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杜霞 《新闻爱好者》2023,(11):79-81
城市文化品牌塑造是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城市文化品牌形象是城市文化精神、价值体系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市利益相关者对其心理感知和情感认同的文化融合产物。以河南城市文化品牌形象研究为依托,通过品牌重塑创新设计,全新打造河南文化创新品牌视觉新形象,给公众崭新的视觉印象,以新创意营造新机会,以新设计衍生新产品,以新产品迎合新市场,突破河南城市文化原有品牌服务僵化、落后,经济效能低下的旧局面,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真正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为河南城市文化品牌创新发展提供更多、更新的有效契机。  相似文献   

2.
城市文化资本强调城市所拥有的物质、精神、制度等公共文化财富,在城市更新与城市营销实践中,各城市正积极探索如何实现城市文化资本向城市形象转变路径。西安寄托深厚的历史遗产等文化资本,借由意象书写、空间重塑以及媒介实践等方式强化"古城"形象。其"古城"意象实现从长安、废都到盛世之变;以空间为媒介实现"古城"景观重塑;新媒介参与城市形象话语更新"古城"叙事。  相似文献   

3.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形象集中表现的亮点,这里是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风貌的结合点。城市滨水区的设计必须引人城市设计的概念,注重可持续性和人性化,注重空间的整合,让富有特色的滨水空间与城市空间融为一体,从而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城市书房是一种新型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模式。作为开放式自助阅读空间,城市书房在创新城市文化惠民形式,满足基层群众个性化、便利化阅读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山东省淄博市城市书房建设为研究样本,对如何建好、用好、管好城市书房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5.
城市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一个城市的文化状态由诸多文化要素共同决定。城市文化并不是一个空泛的感念,它会通过一些具体的方式去体现。实际上,许多城市是通过构造一个公共文化空间来营造城市文化的。公共空间的规模、结构和内涵,则从总体上体现着一个现代都市的文化水准、文化特征、文化模式以及文化个性。[1]毫无疑问,档案馆是这一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城市文化区别于传统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能为人们接受、处理、传递文化信息提供较之先前远为广阔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公共空间。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档案馆的地位与价值。同时…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8,(12):58-66
本文使用空间视觉修辞分析与多点民族志相结合的方法,从深圳城市地标的空间文本入手来考察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背景下的城市文化生产。本文以"窗口"为隐喻,选取主题公园与博物馆这两个城市地标作为全球化趋势下城市文化生产与认同建构的范例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主题公园将"全球"与"地方"的空间元素进行文化转换来制造出一种提供视觉消费的旅游地点,而城市博物馆则通过对视觉材料的有意选择与使用来形成一种生产城市历史公共知识、提供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等体验的公共空间。这两种典型的现代城市地标,从视觉修辞与空间功能上共同实现了将深圳的城市认同定位为对外开放的窗口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传承的视角,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梅河路龙舒时代广场的形态空间设计为例,探讨"城市记忆"的城市设计思想方法与形态空间设计的问题,"城市记忆"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实质上是一个城市记忆载体文化传承与空间再现的城市设计问题。其形态设计绝不仅仅是对历史信息的简单复制,而是要传承其优秀的、有代表性的文化。其根本目的在于城镇形象特色的塑造。  相似文献   

