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没有人知道母亲的生日,但母亲总是清楚地记得我们每个小孩的生日,当然还有父亲的生日。记忆之中,每当我们过生日的时候,母亲便会在清晨亲手为我们剥开一枚鸡蛋,含笑看我们吃下去,她并不说什么,但我们都看得出母亲的目光里包含着许多希望。小时候家里经济不宽裕,鸡蛋总是攒起来换钱,所以每次吃鸡蛋我们便觉得格外珍惜,总是慢慢地细细地吃,仿佛想在一年里都能记起这枚鸡蛋的滋味。而父亲过生日的时候,母亲总会给他打来一壶烧酒,炒几碟小菜,让父亲美美地吃上一顿,这时母亲也并不说什么,只是不住地往父亲杯里斟酒。好像因为生日…  相似文献   

2.
梅子     
梅子杨敏梅子姓梅,同事们相互之]和熟悉了便亲切地唤她梅子。梅子是县城人,很小的时候,使死了父亲,当她刚刚面临着毕业分配时,又失去了母亲。那些天,她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根本无心去为毕业分配的事情奔走,后来,她被分到这个偏僻贫穷的小镇。听说跟她一起毕业的...  相似文献   

3.
自母亲因积劳成疾去世后,琳达一直很伤心.更让她伤心的是,没过几个月,父亲便又娶了一个叫菲莉的女人.让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对新过门的继母产生好感,并友好热情地对她,这无疑难于登天. 看着菲莉整天在家里主持家务,俨然一副女主人的样子,琳达对她更不满了,并将这种不满转移到父亲身上.琳达开始觉得,母亲的死跟父亲有很大关系.如果不是他只知道在外忙着工作挣钱,很少帮忙照顾家里,母亲也就不会过劳而死.  相似文献   

4.
打工妹之死     
一位17岁的外来打工妹死了,死在一个酷热的夏日,死在他乡异地的武汉,死在她连续工作了16个小时的一家服装加工小作坊。她叫刘丽,来自洪湖边的一个小村庄。为了生活,刘丽小学未毕业就辍学回家,与母亲一起包揽了家里所有的农活。这几年,村里像刘丽这么大的,还有许多比她小的孩子都到外面打工去了。刘丽也想出去打工,年轻人总是渴望外面的世界。今年春节,嫁到外村的刘某回来了,说在武汉办了一家服装厂,想招几个女孩做学徒,管吃管住,但只给零用钱,没有工钱。刘丽听说了说她想去,母亲觉得,虽然去了挣不到几个钱,但熬几年也…  相似文献   

5.
93岁的母亲思维清晰、记忆力特好。十年前父亲去世,我们六个儿女轮流照顾她的生活。母亲慈祥善良,身体尚好,但随着年龄增长,变得越来越爱唠叨了:“天冷了多穿衣服”,“在外应酬少喝酒”,“干工作要踏踏实实,不能偷懒耍滑……”仿佛我们还是小孩子。尤其不可思议的是,七八十年前的往事她还能如数家珍,讲了十几遍仍乐此不疲,而我们听多了却难免心烦。有几次,我见母亲又要开讲,便假装到阳台上打电话。母亲见没人听她说话,自言自语地唠叨了一会儿,便默默地坐到一边去了,满脸无奈的样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半份儿礼物     
那一年我十岁,我哥哥尼克十二岁。在我们俩想来,这一年的母亲节,完全是个让我们激动不已的日子———我们要各自送给母亲一份儿礼物。这是我们送给她的头一份儿礼物。我们是穷人家的孩子,要买一份儿礼物,可是非同寻常的。好在我和尼克都很走运,出去帮人打杂儿都挣了一点儿外快。我和尼克想着这件会让母亲感到出乎意料的事,越想心里越激动。我们把这事对父亲说了。他听了得意地抚摩着我们的头。“这可是个好主意,”他说,“它 会让你们的母亲高兴得合不上嘴的。”从他的语气里,我们听得出他在想着什么:他能够给予母亲的东西真是太少了。母亲…  相似文献   

7.
爱的红纸船     
正母亲的记忆是一条河,此刻,却几近干涸。人老了都是这样的吧,记忆被时光一点点掳走。而且,一向温良的母亲性格也变得极易烦躁,动不动就叫喊,甚至骂人,以至于街坊邻居见了她就躲。随之,那个曾经热闹的小院也变得格外冷清。母亲一定是太想念她的女儿了吧。后来听邻居说,母亲经常会在大街小巷奔跑,呼唤,四处找寻她的女儿。而我,此时正在另一座城市里忙着铺就自己的锦绣前程。母亲的一摞摞脚印和声音,便在一次次失望中碎成一地苍茫。邻居说,母亲把最后一丝力气消耗尽的时  相似文献   

