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安市长安区西北政法学院西汉张汤墓发掘简报》和《赤仄五铢钱的新验证——从西汉御史大夫张汤墓考古发掘谈起》两篇文章公布资料和论证有一些自相矛盾之处,如墓葬方向、甬道的概念、年代论证、论据与结论无因果关系等。该墓出土的五铢钱应是武帝时期的三官五铢,而不是所谓的郡国五铢和赤仄五铢钱,这就从时代上排除了该墓主为武帝时期的御史张汤的可能性。再从墓葬年代、墓葬出土铜印章等探讨该墓主不是武帝时期的御史张汤,两者只是同名同姓而已。文末探讨了赤仄五铢钱的相关问题,如其铸造年代、御史大夫张汤是否参与赤仄五铢的铸造,是否为专用钱以及所谓的新标准问题等。  相似文献   

2.
沂南北寨画像石墓自1954年正式科学发掘以来,就墓葬的建造年代、墓主归属的考证,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作者针对近年来出现的"西汉说"与"西晋说"两种不同的认识提出质疑.同时,笔者根据近年来考古研究的新成果,就自己多年主张的北寨墓"东汉说"作了进一步阐述.还回顾了40年前考古、史学界关于北寨墓年代的那场持续数年之久的笔墨官司.本文再次强调北寨画像石墓主应为东汉末年献帝时任太山郡丞的诸葛珪.最后,文末还披露了北寨汉画像石墓内的考古新发现,指出该墓曾被金元时期的入侵者盗掘过.  相似文献   

3.
地处豫北腹地的鹤壁地区汉画像石墓葬发现比较少,相关研究也相对薄弱.建国以来,鹤壁地区发现的画像石墓葬共有四处,其中1999年发掘的浚县贾胡庄汉画像墓发掘资料最完整.本文从墓葬形制、出土遗物、画像石内容、制作工艺等方面入手,对该墓葬的年代、风格进行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4.
论沂南古画像石墓的年代及墓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沂南县北寨古画像石墓发掘40余年来,其造墓年代及墓主姓名一直未能明确认定。笔者初步推定石墓建于西汉前期,即公元前183年(高后五年)前后,墓主是阳都敬侯丁复。关于建墓年代的推定,基于如下理由:石墓建筑风格具有西汉前期的显著特点;石墓画像中的历史故事画均取材于西汉初年以前的人和事,其中的乐舞百戏图再现了西汉前期首都长安乐舞百戏的场面,其中的神话人物、奇禽异兽是西汉前期宫殿墓室壁画的主要内容。这些画像也反映出西汉前期的一些习俗制度。关于墓主,《发掘报告》从画像的内容推定出墓主的身份:大地主,大官僚,领兵战胜过胡人;但因在石墓建造年代上推断失当,故未能找到墓主人选。据史料分析,把西汉前期的阳都敬侯丁复推定为墓主,是更为接近历史真实的  相似文献   

5.
史书有关张轨在河西恢复五铢钱行用一事,是自然经济完全占统治地位时期的一件大事。但将张轨恢复五 铢钱行用一事附会为张轨铸造了钱币,进而又与出土古钱“凉造新泉”相联系,则是臆测。张轨毋需铸钱,因为张轨 时期的河西存在着相当的货币经济环境。张轨只是通过措施将五铢钱的潜在信用发掘了出来,让它由静止转向流通。 至于“凉造新泉”,则可能是北凉沮渠蒙逊所铸。  相似文献   

