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篇文章的内容要前后相关,有紧密的逻辑联系。一个句子(主要是复句)也是这样,应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表达这个意思的时候,句子内部前后应该紧密相联,环环相扣,像行云流水那样通畅自然,中间不能出现梗阻,也不能断流。如果一句话说到一半,把它放在那里,另起一个与前面没有意义上紧密联系的话题,或者一句话说到一半,便嘎然而止,没有下文,那就会导致句子语义不衔接,文意不通畅的毛病。 但在新闻写作中,句子内部语义不衔接的现象却时有所见。限于篇幅,本文难以尽举其例,只能按类型每类各举一例评析如下,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一、句中出现梗阻 这类句子的前后说的是两个没有紧密联系的话题,使整个句子衔接不起来.具体表现有以下三种: 1、句子开头提出一个陈述对  相似文献   

2.
大家很喜欢听每天早上6点30分的新闻联播节目。其原因除了新闻本身的吸引力之外,这个节目的开头、结尾两个“内容提要”实在使人倍觉高兴。听了开头的“内容提要”,如果没有时间听完半小时的广播,也不至于对国内外大事变成聋子。如果收音机开晚了,开头一段没有听到,那末,结尾的“内容提要”就会给你适当地补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替听众想的真是周到! 从广播想到报纸。怎样把报纸办得更吸引  相似文献   

3.
在语言运用中,如果同一个语言单位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类或异类错误,这就是一种综合错误。语言单位有多种,主要的是:语素、单词、词组(或叫做短语)、句子、句组(或叫做句群)。综合性错误多见于句子和句组中,而句子又有单句、复句之别,所以,也可以说,这类错误多存在于单句、复句与句组中。本文所要谈的是单句运用中的综合性错误。先看两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报刊上登的广告日益增多。广告有病句,影响宣传效果。现举三例: (1) “全国各地邮电局订阅。”——见1981年4月14日某内部刊物广告:《<世界知识>(半月刊)1981年第8期要目》。这个句子主谓搭配不当。“邮电局”是物不是人,怎么会“订阅?”改正的方法很简单,在句子开头加上“请到”两字就行了。  相似文献   

5.
美国许多独立出版商(中小出版社)都认为,"计划"就是以陈述任务开头,接着分析业务,描述市场、竞争、战略和策略的一种形式.然而,如果做计划的目的是制定一系列直接的工作方案,那么一个简单的方案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6.
据文学评论家说,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写作风格曾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作家".海明威曾是堪萨斯城《星报》记者,他本人认为记者生涯使他在语言运用上得益非浅.他说,《星报》的写作手册上那些规定"是我所知道的最好的写作规则,我从未忘记它们.任何一个有才能的人,只要他遵循这些规则,就能把他想说的,与他真实感觉到的东西如实地表述出来".那些写作规则是什么呢?那就是"用短句子,开头段落须短.语言有力.行文力求流畅通顺.用肯定说法,避免用否定说法."美国新闻写作至今遵循这些规则而且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7.
二、用了三个否定词,又成了否定句。如: “谁也不能否认这些戏没有教育意义吧。”作者的意思是说这些戏的教育意义是“不能否认”的,但在用了“不能否认”后,又加上个“没有”。成了三重否定,意思就全反了。应把“否认”改为“说”,或去“没”,或换“没有”为“的”。三重否定就像代数里负负相乘等于正,正再乘负等于负的道理一样。双重否定句虽然像代数望的负负相乘得正,但也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果否定近于同一性的名词,  相似文献   

8.
就形式而言:导语者,新闻(消息)的开头也。一般就是消息的第一段,如果为简讯则多是第一句话。当然,导语也可以有两个以上的段落,但多见于西方新闻,导语中又有“主导语”和“次导语”之类的称呼,便是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指代消解"、"文本外部特征"、"图排序"的混合方法实现多语言多文档新闻摘要系统。该系统由四大模块组成,分别为:原文预处理;基于文本外部特征的摘要计算;基于图排序的摘要计算与;摘要生成模块。首先对新闻文本进行预处理和指代消解,然后在第二模块使用文本外部特征(如:主题词、线索词语、关键词与其同义词、时间、地点、命名实体等)来计算原文中句子的重要程度,句子与新闻主题的相关度,并且对每个句子第一次打分。然后在第三模块采用图排序的算法再从原文中计算句子之间的连贯程度,并且第二次对每个句子打分。最后在第四模块通过两个不同算法的得分计算原文中句子的总得分并且按原文中句子出现的顺序摘出新闻文本的摘要。文章以汉语、英语、孟加拉语为例,实现该系统并进行摘要测试。实验表明系统能够从三个不同语种的多文档新闻文本中有效地摘出摘要。  相似文献   

