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载(公元1020—1077),字子厚,北宋大梁(今开封)人。父死后,侨居陕西省凤翔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他出身于中小地主阶级的封建官僚家庭,曾做过县令及军事判官。早年喜兵法,曾研读儒家、佛家和道家的典籍。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其主要著作有《正蒙》、《文集》、《易说》、《礼乐说》、《论语说》、《孟子说》及《语录》等。张载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教育思想上有比较系统有益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曾经指出:“我们今日所常说的科学研究,往往主要是对于所考察的对象加以比较的方法而言。不容否认,这种比较的方法曾经获得许多重大的成果。”(《小逻辑》第252页)张载和王夫之分别是北宋和明末清初的杰出的唯物主义者和朴素辩证法大师。王夫之对张载备加推崇,一再宣称自己是张载学说的继承者。他说:“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者也。”(《张子正蒙注》序)“横渠学问思辨之功,古今无两”。(《读四书大全说》卷七)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等著作中,不仅继承了张载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  相似文献   

3.
张子《正蒙》向以难读著称,历代注释颇多,尤以清代为盛。从诠释学的角度来看,流传至今的《正蒙》清代注,包括《宋元学案》、王夫之、李光地、王植、杨方达、张伯行、李元春等,注解特点各异,思想倾向亦各有不同。通过对该时期数种典型注本特点的分析不难看到,学界有关明清时期《正蒙》注解多为程朱化之解的说法是不成立的。自北宋以来程朱化张载诠释的倾向虽至清代有所强化,但并没有影响此间主要通过对《正蒙》的诠释为主要方式的张载哲学研究的独立而多元化的展开。  相似文献   

4.
《正蒙》一书,是张载(公元1020—1077年)的主要哲学著作。这部著作既有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也有不少唯心主义观点,并且这两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直接为巩固封建统治作论证。剖析《正蒙》思想中的这种矛盾性,有助于正确理解张载哲学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认识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张载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北宋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人,是有名的教育家。他讲学关中,其学派称为“关学”。“关学”是理学四大派之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教和学的主张。张载认为,教师要了解学生,并根据教材的难易而因材施教,所以他说:“教人者必知至学之难易,知人之美恶;当知谁可先传此,谁将后传此。”除了正面的施教,他还认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他在《正蒙·中正篇》中写道:“‘有如时雨化之者’,当其可,乘其间而施之;不待彼有求有为而后教之  相似文献   

6.
《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极为重要的文化典籍,它在思维科学及认识论方面的价值,以其对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影响已日益被国内外学者所肯定和重视。 《周易》亦称《易经》,又简称《易》。“易”有“交易”(穷究事物之变化)、“简易”(执简驭繁)、“不易”(永恒不变)三义,其萌芽期可能在殷周之际。《周易》通过八卦形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7.
<正> 张载的《正蒙·太和篇》精辟地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深刻地批判了佛老唯心主义,把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和无神论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是中国哲学史上十分重要的一篇哲学论文。 张载在《太和篇》中提出了“太虚即气”的命题,从空间上论证了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一切唯物主义者都力图对这一原理作出说  相似文献   

8.
《大心篇》是张载《正蒙》中的一篇,主要强调为学之人把"穷理尽性"作为把握大道的方式,不以"闻见之知"来桎梏本心,突出德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者能够不从自家躯壳起念,扩充本心"穷神知化"、达到"合其天心"境界高度。"视天下无一物非我",阐发出万物与我的和谐统一的关系,在生态和谐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程朱开始,学者们一直对张载哲学思想进行研究,直到今天,对张载的哲学思想还争论不清楚。其实张载在《正蒙.太和篇》说:"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此句正道破了张载哲学思想的进路,张载正由此来进行哲学思想构造。张载从宇宙论到人生实践论进行哲学架构,要通过主观实践,使有限生命与无限道相融合,追求一种宇宙关怀的情怀。  相似文献   

10.
张载是北宋“尊孟派”的领军人物,是孟子升格运动的功臣。作为理学奠基人,张载大力表彰孟子其人其书及其学,认为孟子是孔子之后独承先圣道统的正宗嫡传,《孟子》其书深得儒家真传,将《孟子》之书提升至经的地位。借助对《孟子》的注解,张载对孟子的道统观、心性论、治道论等思想进行了阐发,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系列重要的理学范畴、命题和理论,促进了儒家思想理论体系和经典形式的重建。《孟子》学是张载思想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北宋张载(公元1020—1077年)著有《正蒙》一书,明末清初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曾作注释,名为《张子正蒙注》。现在摘录《正蒙·中正篇》中论学的语录和王夫之的注释如下: 原文:学者四失;为人则失多,好高则失寡,不察则易,苦难则止。注释:为人,求诸人也,失多者,闻见杂而不精;好高者,自困而不能取益于众;易于为者,不察而为之则妄;  相似文献   