6.
上个世纪50年代,豫北辉县固围村发掘了3座大墓,关于其墓葬的年代和国别问题,由于各方面认识上的原因至今悬而不决。笔者通过仔细分析《辉县发掘报告》的材料,在研究辉县琉璃阁东周墓地的基础上,以东周时代大量年代相对确切的墓葬材料进行对比分析,从固围村战国大墓出土的遗物、墓葬形制、墓道墓向等方面深入探讨。结合文献记载,认为这几座大墓为战国中期魏国仅次于王以外的高级贵族或王室成员墓,而非学术界普遍认为的魏王之墓或赵王之墓。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连云港市博物馆1993年2月在东海县君湾村发掘西汉末至新莽时期家族墓群一处.其中6号墓为西汉东海郡功曹史师饶的墓葬,卒葬于公元前10年.出土的木牍竹简极有历史价值.本文对竹简中的西汉俗赋<神乌傅>的发现予以初步释读,并对<神乌傅>的特色及其文学和书法的成就予以研究,突出了<神乌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新近在南京仙林灵山考古发掘的萧子恪墓,是迄今所见第四座墓主确凿无疑的南朝齐梁宗室墓。萧子恪一门济济多士,而据出土墓志,可知萧子恪本人亦曾对南齐"永明体"的发展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出自彼时第一流高门王谢子弟手笔的萧子恪墓志,也为澄清南北朝时期由两人分工合撰同一篇碑志文字这一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提供了又一件弥足珍贵的实物材料。萧子恪墓的考古发现,对于探讨南齐宗室墓在京师建康的分布、南朝墓葬的形制构造与所对应的品秩爵位乃至分期断代,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萧子恪墓出土文物与有关现象的分析,对于重新审视早年发掘的灵山南朝大墓与尧化门老米荡南朝梁墓的具体时代与墓主身份等问题,也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9.
近20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固原发掘不少汉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由此可看到汉墓在固原的分布规律、丧葬习俗、墓主身份、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等,从而反映出汉代高平在高度统一的汉文化影响下的墓葬文化,其面貌和内涵与中原基本保持一致,但也有自己的地方特点。  相似文献   

10.
唐代时期我国的白瓷烧制技术趋于成熟,在中国北方涌现出一批以烧制白瓷为主的窑口。该文通过阅读、整理、汇总目前发表的考古发掘简报及相关文献,将唐代时期中国北方唐墓的核心分布位置确定为两京地区,两京地区发掘的唐墓中,超过半数的墓葬都曾出土白瓷器物,体现出白瓷在唐代尤其是两京地区的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1.
在山东章丘东平陵城附近,有大大小小十几座汉墓,当地人叫做“冢子”,洛庄汉墓是其中最大的一座,2000年济南考古队发掘出三十多个陪葬坑,出土大量文物,尤其是编钟、编磬,令人惊叹,被列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由于种种原因,主墓室至今没有发掘。对于墓主人是谁,出现种种猜测:有人认为是西汉初期刘邦之妻吕后之侄济南王吕台;有人认为是刘邦之子齐王刘肥;当地人传说是曹操之墓。众说纷纭,但都拿不出确凿证据。因我校地处汉墓附近,学生们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尤其是历史课学完东汉时,围着老师问个不停,有的竟拿了枚五铢钱让老师看,并说…  相似文献   

12.
1972年到1974年,在长沙市东郊马王堆,先后发掘了三座西汉早期墓,墓主分别为长沙国丞相软侯利仓及其妻辛追、其子利簇。按发掘时间前后,分别定为1、2、3号墓。1号墓为辛追,死时50岁左右,尸体距今2100多年而没有腐烂,出土时肌体尚有弹性,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奇迹。因为墓从没有被盗过,所以棺木保存完好,盖在棺盖板上的帛画也完好如新,这就是著名的马王堆帛画。3号墓也发现了壁画,内容形式与1号墓相近。  相似文献   

13.
70年代以采,固原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清理汉代墓葬百余座,出土有各类陶器、釉陶、错金银器以及青铜器,但在同一墓葬中出土如此精美目数量之多的青铜炊饮器具尚属首次。本期介绍的这组器物系1999年夏出土于固原县城东北约30公里处的头营乡张崖村汉代墓葬。出土青铜器7件,其中有提梁卣1件,铜壶1件,铜钫1件,甑、釜1套,铜釜2件,均系生活用具,做工精细,器形小巧精美,其中4件应属墓主人生前生活实用器。2000年1月被固原博物馆征集收藏。 提梁卣 圆桶形,子母口、圆盖,盖微隆,正中有环形纽,提梁作弓形,两端铸成龙首,口衔链环,链环形似马衔,系一次性浇铸而成。直壁,平底,腹较深,腹部饰1.4、底部饰1厘米宽带  相似文献   

