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结合CDRS、关系学习与CDRS知识整合内涵的分析,构建基于关系学习的CDRS知识整合结构模型,揭示基于关系学习的CDRS知识整合机理和规律,指出关系学习通过关系满意、关系信任与关系承诺,以知识整合能力为手段,对CDRS知识整合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为提高CDRS知识创新与管理效率提供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聂佳佳  丁龙 《软科学》2016,(9):83-89
研究了消费者预期后悔对传统服务商和新兴服务商竞争策略的影响,考虑三种不同的市场结构,分别建立了DL、OL、NL预期后悔模型,并求出了各个模型的均衡解,其中DL、OL、NL分别表示双寡头领导者、传统服务商领导者以及新兴服务商领导者市场。研究表明:创新产品价格总是与后悔系数呈负相关,而传统产品价格与后悔系数的关系取决于市场结构和产品的差异性;新兴服务商总是具有"次动优势",而产品差异性较小时,传统服务商具有"先动优势";OL和DL模型中,消费者剩余与后悔系数呈负相关,NL模型中,消费者剩余与后悔系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承诺是联盟成功的关键要素,通过对联盟中承诺的概念、形成和意义的综述,发现1)承诺概念的发展形成了单一维度和多维度两个分支;2)承诺的形成可以从不同侧面利用不同的模型进行解释,包括投资模型、权力依赖模型、关系模型、环境不确定性模型和成本效益模型。3)承诺在联盟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其对联盟组织行为的影响和对联盟绩效的影响。现有联盟中关于承诺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未来的研究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4.
运用委托代理理论,以服务商的服务创新努力投入水平最大化为目标,设计考虑制造企业参与的特殊合作服务创新契约并分析其性质。研究结果表明:服务创新最优契约的存在以制造企业服务创新预算足够大为前提,且最优契约条款随着预算增大而增加,服务商保留收益增大倒逼制造企业增大服务创新预算;制造企业参与投入对服务商的服务创新最优努力投入水平产生正向影响,服务创新固定支付对最优服务创新条款产生负向影响;服务商的最优服务创新努力投入水平与服务创新的价值系数及其分享服务创新产出份额正相关,与其投入成本系数及制造企业参与努力成本系数均负相关,与外生随机变量对服务创新产出的影响系数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谢天帅  李军 《预测》2007,26(6):48-52
第三方物流服务价格是第三方物流关系能否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根据制造商与服务商自身及其所处市场的特征,建立了双垄断条件下的物流服务定价模型,应用博弈论研究并得到了相应的定价机制,应用数值例子探讨了该定价机制的应用及性质。研究表明,该定价机制操作简便,既具有激励制造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性质,也具有激励服务商降低物流服务成本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熊焰  孙红军  周钟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7):210-219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定量并模拟全球创新网络的多重嵌套与企业动态学习能力的协同演进能力。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全球创新网络的多重嵌套与企业动态学习的演进路径为:知识探索↑→本土创新网络嵌入↑→海外创新网络嵌入↑→海外知识内化↑→知识转化↑→企业动态学习能力↑;随着企业创新嵌入的深入,其全球创新网络演化驱动三要素中,本土创新和海外创新网络的演进对企业动态学习能力提升均有边际递增效应,同时创新战略、本土国家的创新网络环境和东道国家的创新网络环境对企业动态学习能力都存在显著影响,但影响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马亮  刘玉洁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0):184-193
在闭环供应链视角下,为提高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率,构建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实施成本分摊契约和责任分摊契约双渠道电池回收博弈模型,并以单渠道回收模式为参考,研究不同回收契约下双渠道回收模式对新能源汽车零售价格、市场需求、电池回收率及供应链成员利润的影响.通过理论研究发现:一定条件下,两种不同的回收契约双渠道回收模式总能降低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扩大市场需求以及增加电池回收率和供应链成员利润;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当自身回收成本系数较大时,更偏好采用回收成本分摊契约,而当自身回收成本系数较小时,则更偏好采用回收责任分摊契约;零售商当自身回收成本系数较大时,更偏好采用回收责任分摊契约,而当自身回收成本系数较小时,则更偏好采用回收成本分摊契约.  相似文献   