8.
母亲吟     
恍然间,已做了七年的母亲。七年来,我几乎倾注了身为母亲的所有和所能。伴随着女儿成长的脚步声,我愈加真切地体会到:做母亲幸福,做母亲不易。身为母亲,你会变得强大无比。不管先前的你是怎样的一夜无梦,雷打不醒,做了母亲,你就会变得警犬般敏锐,孩子的一呼一吸都牵动着你的神经。特别是孩子生病时,无论他(她)是多么的健硕,你是多么的娇小,你都能抱得动他(她),  相似文献   

9.
母亲疯了。因为我和她看到父亲跟刘辣椒在一起鬼混。母亲与父亲发生争执,父亲火气上来了,便暴打母亲,母亲的惨叫声一次又一次在屋顶上响起。而这时,我是什么也不能做的———除了哭。母亲朝我们这边爬过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和妹妹。那眼神充满恐惧、绝望、愤怒与乞求,也许她以为她就要死了,她得在死前拥抱一下她的骨肉。我的哭声盖过了母亲的呻吟,她无力了,仰躺在地,眼睛闭着,喘着气,满嘴泥土。父亲还在骂些不是人话的话。我和妹妹哭着,父亲骂着……母亲睁开了眼。突然,她笑了———像极了邻村疯了20多年的六子。我吓住了。父亲也吓住了,…  相似文献   

10.
煎蛋     
说起煎蛋,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母亲。母亲是个很普通的农村妇女,只念过六年书,命运曲折多变,出生不到半岁就死了爹,与她的母亲、哥哥相依为命。那样的时代,那样的家境培养了母亲的勤劳、坚强、俭朴与善良。在我的视线里,勤劳的母亲是中国勤劳族中最勤劳的。她七、八岁就会洗衣、做饭、放牛,尔后会提水、砍柴、种菜,会做一般男人都无法做的农  相似文献   

11.
他和她曾是最甜蜜的一对 所有人看到他们都 ,羡慕 不仅郎才女貌 而且 , ,情意深厚 。 然而天有不 测风云 ,刚刚结婚两年 男人因车 ,祸不幸遇难 女人哭得死 。去活来 并且几次想寻死 , ,因为没有他 她的世界只 ,剩一片空白了 而和他在 ,一起 就好像爱情在天堂 ,里一样 。 几乎所有的人都来劝她 但她好像已经心如死,灰 她的亲友一步不离地。看着她 因为她死的冲动 ,时刻都有 活着 对她来说 ,,仿佛成了一个难题 。 她变得神经质 总是 ,不停地喊他的名字 眼睛 ,流泪到几乎盲掉 甚至有 。时分不清眼花缭…  相似文献   

12.
菁灵姐姐:2005年7月15日,这天对于他人来说可能没什么特殊的意义,对我却是个极其悲痛的日子。我的妈妈,一位瘫痪在床十几年的平凡的母亲,一位深爱着自己儿子的母亲,含泪而去了。临终前,她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在我耳边断断续续地说了四个字:"好——好——学——习",便撒手去了。可我却有愧于母亲,至今还没有实现她的遗愿,我的心理负担好重哦!樊樊  相似文献   

13.
4岁的时候,她总喜欢在父亲下班后骑在他的脖子上做空中飞人,玩旋转木马。那结实而有力的肩膀是她的坐骑。母亲会轻轻责备她.而父亲便带着宠溺的笑将她转得更快。后来,她知道父亲当时的工作是挑着重重的木材从一头走到另一头,重复着无数次的来回。肩膀上永远是新伤加旧伤,夜夜需要母亲为他揉搓淤血。  相似文献   

14.
半份礼物     
那一年我10岁,我哥哥尼克12岁。在我们俩看来,这一年的母亲节,完全是个让我们激动不已的日子——我们要各自送给母亲一份礼物。这是我们送给她的头一份礼物。我们是穷人家的孩子,要买一份礼物,那可是非同寻常啊。好的是我和尼克都很走运,出去帮人打杂都挣了一点儿外快。我和尼克想着这件会让母亲感到出乎意料的事,越想心里越激动。我们把这事对父亲说了,他听完后得意地抚摸着我们的头。“这可是个好主意,”他说,“它会让你们的母亲高兴得合不上嘴的。”从他的语气里,我们听得出他在想着什么。在他们的生活中,父亲能够给予母亲的东西真是太少…  相似文献   

