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网络热词的"神曲"在最近几年被赋予了现代意义,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而在随后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冠以"神曲"之名的"神曲式"产品,音乐质量和音乐诉求已经和最初的"神曲"南辕北辙。本文试图通过介绍与分析,探求"神曲"到"神曲式"产品的转变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欧洲几千年的文学史中,竖立着四座丰碑: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以及歌德的《浮士德》。尽管"浮士德"的传说在欧洲流传已久,然而到了歌德这里,浮士德的形象却有了不同以往的生命价值,他是歌德所属时代的精神体现。在歌德的《浮士德》中蕴含着一个困惑着几代人的疑惑,即"浮士德难题":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接受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须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灵魂。  相似文献   

3.
《初中生》2013,(4):37
前段时间,全球范围内最火的神曲无疑就是韩国歌手PSY的《江南style》了。听了神曲的人们纷纷赞美道:"愉快、兴奋、激动。"如果大家以为《江南style》只是一首普通的神曲,那就有眼不识泰山了。据报道,这首歌是有"科学道理"的,这个科学道理能够解释,为什么人们在听歌的时候感到放松,富有激情。  相似文献   

4.
虽然红色年代建立起的"革命文化"在当下社会心理结构中已然衰落,但近些年仍有一些影片通过表意策略的调整在试图重构"革命文化"的精神认同,比如《张思德》、《硬汉2》以及《厨子戏子痞子》等。这些影片要么讲述了另一种"人性"话语,要么以退为进坚守着英雄情怀,要么在癫狂表象之下重返革命叙事。这些表意策略的新变也为未来"主旋律"影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样本。  相似文献   

5.
迄今为止,在众多《荷塘月色》的解读文章中,"作者中心论"一直被作为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许多研究者把追寻作者的"原意"作为解读最主要的目标。而事实上,文学文本是开放的,对作者"原意"的追逐是一种典型的"意图谬误"。数十年来,众多研究者之所以热衷于在《荷塘月色》中解读作者的"原意",与这篇散文的结构有很大关系,即整个文本有一个类似"谜语"的结构;文中的写景是"谜面",而作者面对"荷塘月色"的"心情"则构成了某种"谜底";于是很多研究者联系朱自清当时的政治、生活处境给出了多种解释。《荷塘月色》其实就是一篇出色的写景散文,回到对作品的审美欣赏才是文章解读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6.
以《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和《艳阳天》为代表的"十七年"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在冲突模式、婚恋书写和重新解读三个方面既呈现出类同化的"常",又潜藏着个人化的"变"。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的深入,它们的解读仍然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必将会在精细的阅读和深入的挖掘中获得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7.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的"三"是什么意思学术界意见不一。本文对《论语》中"三"的用例进行穷尽式统计、分析,确定"三省"的"三"是实指的用法;通过比较《论语》中与"三省"相同结构的"三+V"用例,并根据上古汉语语法特点证明"三省"的"三"是三次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老舍与但丁有密切的文学联系 ,初读《神曲》,老舍就有了“要写出像《神曲》那样完整的东西”的愿望。“《神曲》情结”贯穿于老舍文学创作的始终 ,不同时期在主题、意象、语汇方面又体现出不同的特点。“《神曲》情结”是走进老舍文学创作世界的一扇门  相似文献   

9.
孟子对"人性论"的观点一直是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虽然《孟子》全书谈论人性的篇章很多,但唯有《孟子?离娄下》"天下之言性也"一章正面发表了孟子对于"性"的看法,因此此章成为了研究孟子"人性论"的重要资料。但由于前人注解的分歧,使今日理解"天下之言性也"一章内容以及孟子所蕴含的关于人性论的看法加大了难度。本文将首先从前人比较有代表性的对此章的注解入手,梳理他们看法的分歧,然后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最后在理解此章内容的基础上再联系《孟子》之前相关的篇章看孟子的人性论。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三册选编了李煜的《虞美人》,教材对"只是朱颜改"的"朱颜"作了如下注释:"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这一注释值得商榷。据《辞源》解释:"朱颜:红润的面容,也泛指少时美好的面容。"宋玉《招魂》中有  相似文献   