8.
张钢  王宇峰 《科学学研究》2011,29(12):1895-1905
 聚焦于“知识集聚与不确定性环境下企业的创新资源如何配置才更有效率”的问题,建立起以知识集聚与不确定性为调节变量的组织模块性、知识基础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模型,并以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知识集聚与不确定环境中,模块化的组织方式是比较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此外,知识集聚与不确定性主要调节动态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所依赖的动态能力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组织模块性与知识基础,与其创新环境无关;知识集聚对企业知识基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而提高组织模块性则是企业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企业家学习作为企业家感知、获取和使用企业家认知资源的认知过程和行为过程,是知识获取与应用以及复制与传播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其对企业家自身个人能力提升以及企业层次动态能力的构建影响重大。因此,本研究通过对企业家学习、企业家能力和动态能力的概念进行清晰界定之后,从企业家能力理论的视角提出了企业家学习对动态能力的影响传导机制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案例研究方法选取安徽国通亿创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本研究提出了理论概念模型。本研究表明,企业家通过基于经验的学习、基于教育系统的学习和基于社会网络的学习获得个人和企业所需的知识,从而首先获得个人企业家能力的提升,接着通过知识的传播影响并构建企业层次的动态能力。  相似文献   

10.
区域创新系统是维持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也是塑造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2014—2018年跨国数据,运用DEA-Tobit模型系统考察了经济不确定性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经济不确定性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企业家精神(特别是企业家能力和愿景)在经济不确定性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经济不确定性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选择效应,即经济不确定性对区域创新效率的负面效应在要素驱动型经济体中表现最强,但在创新驱动型经济体中影响并不显著,而在效率驱动型经济体中存在正向激励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为稳定企业家对市场的预期,政府应减少对市场的过度干预以降低不确定性对区域创新效率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产品创新网络及其治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产品创新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与激烈竞争环境下保持和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产品创新网络是企业实现产品创新的战略组织形式。影响产品创新网络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基于知识的隐形资源的交流、共享和创新程度,信任又是产生成员企业自愿共享这类资源的前提条件。同时信任还是产品创新网络的一种重要治理形式,信誉机制和战略需求降低了网络成员之间合作的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12.
杨静  陈菊红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3):170-173
从知识角度将技术创新能力分为渐进性创新能力和突破性创新能力,并分析了制造商与供应商间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对制造商的这两种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后分析了供应商不同参与时机下双方间的知识共享对制造商创新能力的影响,并建立了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3.
游静 《科研管理》2016,37(1):92-100
已有研究对创新主体的损失厌恶行为关注较少,且以金钱衡量创新的收益和投入对协同知识创新具有不适用性。损失厌恶如何对创新努力程度产生影响,协同环境将弱化还是强化损失厌恶情绪,成为应对损失厌恶首先需回答的问题。从知识积累角度刻画创新收益,将损失从金钱扩大到广义资源投入范畴,建立损失厌恶影响下的知识积累模型,对比分析协同创新与独立创新损失厌恶的变化。研究得到,随着损失厌恶程度提高创新努力程度降低,知识创新效率高的创新主体损失厌恶程度高、更加不愿意付出,并且协同环境相对独立创新强化损失厌恶情绪,从而降低主体努力程度。降低损失厌恶的负面影响需提高创新主体对资源投入的分摊比例。以算例和案例对模型结论进行验证。研究结论有助于从行为视角阐释协同知识创新环境中的"协作消退"现象。  相似文献   

