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寒假停止系统的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对普通大学生和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机能状况的影响;机能测试的内容为寒假前、后受试者定量负荷机能反应测试、最大耗氧量测试和几种常见体质指标测试.研究表明,假期停止系统的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后,大学生定量负荷状态下的机能反应表现为动员慢、反应大、恢复慢,且这种变化与学生在校期间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的状况、性别差异等因素有关;假期后大学生机体有氧工作能力明显下降,平时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中获得的越多,假期里停止系统的体育运动后失去的越多;假期停止系统的体育运动可使学生下肢等张力量和爆发力显著下降,并且这种变化与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训练水平密切相关,假期后体育专业女生下肢柔韧性水平呈显著性降低.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分析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对其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生锻炼参与行为的各项指标,即锻炼年限、每周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时间、每周锻炼总时间、锻炼强度、锻炼兴趣、体育成绩等,在某种程度上均可由身体自我概念的相应维度得分或总分进行预测。提示:身体自我概念可作为体育锻炼参与的动机因素加以干预;身体自我概念与体育锻炼参与行为之间关系的顺序问题有待进一步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3.
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肥胖大学生的亚健康症状与课余体育锻炼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肥胖率为2.06%,男大学生的肥胖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肥胖女大学生的亚健康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肥胖男大学生,51.18%的具有亚健康症状的肥胖大学生经常参加课余体育锻炼,锻炼频度和锻炼强度是影响具有亚健康症状的肥胖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因素,每周锻炼3次及其以上、每次锻炼60min以上、锻炼强度在最大心率的70%以上的肥胖大学生的亚健康症状发生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4.
张丰  宋广侠 《体育科技》2013,(5):152-154
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一、二年级的女大学生为实验研究对象,对比和分析不同体育锻炼项目对职校女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以随机抽取的方式将在校女大学生分为健美操组、篮球组和乒乓球组,在运动强度基本相同、每次锻炼时间和每周锻炼次数相同的情况下,分别进行实验前和实验后两次测试身体素质,测试结果显示:三个不同运动项目对身体素质水平都有一定的影响;不同锻炼项目对身体素质水平的影响在实验前后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特点;实验后健美操锻炼项目、篮球锻炼项目和乒乓球锻炼项目对心理健康水平维度的影响程度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了解影响上海市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原因,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上海市6所高校在校1588名大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和体育锻炼行为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大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不理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体育锻炼行为方面,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频率、负荷等明显不足,由此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王宾 《精武》2011,(A1):11-1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社会调查等方法,分析廊坊地区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揭示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存在的问题。调查显示:高校相关部门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执行力度不够;大学生自身锻炼意识差;体育课外辅导和监督力度缺乏是主要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加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监督,加强对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管理,深化体育改革的内容,以便更好的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不同体育项目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女子学院在校大一、二年级的女大学生为实验研究对象,对心理健康水平各维度的影响进行对比和分析,探讨不同体育锻炼项目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互作用和关系。以随机抽取的方式将在校女大学生分为健美操组、篮球组和乒乓球组,在运动强度基本相同、每次锻炼时间和每周锻炼次数相同的情况下,分别进行实验前和实验后两次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三个不同锻炼项目对心理健康水平都有一定的影响;不同锻炼项目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在实验前后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特点;实验后健美操锻炼项目、篮球锻炼项目和乒乓球锻炼项目对心理健康水平维度的影响程度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8.
薛春花 《新体育》2023,(16):96-99
良好的运动习惯对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校期间,学校对大学生的运动有一定的监督措施,大学生的运动需求比较有保障,但在假期或者非在校期间,大学生的运动状况也是运动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身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我们通过对居家期间大学生运动状况的调查得出:(1)居家期间60.23%的大学生每周锻炼三次以上,每次锻炼至少一个小时;室内力量训练、快走、慢跑为居家期间大学生主要的运动项目;增强体质、调节心情、减脂塑形为大学生居家期间锻炼的主要目的;大学生认可运动在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学校体育课程,网络媒体、运动APP软件以及体育公众号等是居家期间大学生运动的主要途径,也是影响大学生运动认知的主要载体。(2)居家期间影响大学生运动的因素:内在因素主要是大学生锻炼的动机(减脂塑形、增强体质、调节心情);外在因素(学校体育课、运动场地设施和运动技能掌握情况、家长的要求等)。最后,为促进大学生运动的长远发展,提出如下建议:(1)规范社会媒体的宣传内容;(2)紧跟时代发展,创新学校体育课程;(3)提高家庭运动理念。  相似文献   

9.
采用青少年身体自我量表和体育锻炼习惯问卷,对908名大学生进行测量和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其身体自我满意度明显高于没有锻炼的大学生,每周2次以上和每次30分钟以上,均可明显提高其身体自我满意度;经常锻炼的大学生不仅在运动方面的自我评价比较高,对自己外貌、身材和性方面的认识也更积极;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对女生的提升作用比较明显,每周1次以上可明显改善其身体自我满意度;身体自我满意度越高,其在健康生活方式及运动感受方面的认识越积极。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高校大学生假期体育锻炼制约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家庭的经济状况和支持力度、居住地的差别以及周围体育场地设施的配备情况等是影响在校大学生进行假期体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江西省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多数大学生有自己喜爱的闲暇体育锻炼项目,男女生闲暇体育锻炼项目存在差异;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频次男生高于女生;由同学陪同一起锻炼是主要锻炼形式。影响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为:体育心理情感、体育环境、个人体质和体育技能。  相似文献   

12.
