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力量的参与助推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家校社”应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良性动力系统。实现家校社多元生态共育是助推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一、多元共生,生态共育成都市金花中学基础条件薄弱,社区教育生态环境不够好,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较严重。学校立足区域实情,逐步建立起“教育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扩大校社教育功能,让学校与社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家庭、学校、社区的“多元共治”融合为“多元共生,生态合育”的新教育思路。  相似文献   

2.
王毅  徐晓华 《江苏教育》2023,(49):14-16
基于对学生青春期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的分析,从家校社共育视角梳理青春期学生的成长问题、共同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共同开展青春期学生成长行动和家校社共同搭建青春期心理疏导平台等方面着手,积极探索家校社联动推进青春期教育的路径,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度过青春期。  相似文献   

3.
家校社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场域。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家校社协同共育具有重要价值。借助社会学视角下的列斐伏尔空间生产概念,以物质空间、精神空间与社会空间为分析框架,运用逻辑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对家校社协同共育分析发现:家校社各自的和相互间的物质空间、精神空间与社会空间存在时空边界与交互作用机制。三者交互生成差异性空间,推动家校社之间社会生产关系不断生成和发展,影响家校社协同共育效能。社会自治丰富资源,推动家校社协同共育生产关系发展;多方参与凝聚共识,促进家校社协同共育生产关系生成;政府主导健全机制,深化家校社协同共育生产关系的改革对破解困境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学生的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协力的结果,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和主导,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成都高新区“校社共育协同治理”教育联动融合发展行动,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企业为辅助,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企业“四位一体”立体教育服务体系,有力推进高新区联合研究项目“家校社共育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成效突出,形成区域家校社共育大格局。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家校教育"5+2=0"现象,从家庭教育不可忽视;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家校共育促发展三方面进行阐释,为家校并轨促进学生快乐成长提出了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6.
心理健康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文章简单介绍了家校共育的基本信息,并以此为切入点,结合教学案例,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在家校共育模式下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以家校共育为基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提升家庭在学生教育中的参与度,以家校共育为手段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7.
颜洁 《上海教育》2016,(Z1):24-25
建青实验学校一直坚持"和而不同,以人为本"的家校共育理念、积极探索实践方法和途径,努力搭建家校共育的平台,切实发挥家校共育的功效,提升育人效果。多年来,建青实验学校围绕"家校共育"的新理念,积极搭建家校共育的平台,依靠家长力量、教师智慧,成立"教育伙伴"团队,开发、开设并实施了多种家校共育课程,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家校共育活动。成立合力育人的教育伙伴团队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是学校教育的重要  相似文献   

8.
高度重视家校社共育,是推动新时代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体艺素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指向乡村儿童体艺素养提升的家校社共育机制,对于乡村儿童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真实问题的"父亲在场"项目化共育实践,构建了家校成长共同体的新关系和新空间,聚焦儿童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形成家校共育合力,积极促进儿童社会参与能力提升。"父亲在场"项目化共育实践,为家校双方提供了教育与自我教育、支持与互相支持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0.
关注孩子的成长,就要关注家庭教育。为燃起家长关心学校教育的热情,架起一座家校互动共育,和谐发展的桥梁,城南小学尝试酝酿一场家校合作形式的变革——建立"以情动人"的家长联谊会。  相似文献   

11.
家校共育是建立在家校合作上的一个互动交流方式。"家校共育"是指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促进学生成长的一种模式。查阅相关文献,"家校共育"一词在国内没有形成被普遍认可的含义。结合文献资料,在本课题研究中将"家校共育"界定为:要求家长和学校针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互相合作和沟通,共同协力,促进学生在今后健康成长,并得到全面最优化发展。家校共育围绕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本人,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技能。  相似文献   

12.
肖生巧 《教师》2020,(3):7-8
家校共育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之一,对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此,首先分析了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成因,如学业因素、家庭因素、成长因素,而后从整合教育力量、健全教育链条、促进健康发展三个角度介绍了家校共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最后就如何开展家校共育提出了对策,包括立足学校主体、加强家风建设、密切家校联系、开展社会教育等。  相似文献   

13.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教育,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小学基于"适合生长"的学校文化,确立家校共育的观念,组建家长委员会和家校共育队伍,通过多条途径搭建活动平台,助力家校共育的实施,增强家长与学校的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14.
李萍 《中小学管理》2023,(12):49-50
<正>家庭、学校、社会是儿童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域,家校社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但是在当前实践中,由于存在协同育人的意识淡薄、方式单一、内容固化,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边界不清的问题,导致出现家校共育合力弱化、教育生态失衡等现象。如何打造家校共育新样态,真正形成协同机制,有效发挥共育效能,是新时代中小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实验小学基于"以劳育人"理念,积极构建家校共育学生劳动素养体系,制订劳动素养的"三养"目标,设计适合学生成长的劳动教育内容,创建家校共育劳动环境,探索劳动教育新路径,积极开发"三类"多元化劳动课程,并通过开展"十大"趣味劳动共育主题活动,以劳增智、以劳树德、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培养新时期全面发展的现代小公民。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以来,新教育实验坚持以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和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为价值准则,以教师成长为逻辑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十大行动"和相关课程为路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进行了二十年的田野实践探索。新教育实验提出的教师专业成长"三专模式"使数以千计的普通教师成长为卓越教师,在国内率先开展的"营造书香校园""家校合作共育"等教育理念与行动实践,为建设书香社会、推动家校社政共育提供了强大助力。在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抗教育异化,回归教育本质以及大面积改善区域教育生态等方面,新教育实验也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探索。展望未来,我们将通过持续完善课程体系、开展未来学习中心试点、探索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力争把新教育实验建设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使新教育共同体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新教育学派。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家校共育成为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的问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家校合作观念不一致、家校共育方式差异巨大等问题,给教师和家长带来了困扰。本文以麦道卫博士六A教育理念为路径,通过在班级建设和家校共育中的实践,探讨六A教育理念在家校共育中的作用与影响,通过引导家长自我成长,  相似文献   

18.
学生的成长连着家庭和学校,是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共同责任。在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新形势下,“家校协同共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过去的家校共育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仍存在着家校合作共育意识淡薄、权责意识不强、社会资源推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实施新课改和“双减”政策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家校共育意识,丰富家校合作的内容与形式,使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整合与优化现有教育资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夏晓菲  陆斌  沈麒 《中国德育》2023,(22):67-69
<正>学校德育是一项整体性工作,离不开学校、家庭的协作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要求将家校共育作为协同育人的重要方式。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太炎小学通过共识、共振、共进和共创的“四共一体”,构建完善了家校共育成长的健康新生态,不断推动家校共育工作迈上新台阶,成为“城市新中心余杭好教育”优质教育品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20.
学校和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境,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形成家校共育的格局,才能保障孩子健康成长。运用"非暴力沟通"技巧,让爱融入教育中,用爱去解决矛盾和冲突,不失为当前家校共育的良好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