10.
“‘之所以’就是‘的所以’。一句话要用‘的所以’开头,谁都知道没法说。”(见《叶圣陶散文乙集·说“之所以”》)但是,我们不时在报刊上见到用“之所以”开头的句子。例如: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据土产公司等有关部门的调查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九八五年一月九日《富民周报》) 恰恰相反,有些企业和单位,手头的钱多了,为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的传媒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有两种方式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也罢,消遣只能是偶尔,如果把娱乐变为常态,那么尼尔·波兹曼的"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的可怕预言或许将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2.
三、谓语残缺谓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之一,是陈述主语“怎么样”或“干什么”的。缺少了谓语,意思就表达不清楚。有的句子开头提出一个陈述的对象(主语),后面却没有谓语来陈述它,这样主语就没有着落,成为“半句话”。这种语病叫谓语残缺。例如: ①一身身崭新的绿军装,一朵朵喜庆的大红花,一队队光荣应征的新兵开始奔赴全国各地军营。(《人民日报》1990年12月13日第一版) ②热心参加这场讨论的,从地域看,除西藏、海南两省区没有来稿外,其余28个省市自治区都有读者参加。(《经济日报》1990年12月10日第一版)  相似文献   

13.
丁声树曾讨论过"弗"和"不"的区别,他认为"弗"字似乎是一个含有代名词性宾语的否定词,略与"不之"二字相当;"不"字则只是一个单纯的否定词。但《尚书》中"弗"很多,多有例外。丁声树援引石经以及其他古书引《尚书》的语句,辨明其中多有由"不"误为"弗"的。照此看来,古书中有些"弗",原来应是"不"。这种看法是可信的吗?  相似文献   

14.
一个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的:一个句组(也称句群)或文章段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单句,以及复句)组成的。无论是分句,还是句子,当它们多个连在一起组成复句或句组、段落时,它们之间就在意义上或结构上发生这种或那种关系而有机地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但其中的每个分句,或者每个句子,却仍有相对完整的意思,和表达这种意思所必备的结构形式,它们之间的界限是分明的。例如:  相似文献   

15.
计划先于写作。记者将新闻报道视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每个句子、每个段落的安排都应该稳中有降有目的。即便是正在进行报道时,记者也要努力考虑到他们报道的形态和内容,特别是开头——导语。导师语为报道确立了结构。  相似文献   

16.
法家的"以法治国",前面省略了一个主语,即君权。一则"以"字,已然表明君权凌于法权之上前些时"百家讲坛"开讲诸子百家,一次聊天中,朋友说主讲人好像把法家的"法"和今天的"法治"有所连接。朋友语焉不详,我回来后便上网查询。在"儒法之争"的开头,有这样介绍法家的文字:如果孔墨的主张是"治病的药",那么,"法家的主张,却是‘杀人的刀'……那么法家的‘刀'是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以法治国'呢?"  相似文献   

17.
在汉语中字符格式的变化主要是为了醒目 ,大多没有语法意义。但在英语中不同 ,字符的大小写是具有语法意义的 ,不能随便用或者不用 ,否则会引起误解。本文讨论科技英语书刊中大小写的规则和容易出错的情况 ,旨在提醒同行在编校中加以注意。1 应该大写的场合应该大写 (首字母大写 )的场合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在句子或表达式的开头 (句首 ) ,二是专有名词[1~ 3 ] 。1.1 句首1)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结尾的句子或表达式的第一个词均要首字母大写。例 :Somediseasesareacute ;othersarechronic .A…  相似文献   

18.
(4)结构不当,造成歧义 标题都是由词组或者句子(有的是单词)来充当的。词组或者句子都是一种语言结构;而语言结构都是有层次的,组成词组或句子的词语就处在这种语言结构的不同层面上,处在不同的结构关系中,表达某种特定的语义,起着不同的作用。如果结构不当,可做两种或者多种不同的结构层次分析,自然就会表达多种不同的语义和语法关系,固而造成题意歧解。例如:  相似文献   

19.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虽小,但作用却不小。一部书稿中,如果标点符号错得多了,会直接影响它的合格率。下面我就容易误用的引号和“某某说”后面的点号的用法予以归纳,与大家共享。一、引号1.在连续引用几个段落时,每段开头都用前引号,只在最后一段的结尾用后引号;也可以只在第一段开头用前引号,最后一段的结尾用后引号。2.凡是把引文作为独立的句子来用,而引文本身又是完整的句子,引文末尾原有的句末点号不变,而且要放在后引号的前边。例:恩格斯说“:运动…  相似文献   

20.
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定型化的固定短语或短句,结构的“定型性”是其基本特点之一。所谓“定型”,是指其字数、词序都有一种固定的模式,或曰“规范面目”。如果将“三长两短”写成“两短三长”,意义虽然也通,语言形式(词序)却变了;如果把“丰衣足食”说成“丰衣饱食”,别人也能听懂,但却变成了一副不规范的“面目”。假若说上述两种情况还勉强“说得过去”的话,那么,任意掐掉成语中的某个关键字的作法,则是绝对不可容忍的。 笔者曾在一家地方报纸上读过一篇题为《点睛传神引入胜》的文章,内容是谈一个获奖好标题的制作体会,言简意赅,析理精当,让人获益颇多。但是,该文在题目及正文中两次出现的“引入胜”,却是直接违反成语的“定型性”原则的。众所周知,成语“引人入胜”的意思是引人进入一种佳境,如今掐去一个“人”字,就既不规范,更令人费解了。 生造成语也会破坏成语的“定型性”。在一家省级刊物上,笔者看到一篇论文中有这么个句子:“固然,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