11.
但丁的《神曲》作为“中世纪的史诗”,无论在人类的文学史上还是思想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神曲》分为《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堂篇》,每篇的神学思想侧重点都不同,分别为罪(本罪)与罚、罪(本罪)与赎和永生与成圣。从宗教神学和哲学本体论的角度,依次对《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的神学思想进行较为具体和深入的剖析,突出其神学思想的中世纪特色和新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2.
魏军  黄艳 《宜春师专学报》2014,(11):104-107
现代叙述学理论注重对叙述者的探讨,《神曲》的时代解读也呼唤现代文艺理论的实践运用而衍生新意。对《神曲》叙述者的阐释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作为叙述者、人物、隐含叙述者的“但丁”的关系及叙述者类型归属;二是叙述者“但丁”与引路人、亡灵、读者的多重对话叙述模式中不同的叙述声音;三是《神曲》不同叙述者的互补承担叙述者职能。  相似文献   

13.
屈原和但丁作为中西方文学史上的两位代表诗人,他们的代表作《离骚》和《神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相似,塑造的自我形象相似,主人公经历的精神漫游历程相似。但由于二人所受的传统文化熏陶和人生追求的差异,相似之中又有一些区别。  相似文献   

14.
文章把视角转向叙事层面,认为《神曲》之所以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很大程度在于它的叙事方式:与它之前的《荷马史诗》的线型叙事方式不同,《神曲》采用的是立体空间的叙事方式,这就树立了西方文学史上的空间叙事范型,而这又与《圣经》的结构方式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5.
屈原和但丁都是世界文化名人中的伟大诗人。比较他们及其主要长诗《离骚》和《神曲》发现,二者具有基本主题等6方面的相同处和总体结构等6方面的不同处。最后探讨了《神曲》揭示的人生真谛。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七十多年的《神曲》研究主要采用传统的方法,对其主题和二重性进行的社会学和神学的阐释,仅停留在西方十九世纪外部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但丁在《神曲》中论述了他关于人的观点。他通过勾勒出一个尘世中的人在人类的精神净化与道德升华的艰难过程中所展示出的高贵品质,一方面说明了当时的艰苦生活,另一方面则表达了对人类未来的期待:它应该是为人类带来和平的幸福之地。在此基础上,但丁提出了当时一直在困扰人们的问题:谁才是尘世生活的主宰?对人性与人类道德的探求一直是但丁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The Book of Job, Dante's The Divine Comedy and Goethe's Faust are called a trilogy of probing the mysteries of human being and universe. A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works of the wisdom literature in Bible, The Book of Job attracts lots of scholars' attention to study it from literary perspective. Narratology is a theory study narrative, text, characters, plots and narrative skills. This paper views characters and plots in The Book of Job from a narrative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19.
尤利西斯这一经典人物,在西方文学史上不断被重写。T.S.艾略特也偏爱这一主题。文章分析了艾略特所创作的一系列尤利西斯主题诗歌,指出艾略特作品中的尤利西斯形象深受但丁在《神曲》中所塑造的尤利西斯形象的影响,艾略特追随但丁的脚步,也选择了尤利西斯作为自己时代的代言人。艾略特创作了一组现代尤利西斯群像:普鲁弗洛克,小老头,弗莱巴斯,斯威尼,从而赋予了尤利西斯丰富的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20.
小说集《呐喊》鲜明地体现了鲁迅回忆的精神丝缕,其中《故乡》《社戏》《鸭的喜剧》三篇较有代表性,体现了他的回忆冲动。透过这三篇回忆性小说来观照鲁迅的现实世界及精神世界,就不难理解其回忆的原由、回忆中的情感倾向及心理状态。《故乡》中的"怨乡"逃避,《社戏》中的温馨与人性的美好,《鸭的喜剧》中鲁迅与爱罗先珂的深厚友谊,都是鲁迅精神丝缕中重要的情感凝结。鲁迅以一种独特的回忆方式展现其心理的渐变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