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把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结合起来。就“训练”而言,“训”是针对教师,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就是‘训”:“练”是针对学生,学生的反复实践过程就是‘练”。教师的讲是手段,而学生的做、读、说、写,即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最终为己用才是目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以讲为前题,练为目的,讲为练做铺垫,讲练结合,进行适时训练,使学生通过练最终形成综合能力。我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时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训练的:  相似文献   

2.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须处理好五个关系□广西小学教育研究中心黄亢美一、必须处理好教师的“训”和学生的“练”的关系训练,是由相互依存的训和练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有训就要有练,练又离不开训。在讲读课中要进行讲读,从语文基本功训练的角度去看,这里的讲就是训,读就...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包括“训”和“练”两个方面 ,“训”是指教师的指导、点化 ,“练”是指学生的操作、练习。“训”以“练”为目的 ,“练”以“训”为前提 ,只“训”不“练” ,其“训”就失去意义 ,结果必然是空中楼阁 ;只“练”不“训” ,其“练”就失去方向 ,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因此 ,为强化语言训练 ,必须坚持训与练的结合。一、以目标导学生去明确成功的课堂教学须有明确、具体、合理的教学目标。一篇课文 ,练什么以及练要达到什么要求 ,教师给以指点、加以明确是必要的。但仅此还不够 ,否则 ,在学习目标的明确上 ,学生则会老是被…  相似文献   

4.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教学方面入手就是要彻底改革多年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意识。在实施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对“训”和“练”的关系,以及对训练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方面,产生了一些片面的认识,出现了—些“放任自流式”的做法,致使课堂训练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数学能力得不到提高。下面,就“训”和“练”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两个方面,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训”和“练”的关系要正确处理“训”和“练…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基本功。语文教学中的“训练”是指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运用语言文字技能的学习实践活动。教师为学生的“练”而“训”,学生依教师的“训”而“练”,二者缺一不可。在一篇文章里,“训”什么,“练”什么,怎样“训”,怎样“练”,下面就以《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为例,谈谈怎样抓住各段特点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扎实、充分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相似文献   

6.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加强语言4de训妹心项小而切实地理解“训练”的内涵。训练,即有训有练。“训”就是教师的示范或讲解,“练”就是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写;训练,是由相互依存的训和练组成的整体。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常用的方法有:品味欣赏型训练、比较型训练、填充型动I$和迁移型训练。下面浅谈笔者进行比较型训练的体会。比较型训练可分为直接比较、取舍比较和变换比较三种形式。直接比较就是把内容相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或语段进行比较;或者对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进行比较。例…  相似文献   

7.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广西小教研究中心黄亢美1.必须处理好教师的"训"和学生的"练"的关系小学语文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首先就要全面切实地理解"训练"的内涵。所谓训练,即有训有练,"训"就是教师的示范或讲解,"练"就是学生的学习实践,即在...  相似文献   

8.
课堂训练教学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训练”包含“训”和“练”两个方面。“训”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认识规律;“练”是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其实质是指课堂教学必须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始至终让学生动脑、动口、动耳、动眼、动手、全身心投入的实践活动,是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积极调动各种手段,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将学生的种种活动纳入语言文字训练的轨道。在“训”字上作文章,也是解决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良方”。“训”的本义是教导、教诲,但对于“练”来说,凡属于教师的一切施教行为(包括观念)都可以说是“训”。基于这一点,教师在教学实施“训”时,应从三个方面去考虑:一是确定“训”的内容。训练内容可以依据大纲有关年级训练的规定与单元重点训练要求来确定,通过分析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包括字、词、句、段、标点等),择取最为精彩的部分作为训练的“范例”。以《朱德…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育中,如何进行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摆在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许多语文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加强训练,是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训练的特点有二:一是计划性,二是可操作性。训练的主体有二:一是教师,二是学生。二者的关系一般是师“训”生“练”的关系。当一部分学生能达到“摆脱老师”的境界的时候,还可以实行生“训”生“练”,即一部分学生当了“小老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复习课比较重“视训练”这个环节。在考前的综合复习课中,整堂课都用“于训练”的情况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训练”跟笔者主张“的操练”并不相同。通常的“训练”“是训”“和练”的结合,即教师的指导(训)和学生的练习(练)彼此结合。笔者认为,综合复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语文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训,是教师的事,给学生点拨、开导、启发、解惑;练,是学生的事,训而练,练而训之,训练合一就形成教学。”可见,在语文教学中,练和训同样重要。重训轻练,重练轻训都是不可取的。但是应注意,练不在于多,贵在于“精”与“巧”。因此,对于练习,教师要做到精心设计。讲究实效。尤其在新课改阶段,更要注意练习的形式,既要有传统的文本作业练习,又要有个性化的作业练习。既要考虑如何体现知识转化为技能,又要考虑如何体现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宜将与“语文素养”密切联系的概念“训练”作为基本理念加以固定。“训练”不等同于“做练习题”,它是介于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之间的教学策略。它包括“训”和“练”两个方面,即“六训”、“五练”,其最高境界是学生自训自练。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手段.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都要通过训练得到落实;语文训练不仅是知识、技能的训练,而且是思维、情感等的训练;科学的训练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性学习”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训练”是什么?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对“训练”作出了比较经典的解释,即“训”是教师的训导和教诲;“练”是学生的练习与实践。“训练”是达成语文能力核心目标的基本手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点的确定黄桂林阅读课必须准确把握语言训练点,做到“训”之必要,“练”之必需;“训”之有效,“练”之有益。一、突出主线结合点现行教材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分单元安排读写训练重点,并以“读写例话”总结读写知识,从而构成了中高年...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宜将与“语文素养”密切联系的概念“训练”作为基本理念加以固定。“训练”不等同于“做练习题”,它是介于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之间的教学策略。它包括“训”和“练”两个方面,即“六训”、“五练”,其最高境界是学生自训自练。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手段.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都要通过训练得到落实;语文训练不仅是知识、技能的训练,而且是思维、情感等的训练;科学的训练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性学习”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7.
“训”与“练”的关系 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是教师指导学生在作文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就一篇作文的教学而言,教师的“训”和学生的“练”应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例如:  相似文献   

18.
训练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训,指教师的教导、指导、辅导,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练,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操作,也就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认知主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钱梦龙先生的语文导读法在我国语文教育界影响深远.“训练为主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突破了现实生活中大家对“训练”的常规认识,让人耳目一新:“训”指教师的指导,“练”指学生的实践,“训练”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20.
一、要正确理解语言文字训练的内涵。1 训练 :叶圣陶说 :“训练训练 ,分开来 ,‘训’是老师的事 ,‘训’着重在教师的主导作用。‘练’则是学生的主动活动。训和练的关系 ,体现着教和学的关系。”(转引陈海星《感知·品读·训练》《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4月号)由此可见 ,语言文字训练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 ,必然包含教师采用一些直观形象的手段和讲解传授的方法。2 语言文字 :一篇文章的诞生是作者情动辞发的结果 ,是作者积极思维的成果 ,是作者审美理想的体现。语言文字不是一堆毫无生机的符号 ,它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旨趣及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