14.
基于ERG理论的异构信息系统知识创新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异构信息系统集成知识创新,一方面需要项目各方积极参与,另一方面面临着主体积极性障碍,构建知识创新激励机制成为关键问题。现有的知识创新激励机制强调了外部激励的作用,但忽略了内源性动机的影响。基于企业需求的多样性、层次性以及受挫—倒退性,引入ERG理论,建立知识创新ERG模型,分析需求层次的相互关系并细化各层次需求,以从内源性动机的视角构建知识创新激励机制。最后介绍这一机制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李柏洲  高硕 《科学学研究》2019,37(8):1506-1516
基于B-Z反应模型,以互惠性文化为控制变量,构建企业合作型原始创新知识流动过程中知识共享、知识整合和知识创造的三维Logistic演化模型,通过216份有效问卷数据和Matlab软件仿真研究了在三种不同初始状态下,当互惠性文化强度变化时,企业合作型原始创新知识流动的演化趋势。结果表明:在互惠性文化强度相同时,当知识流动初期对知识共享、知识整合和知识创造均有关注时,知识创造的提升快于知识流动初期只注重知识共享或同时注重知识共享和知识整合的情况;互惠性文化能够促进企业合作型原始创新知识流动的演化,强互惠性文化缩短知识流动演化的周期。本研究为企业实施合作型原始创新模式,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戴万亮  苏琳  杨皎平 《科研管理》2020,41(12):246-256
团队创新已成为组织创新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如何激发团队成员创新行为成为企业创新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自我一致性理论与社会认知理论,以知识分享为中介变量,以团队层次的同事间信任为调节变量,构建跨层次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心理所有权影响团队成员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以51个高技术企业项目团队的392名团队成员为研究对象,采用Mplus7.4软件进行统计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所有权积极影响团队成员创新行为;知识分享在心理所有权与创新行为关系中扮演中介效应;团队层次的同事间信任在中介模型的前半路径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本研究有助于加强对团队成员创新行为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的了解,也为管理者通过营造“家”的感觉激发团队成员实施更多创新行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当前经济环境中,供应链企业间进行协同创新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乃至整个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供应链企业进行充分的知识共享是其进行有效的协同创新的必要条件。本文首先对供应链企业间协同创新及其知识共享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及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供应链企业间基于知识共享的协同创新模型,模型分析表明当知识共享风险过大时,企业间的协同创新行为难以发生;当知识共享风险较小时,企业才酌情考虑协同创新相关事宜。最后,本文主要就如何规避知识共享中的风险进而促进供应链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企业能力差异与合作创新动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罗炜  唐元虎 《预测》2001,20(3):20-23
企业参与合作创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动机,成本共享和技术共享,合作伙伴间能力的差异对合作动机重要,本文通过一个有知识溢出的两个阶段双寡头博弈模型,比较了自主创新、成本共享、技术共享几种创新方式的均衡结果,得出结论:当企业具有同质的资源和能力时,成本共享是企业合作创新的主要动机,当企业的能力互补时,技术共享是企业合作创新的主要动机。  相似文献   

19.
关系营销导向对营销创新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颖灏 《科研管理》2012,33(3):42-48
本文构建了基于知识整合的关系营销导向和营销创新关系模型,并解释了关系营销导向各维度和关联市场在知识获取和整合基础上对营销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顾客、供应商、内部市场等关联市场是企业创新知识的重要来源;实施关系营销导向战略的企业运用信任、承诺、沟通和互惠等手段加强与各关联市场的联系,能帮助企业了解顾客,积极获取市场信息;企业通过知识整合对获取的顾客知识和市场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加工,有助于营销创新的成功。  相似文献   

20.
刘琳  王玖河 《科研管理》2022,43(2):149-159
   在价值共创时代,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成了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知识管理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进而成了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顾客已经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获取优势的重要资源,基于顾企互动和知识共享的价值创造模式将成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趋势,顾客知识的共享对加速企业知识创新进程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此,文章从顾企互动的视角对顾客知识共享的决策行为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和仿真分析探究了知识共享成本、知识共享收益、知识储备量和收益分配系数等因素对顾客知识共享决策行为的内部影响机制,通过仿真分析得出结论:(1)当知识共享成本提升时,只有当顾客和企业的参与意愿较高时才会促使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且延缓了知识共享产生的进程;(2)当知识共享收益增加时,能够增强顾客参与知识共享的意愿并且能够加速知识共享进程;(3)当顾客和企业的知识储备量存在差异时,这种差异会一定程度上延缓和抑制知识共享进程,相比之下,当顾客所掌握的知识的储备量大于企业的知识储备量时将更不利于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4)当企业参与知识共享的初始概率较低时,可以采用为企业制定较高的收益分配系数的方式来促进知识共享行为的产生,但是在确保知识共享行为发生的前提下,为企业分配较多的知识共享收益会延缓知识共享行为产生的速度,此时,加速知识共享行为产生的有效策略是为顾客分配较多的共享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