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汝龙译本中的注释的实证研究,将有助于认清译者以下主要职责:第一,“适者生存”,保持原语与译语的生态平衡;第二,观照“翻译群落”,协调“诸者”关系;第三,“译有所为”,关注译品的传播与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