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4 毫秒
1.
中古的入声字。在《中原音韵》(以下简称《中原》)里已经全部收入阴声部内。其中有部分入声字在《中原》里同时收在两个阴声韵类。比如来自中古“屋烛”韵的部分字,《中原》既收入“鱼模”韵,又收入“尤候”韵。来自中古“药译觉”三韵的部  相似文献   

2.
长入说质疑     
王力先生根据中古去、入声字在上古的用韵现象、中古某些字的去、入两读现象及谐声字中的去、入谐声现象得出的上古有“长入”声调的提法值得质疑,理由是:一,根据中古去、入声字在《诗经》用韵和《说文》谐声等材料中的使用比数及入声与平、上声的关系看,长入说的论据并不充分。二、无论是《诗经》用韵还是《说文》谐声材料都表明去声与平、上声的关系要比与入声的关系密切得多,长入说只注重了去声与入声的关系,而没有正确对待去声与平、上声的关系。三、在汉语语音史中,相配的入声韵与阴声韵发展到入声韵消变为阴声韵时,两者对应的韵母中必有一部分不能完全相同;调类相承的同音音节,其韵母的发展结果一般也是相同的。而“长入韵”发展到中古消变为阴声韵后与其原所配阴声韵的中古音韵母一一相同,这说明它在上古不是入声韵而是阴声韵。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关中方言中,古入声字已经消失,其音节结构变得和阴声韵相同,其调值也发生了分化,多数字派入到阴平声和阳平声。根据古入声字在关中话里的分布特点,关中人辨识古入声字可从声韵调的特点、关中话与北京话的比较、否定法以及主谐字等四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4.
同音字表 说明:1、本表先以韵母分类,再以声母分类,后以声调分类。顺序依语音统一节的声、韵、调 2、鉴于调型符号不易区别,本表声调一律以调类顺序号标注。 3、字下加点号者为中古入声字。  相似文献   

5.
“古词遗存”是指内蒙古西部方言中有些词语直接承袭中古汉语词义,但普通话中已不使用这些词语,如甚、舁、仰尘、夜来、瓯、钵等。“古音遗存”是指内蒙古西部方言中保留着大量的入声字。  相似文献   

6.
诗词教学不能没有音韵学知识的指导。运用音韵学可以帮助诗词学员树立语言变化发展的观点,并有助于理解入声韵、分析平声韵部和选择四声五音。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切韵》、《广韵》都是这么归的。自金国在北京建都以后,国势日强,宋王朝迁都杭州,偏安一隅。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向北京。元、明、清三代都在北京建都,汉语的发展必然形成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趋势。元周德清在总结元曲的韵律的基础上写出了《中原音韵》,明确地指出了汉语声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已经变成近代汉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了。其分化的规律是:清声母的平声字归入阴平,浊声母的平声字归入阳平;清声母的上声字仍为上声,浊声母的上声字归到去声里去了。入声的韵尾-b-d-g脱落,按声母的清浊和韵母的不同情况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形成了汉语的新的的声调系统。到了今天现代汉语,这个系统已经相当的稳定了。  相似文献   

8.
云南人学习普通话,就一般而言,有三个大的难点:一是前后鼻音不分,二是古入声字绝大部分读阳平,三是没有撮口呼。本文想深入地谈一谈撮口呼韵母字的学习。 云南人没有撮口呼韵母,普通话的u、ue、un、uan四个撮口呼韵母,云南人分别读为齐齿呼的i、ie、in、ian。在普通话学习中,虽独立地掌握了u、ue、un、uan四个韵母的发音,但由于不知道汉语里哪些字读撮口呼,因此,常把撮口呼字读为齐齿呼,或把齐齿呼字读为撮口呼。  相似文献   

9.
可以利用方音归类法把二、三声字分开。例如:儿童 人人 青石 没油 耳桶 忍忍 青史 没有 第一行的“儿、童、人、石、油”是阳平字,第二行的“耳、桶、忍、史、有”是上声字。用方音去念时,二、三声调值区别很明显。利用二、三声调值的不同,完全可以把方音里的二、三声字分开。按方音分开后的二、三声字(阳平字的古入声字除外)也即普通话的二、三声字。如上面的例词“儿童”等澄扛话中的阳平字和“耳桶”等澄江话中的上声字同时也是普通话的阳平和上声。  相似文献   