浙江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与制约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锻炼坚持性"用来描述人们在体育锻炼时间方面的特征,说明人们是否长期坚持规律性的体育锻炼,是衡量体育锻炼能否产生良好锻炼效果的一个重要中介变量[1,2].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浙江省内14所高校非体育专业的全日制在校学生1400人进行调查.从锻炼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现状及其主要制约因素.结果显示:①调查对象中,达到锻炼坚持性标准的有350人,占总调查对象的26.8%,其余的958人没有达到锻炼坚持性标准,占总调查对象的73.2%;②男女大学生在锻炼频度、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已坚持锻炼的时间和锻炼坚持性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情况明显好于女生;③"锻炼场所不方便"、"学业压力大"、"不良从众心理"和"缺少专业人员指导"等四个因素是制约浙江省大学生锻炼坚持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效益促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益理念为指导,运用心理测量方法对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益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者较多,锻炼年限较长,每周锻炼频次较多,每次锻炼时间较长。锻炼的主要项目为:长走(散步)、健美操、舞蹈和气功;(2)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3)参加体育锻炼5年及以上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好于5年以下的老年人;(4)每周参加体育锻炼5次及以上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每周锻炼5次以下的老年人;(5)每次锻炼30分钟及以上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每次锻炼30分钟以下的老年人。这一研究对促进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为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给学生留体育家庭作业的办法已被许多体育教师所采纳。的确,学生在校的运动时间是有限的,而且有的学校还受场地器材的制约,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在这种情况下,利用给学生留体育家庭作业的办法能很好地弥补这种缺陷,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及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5.
曹阳 《湖北体育科技》2013,32(5):406-407
运用实验法、问卷法、抽样调查法对武汉科技大学390名在校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和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整体体质正常,近一半大学生有良好的锻炼习惯,21%的大学生很少锻炼,对提高大学生体质水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寒暑假是学生提升自我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健康水平的关键时期,但是现阶段小学生在假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不高,阻碍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小学生在假期中缺失体育锻炼的目的、缺乏体育锻炼的方法以及缺少体育锻炼的伙伴。本文依托信息化平台和技术,提出通过搭建线上运动会、开展微课教学并布置体育作业、开展亲子锻炼活动以及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等策略,促进小学生在假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访谈、体质测试等方法,历时3年,对西南地区6所高职院校的2 812名大学生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进行跟踪调查,对获得的数据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3年时间里学生的体质变化较大,并且呈现一定的发展态势,其中肺活量和握力水平在第二学年增长速度最快,心血管机能在第二学年大幅度提高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总体上在男、女生的体质健康测评中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态势:具体表现为第一学年较弱、第二学年最强、第三学年逐渐下降的发展特点。结合问卷调查分析,认为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习惯、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锻炼方式,以及各学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特征及与体质的关系.方法:随机分层抽取浙江省60 ~ 69周岁的3 958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以体育锻炼的行为分为经常锻炼组,偶尔锻炼组和不锻炼组.以“2010年国家国民体质监测”的老年人问卷进行问卷调查,以“2010年国家国民体质监测手册”测试标准进行体质测量.所有数据用SPSS 13.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体育锻炼行为在性别分布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城乡、受教育程度、退休前职业分布上有显著差异(P<0.01);有体育锻炼行为习惯者与不锻炼者居住场所体育设施的配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每周散步时间、每周家务劳动时间有显著差异(P<0.01);体育锻炼行为与城乡、受教育程度、退休前职业以及每周散步时间显著相关(P<0.01);有体育锻炼行为习惯者腰臀比、肺活量、握力、坐位体前屈、选择反应时均好于不锻炼者(P<0.05).结论:老年人体育锻炼的行为受城乡、教育程度及退休前职业等人口因素的影响,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及家务劳动对其影响减弱;有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老年人的体质好于不锻炼者.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大学生假期的体育锻炼,特别是寒假的体育锻炼,由于受思想、气候、环境、社会风俗等条件的影响,比在校期间放松,有些甚至停止了,致使许多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质有所下降,有体育课的低年级学生更为突出。每学期开学,又要花少则半月,多则三四周的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才能恢复。这也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和和新教学内容的进行。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学生假期的体育锻炼就十分必要了。二、对象和方法(一) 试验对象1、本校83级(一年级)文、理、技术学科笔者任课的4个体育普修班男生99名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推进《基于智慧系统的学生体质管理与整体干预研究》的课题研究,深圳市宝安区天骄小学在暑假期间开展了可视化“测、练、赛”一体化的居家体育锻炼新模式,借助可视化体育锻炼平台开展居家体育锻炼,并在锻炼前期和后期分别进行体质健康测试与分析、班级和小组排名赛等一系列线上体育活动,通过严谨的测试、科学趣味的锻炼和游戏化的竞赛,实现学生在校有教师指导、在家可视化自主锻炼的体育锻炼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