12.
“自然”改为“科学”,这一改动不仅反映了教学内容上的扩展,把知识面从单一的自然现象、事物拓展到整个自然科学领域,还包含了与自然科学有关的人文精神、价值观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等,而且更注重了科学探索的方法与过程。通过学习小学《科学》课课程标准,谈以下两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底,自治区党委批准我院《学报》在国内公开发行。我院《学报》於一九五八年创刊,“文化大革命”中停刊,一九七七年复刊,一九八○年建立编辑部。《学报》分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两种,以蒙、汉两种文  相似文献   

14.
所谓“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其主要特点是逻辑的严密性和语言的简明性。它的阅读,就是要通过阅读及逻辑思维的过程,准确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5.
张载,北宋著名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因为他家居关中,所以他开创的学派后人称之为关学。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高度概括了张载的学术成就和历史地位。他说: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序论》)他认为:横渠学问,思辨之功,古今无两。在张载思想中,关于教育的内容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张载教育思想对于研究张载和我们当今的教育都有积极意义。本文拟从学习角度对张载教育思想加以诠释,以求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6.
学则须疑     
古代学者都强调学习要善疑。如孔子主张“多闻阙疑”(《论语·为政》),孟子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然而对此有更为详尽论述的,要推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张载在《经学理窟》中反复强调“学则须疑”。首先,他认为提出疑问是学习的起点,“始是实疑,于是有学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其次,即使学有所得,张载认为仍须有疑,才能“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再次,他还认为人们在实际行动中碰到疑难是必然的,“不知疑者,只是不便实行,既实作则须有疑,必有不行处,是疑也。”最后,他对“疑”与“不疑”的关系理解得很辩证。“不疑”、“不惑”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境界,它是经常疑虑,“积久自觉渐变”的结果。但是达到了“不疑”的地步,还须“有疑”才能进步。所以,“学者恶其自足,足则不复进”。  相似文献   

17.
<正> 《水浒》中的被动句,主要是“被”字句和“吃”字句,这些向熹先生已有专门论述(《语言学论丛》第二辑)。这些“被”字句和“吃”字句一般都是表示主语受到损害,动词对主语来说。是不愉快的,不好的(当然并非全是如此)。这种被动句我们称之为消极被动句。《水浒》中,表示被动的还有另外一种句式——“蒙”字句。这种句式,至今尚无人论及,这也许是由于人门笼统地认为“蒙”是一个表敬副词的缘故吧。  相似文献   

18.
郭德好 《现代语文》2006,(12):29-30
一“天人合一”的命题是宋代理学家张载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说.系辞下》)《张子正蒙》鲜明而深刻地表现了张载“天人合一”的思想。与之同时的儒学大师二程亦认为“人与天地一物也”。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渊源,很多学者都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儒家的传统,源于思孟学派。的确,“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中的一根主线,贯穿始终。由《中庸》可见子思“天人合一”思想之端倪:“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孟…  相似文献   

19.
西铭祭——回视张载对"仁道"的论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张载仁道唯物主义的哲学纲领,《西铭》力求从“天道”运行的角度给“民胞物与”论提供充分的论证,借以弥补孔门“仁道”只知“人”而不知“天”的缺憾。在这个意义上,张载是从唯物本体论层面“证明仁道第一”。但是,《西铭》的论证在逻辑上很不严密,集中表现在它与人性与仁道之间生硬地加入了宗法家长模式,实际上形成了逻辑缺环。尽管如此,张载力图从唯物本体论层面给仁道主义提供论证的努力,至今功不可没,“新关学“应力求从唯物史观出发证成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20.
。政治学·哲学研究。 题、耳 作 者 年 期 页 冲突与超越:一种人生问题的理论思考…·。…………………………·陈永旯-1989 75 略沦认识中的评价活动—……………………………………·陈新汉 陈 明 19Bgl 82 从知识的社会转化机制看我国的知识分子问题·。………。…陈建明 方新旗 1989 2 20 论学习辩证逻辑与提高管理水平…··。、·。…。·。……·。…·”………………陈 明 1989 2 93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陶 济 朱 伟1989 2 25 从《正蒙》看张载“元气论”与自然科学之关系……………………朱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