10.
晋方言里的“圪”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晋方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有入声。有的地区分阴入、阳入,有的地区只有一个人声。在晋方言的入声字中,“圪”字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字。圪读[k(?)?],在我们所考察的14个分阴入、阳入的县市里,圪读阴入的有平遥、寿阳、孝义、原平、沁县、陵川、武乡等7个点;圪读阳入的有太谷、文水:介休、汾西、长治等5个点;而清徐、临县则有时读阴入,有时读阳入,变读条件不明。  相似文献   

11.
一、《拳经总歌》及其作者 《拳经总歌》初见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两仪堂本拳谱,这是一首较古老的拳术歌诀。全文共七言二十二句,连篇题在内,合计158字。据武术史家唐豪先生(1897~1959)考证认为:这是明末清初陈家沟陈氏九世祖奏庭所作。顾留馨同志继唐豪之后,据国家体委所藏《陈氏家谱》及陈氏十六世陈鑫(1849~1929)所撰《陈氏家乘》(稿本),编列了“陈家  相似文献   

12.
《琼林雅韵》的编著适应了明代中叶逐渐兴盛的南曲的创作及演唱需要。这部韵书平声不分阴阳,全浊声母依然存在,入声派入三声,其语音上的特点既不同于正宗北曲韵书《中原音韵》,也不同于正宗南曲韵书《洪武正韵》,颇有些不南不北的味道。这是由入明之后处于上升阶段的南曲积极吸收北杂剧的成份,进而演化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南北合腔(套)所决定的。这种新的戏曲形式用韵特点主要表现在对入声字的处理上:入声字既可单独押韵,也可与平上去声通押,运用灵活。《琼林雅韵》平声不分阴阳,而又入派三声正是这种南曲用韵的记录和反映,因此它是一部南曲曲韵专书。  相似文献   

13.
从中古韵书的音义关系和中古诗人用字取音角度 ,考察《汉语大字典》音义配合情况 ,尚有某些不足 ,如 :“看、罢、要、帆”等字的处理还存在着不当和疏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唐代长安话有五个声调,其特点:阴平调低平;阳平调低升;上声调高平,音长短;去声调次高平,音长长;入声调为促调,有[-p]、[-t]、[-k]三种韵尾。《切韵序》“秦陇则去声为入”是指因部分去声字在六世纪末的秦方音中还未完全消失[-t]尾而产生的局部相似现象,到八世纪“去声为入”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长安话声调间的差异表现在音高、音长两方面,音高和音长共同起着区别声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同方言里存在着大量的四字式熟语,内容广泛,结构凝炼,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经常使用,它使话语更生动,更风趣。本文收录了七百余条流行于大同一带的四字格,每一条先作简要的解释,然后举出例句。对于有几个义项的四字格,则分别释义,举例。四字格按照其首字在大同方言的读音,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等五类排列,每一类再依据首字在大同方言中的声母排列。  相似文献   

16.
英语作为世界最大语系的一员,其发展史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本文梳理英语发展历史的脉络,从英语发展的源头入手,深入研究了英语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古英语、中古英语和现代英语.  相似文献   

17.
“打”在中古汉语乃至现代汉语中使用灵活,词义众多.六盘水方言中有90多条独具方言特色的“打”字词语,参照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普通话,对六盘水方言“打”字词语的构词方式、表义特点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四声"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理论中,早在先秦两汉就有关于乐律"四声"的讨论,沈约声律"四声"理论同乐律"四声"有着相同的文化渊源,并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永明声律说中以四声作文的主张与传统音乐学"五声杂比"为乐的理论及方法非常接近,永明体平仄病犯等理论同乐论中"同声"、"异音"等理论亦相类似。由此可见,中国古代音乐理论是永明声律说最直接的来源。  相似文献   

19.
李海艳 《阅读》2023,(39):18-20
在小学低年级,一些学生对识字有畏难心理。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从传统的“认识几个字”中走出来,重新认识低年级识字教育的任务与功能,可以让学生感受汉字,培养字感;寻找关联,主动识记;拓宽广度,感悟汉字;举一反三,发散思维;深入理解,以字育人。  相似文献   

20.
邝露是明末南海杰出文人.邝诗用韵,古体诗分为18部,其中舒声13部,有一定比例的上去通押现象,用韵较宽;入声5部,保留了完整的一p,-t,-k韵尾.近体诗分为16部,用韵规整,也有出韵、借韵现象,同时存在一些特殊韵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