15.
复杂的必要     
<正>母亲去世十年后的那个清明节,我和父亲和妹妹去寻过她的坟。母亲去得突然,且在中年。那时我坐在轮椅上正惶然不知要向哪儿去,妹妹还在读小学,父亲独自送母亲下了葬。巨大的灾难让我们在十年中都不敢提起她,甚至把墙上她的照片也收起来,总看着她和总让她看着我们,都受不了。才知道越大的悲痛越是无言:没有一句关于她的话是恰当的,没有一个关于她的字不是恐怖的。  相似文献   

16.
罗海亮 《广东教育》2004,(10):64-64
年过半百的父亲因车祸匆匆离世,五内俱焚的哀痛就开始袭击母亲与我,非亲历者不能深切体会。父亲是木匠,生前母亲在他的作坊里帮助忙点手活,也算一个工作;然而他走后,她便无力为之,闲赋在家——由忙到暇更增添母亲的哀戚愁绪,我不只一次见到母亲偷偷地哭。我看在眼里,伤在心头。母亲出身农家,只念过几年小学,操劳几十年,不料中年遭遇这等事情。……  相似文献   

17.
我的父亲     
父亲已八十有余,仍单独生活,可他有四对儿女,却无一人在其身旁。母亲在世时,父亲忙于家中几口人的口粮,整日在外劳作,不曾做过饭,洗过衣。香港回归的那一天,母亲去了,离开了她的八个儿女,离开了她相濡以沫的丈夫——我的父亲。那时,我在家乡上班,能经常看到父亲,他很消极,他常说,他听到母亲在他床边哭泣。从此,父亲就日渐消瘦下去,眼中没有了往日的明亮,笑容也逐渐从他脸上消失。在我的记忆里,他总是和蔼的容颜失去了温暖,变得漠然。我们想法劝慰父亲,并且拿走了与母亲有关的一切物品。可我知道,我们拿不走母亲几十年留在父亲脑海中的记忆。也只能让时间去淡化它,使它不再凸现在父亲眼前。  相似文献   

18.
那一记巴掌     
苗5岁。是阿姐的独生女儿。姐夫是N县人,姐与他结婚生孩子的头几年,两地分居,姐便带着苗住在家里,与我们朝夕相处。苗是个聪明伶俐、惹人喜爱的孩子,2岁不到,她便像大人一样认真地在纸上写写画画,涂抹一些在我们看来稀奇古怪的东西。在她最顽皮淘气的时候,只要你给她一张纸一支笔,她立刻会变得乖巧听话起来。苗3岁那年,我要参加书画展评活动。经过近一个月的酝酿构思,这天我挥毫完成了一幅大型中国山水画。我搁下笔,审视画面,无论构思、意境还是笔墨效  相似文献   

19.
过分的溺爱     
翅飞 《小学生》2006,(12):14-14
原来的班里有个同学叫小鸿,他的母亲对他的爱是一种溺爱。小鸿是我们班最吵的一个,成绩也不好,而她的母亲却……老师批评小鸿的时候,她站出来,说老师偏袒其他学生,只骂小鸿,扬起手要打老师,还说要把老师告到县教委去。小鸿考试差时(几乎每次都不及格),她又跑到学校,说老师不教孩子,不给孩子上课,不给孩子辅导,还闹到校长室去。小鸿作业不做(都是空白),老师没法改,小鸿母亲竟在学校操场上大骂老师,使老师颜面扫尽。现在,我已经不在那个班了,原来的老师也没教他了,真不知小鸿会被他母亲溺爱成啥样。  相似文献   

20.
平分母爱     
我是母亲唯一的孩子,按理说她会在我的身上倾注所有的爱心。然而母亲却把这份爱平分给了两个孩子———我和表弟。由于舅舅、舅妈都是生意人,长年累月在外边跑,忙得不亦乐乎。于是在表弟3周岁时,舅妈便将他托付给我的母亲。那年我才8岁。我的母亲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纺织工人,厂里的工作制度是“三班制”。母亲每天要持续8小时的工作,回家还要照顾我和表弟。父亲因不理解母亲的做法而暂居到奶奶家。母亲默默拭泪却毫无怨言。因为辛劳,年仅38岁的她便已经“视茫茫而发苍苍”了。周末便是我和表弟最快乐的日子了。母亲准会忙里偷闲,带我们逛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