8.
公共文化是城市所有居民都有权享用的文化空间。视觉文化传播媒介要给各社会群体平等地提供公共文化空间,让各个社会群体在开放的空间中共享公共文化资源。在城市化的背景下,视觉文化传播是提振城市公共文化自我修复能力,不断以软实力的推动方式提出合理建议来用以治理城市问题的视觉力量。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与城市空间是交互共生的关系,城市空间催生了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为其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影响了其风格特征。而新媒体则推动了城市空间文化的形塑、空间形态的变革以及城市社会空间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在新媒体的创新发展与城市空间的建构过程中,需要将二者密切结合起来,以期实现耦合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短视频时代,文旅类短视频为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当前,各地希望通过建设文创园,将其作为传播城市文化的重要平台,提升城市竞争力。以文创园为基点制作文旅类短视频,充分利用短视频的宣传优势,将文化以更生动具体的形式传播给大众,为城市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契机,推动城市形象的正向传播。以沈阳地区的文创园为例,根据短视频宣传的优势和传播现状,从内容生产、传播策略方面探讨文创园短视频助力城市形象塑造的策略,并从空间特点、历史底蕴等角度为文旅类短视频的内容设计、拍摄、宣传提供建议,为推进文创园宣传,展现城市人文历史,推动城市形象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关于城市和媒介,在"媒介表征"范式的研究中,大众传播媒体是再现城市的最重要的工具,城市实体空间与大众传播媒体建构的虚拟空间却是二元对立的,城市传播长期存在着缺乏连接、轻沟通的问题。媒介实践研究为理解空间与传播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基于该理论视角,采用理论分析、文献分析质化研究方法,将短视频传播成为一种媒介实践行为,得出结论:这种实践已内化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激活了城市空间,实现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回流与连接,重筑了新的社会关系,进一步体现出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当前城市景观整治现状,结合近年间合肥市旧城更新改造经验,从方法论角度探讨城市街道景观整治的设计方法。以城市五要素的设计体系——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为基本框架,详细阐述了各要素的设计思想,以期为之后的旧城更新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陈矿  黄旭 《视听》2023,(10):14-17
微电影借助自身制作简易、注资灵活、叙事多元和传播便捷的优势,在融媒体时代为城市形象建构和地域文化宣传提供了重要的媒介支持。多样化的微电影生产在电影文本内部呈现出丰富的城市空间表征,拓宽了人们的空间认知。以建构成都形象为主题的微电影依托地域文化符号的表达,完成城市空间的立体建构。微电影拍摄注重城市文化差异性的创新表达,体现成都古蜀韵味与消费文化。微电影中的成都社会空间书写不仅关注个体的生存价值,而且注重自我与社会空间中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4.
曾娇丽 《青年记者》2023,(24):74-76+79
近年来,历史街区作为物质及文化双重意义上的“城市遗产”广受关注。在历史街区的保留与更新实践中,媒介特别是互联网媒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媒介与地点相分离”的情况已经发生转变,本文以上海市思南路历史街区为案例,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历史街区“再地方化”的可能。研究发现,地理媒介促进符号空间与地理空间相互贯通,历史街区的媒介叙事与本地生活亦走向融合,公众通过线上线下互嵌的多样化传播实践,激活地点记忆、延续城市文脉,将历史街区从景观化的“文化目的地”形塑为日常化的“文化枢纽”。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城镇形象特色的建构与商业街城市设计的关联,以六安市舒城县梅河路商业街城市设计为例,展开基于城镇形象特色建构的商业街城市设计思想方法的探讨。以建构城镇形象特色为目标的商业街城市设计,在评价城镇形象特色资源的基础之上,提取建构城镇形象特色的元素进行商业街外部空间环境形态组成要素的设计,塑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品质的、舒适的购物与休闲空间。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论述了当前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升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要成为城市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文化对外形象的窗口及城市文化的"第三空间".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拓展和延伸其良好的文化氛围,并将其氛围浸润到城市文化的建设之中,为城市公共文化体系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有益的空间和帮助,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城市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相似文献   

17.
实体书店文化空间与城市文化之间呈现出一种共生关系.两者之间既存在互惠共生关系,也存在偏利共生模式和负面环境影响;两者由共生关系走向共生发展的实现路径体现在:从实体书店文化空间维度来看,它与城市文化共生发展的主要路径有书店外部建筑设计契合城市文化风格、书店内部空间设计呼应城市文化特色、书店主题文化活动涵化城市文化品牌、以实体书店人文关怀滋养城市文化内涵、将书店文化融入到城市居民文化生活中、以科技手段赋能城市居民文化生活体验.从城市文化维度来看,它与实体书店文化空间实现共生发展的主要路径有优化城市文化环境,涵化市民文化阅读习惯;培育城市文化品牌,发挥城市文化“容器”功能;完善城市文化政策,营造良好的文化共生环境;推进城市文化教育,提升校园书店阅读质量.  相似文献   

18.
聂明  赖军伟  王丹 《出版广角》2021,(12):14-16,36
新型阅读空间是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渠道,也是保障城乡居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政府主导的公共阅读空间发展速度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社会力量参与主体的趋利特性无法实现阅读空间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平衡,城乡新型阅读空间配置非均衡性明显.文章以江西新华书店为例,研究其城市大型文化综合体、"小而美"特色书店、惠民书屋等建设路径及运营模式,破解社会力量参与新型阅读空间建设公益性与经营性平衡难题,为促进城乡居民阅读均等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的优势被逐步消解。第三空间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发挥图书馆作为一种场所、空间的价值,构筑一个平等、自由,寓文化教育与公共休闲的第三空间,是社会发展的需求。论文从打破身份限制,更新服务理念,发挥读者的自主选择性,构建交流平台,重视环境设计等方面探讨了高校图书馆构建第三空间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公共图书馆与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的社会融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未来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重要课题之一。与往代农民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融入的生产和文化空间要求更高。公共图书馆在不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知识能力,满足其文化服务需要方面有独特优势,有利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实现生产和文化空间的转换。必须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为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