14.
天水棺床墓年代定为北周至隋初较为合理;天水棺床墓及出土石棺床与北朝隋初入华粟特人墓葬、石葬具差异明显,墓主人可能不是入华粟特人,其族属需要进一步探讨;据文献记载,北周鲜卑贵族宇文广葬于上邽(今天水市秦州区),南北朝诗人庾信为宇文广撰写的《墓志铭》与天水棺床墓、屏风画多处吻合,棺床屏风画与庾信《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中的8首诗作高度契合,为深入研究天水墓葬的族属、墓主人身份和屏风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学界对史前墓葬的考古研究很长一段时期内在某些领域有“公式化”的结论。这样论证及解释有可质疑之处:1,许多学者将随葬品差别出现的时间无限上升,结果自相矛盾;2、随葬品的多少与墓主本身的财富是否有必然联系;3、古人厚葬及其起源如何解释,有宗教意义上的墓葬吗;4、先入为主的观念能否说明墓葬中体现的早期氏族战争中个人作用,能完全不顾墓葬者或其操办者个人的品质吗?这些质疑对史前墓葬考古研究有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8 7年在河南濮阳出土的 45号仰韶墓葬 ,墓主脚端外侧的北面摆塑着一座柄斗指向龙头的北斗图案。经碳 14测定 ,并经树轮校正 ,那是公元前 40 0 0多年前的墓葬。经研究 ,北斗图案显然是一幅反映当时实际天象 ,其年代当为公元前 43 0 0年左右。这时正是帝喾高辛后期。其图象是帝喾时期以“三辰”(参宿 ,心宿大火和北斗 )授时的最生动、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实证。它以铁的事实说明 :距今 63 0 0年前的帝喾高辛时代 ,我国的天文历术已经达到了相当科学、相当精密的高度。 45号墓主 ,大概就是帝喾后期著名的天文历法学家昆吾  相似文献   

17.
树崇拜是早期人类的一项重要信仰习俗.我国古代的树葬,三星堆出土的商代青铜"神树",春秋战国开始的墓上植树制度和西汉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及文献中的"桃都树"、"长青树",以及从东汉到魏晋时期的墓葬中的"摇钱树"等,都表征着古代的树崇拜.树崇拜信仰习俗的历史演化,构成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树文化.  相似文献   

18.
树崇拜是早期人类的一项重要信仰习俗。我国古代的树葬,三星堆出土的商代青铜“神树”,春秋战国开始的墓上植树制度和西汉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及文献中的“桃都树”、“长青树”,以及从东汉到魏晋时期的墓葬中的“摇钱树”等,都表征着古代的树崇拜。树崇拜信仰习俗的历史演化,构成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树文化。  相似文献   

19.
张骞孙子张猛所处汉元帝时期,南阳社会上正流行兴建画像石墓,是南阳汉画像石墓的发展期。张骞一生最辉煌的时期,就是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出使时是三千石级的中郎将,返回后是位列九卿的大行。其后辈肯定熟悉这段历史,将祖辈的丰功伟绩刻在石墓中,以显荣耀,以求护佑,以志纪念,应该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出土该石的画像石墓墓主,很可能是张骞后裔。我们对这块画像石做出了符合汉使开通西域历史画面的推断,又知道出土地点是张骞的封地——博望侯国,石刻时代是张骞后裔十分活跃的西汉晚期,虽然无法确知那立乘于大使车上的尊者的姓名,但为永久纪念张骞,将这块画像石命名为"张骞通西域"。  相似文献   

20.
按说 ,一切事物 ,今必胜古。不过我看有不尽然者 ,像艺术的某些领域就可能有些许例外 ,比如 2 0 0 3年陕西定边县所发现的一座东汉时期墓葬 ,其墓室内壁画的艺术成就之高 ,恐怕今人也甚少能够企及。据考古报告称 ,墓葬内壁画 ,有星宿图、墓主画像图、车马出行图、狩猎图以及升仙图、西王母宴饮图等 ① ,内涵颇为丰富 ,而其画面展现给人的灵动与和谐之美 ,更是难以言表。众所周知 ,我国壁画肇始于西汉晚期 ,至东汉时期已极为流行。而这座壁画墓的时代 ,从墓葬出土器物等考古发现看 ,正是东汉时期。尽管 ,墓葬中的那些红、绿、白、黑等颜色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