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重要体裁之一。电视台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样式,称为现场报道。它是由记者“采摄合一”向“采摄分离”发展,记者直接“出镜头”——在镜头前采访,这是最富有电视特点的一种报道形式。在西方,现场报道意思为“在镜前报道”,或“站着报道”。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为数不少的省市级电视台都已实行了“采摄分离”制度,即摄像成为专职,不参与后期写稿、编辑和制作,而记者、编辑也不在节目录制时参与摄像。这在大方向上适应了电视行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电视节目的制作。但是,就我国目前电视业的现状来分析,实行“采摄分离”制度后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就这方面问题做一点分析。  相似文献   

3.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重要体裁之一。电视台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样式,称为现场报道。它是由记者“采摄合一”向“采摄分离”发展,记者直接“出镜头”——在镜头前采访这是最富有电视特点的一种报道形式。在西方,现场报道意思为“在镜头前报道”,或“站着报道”。广义的现场报道包括凡是使用电子新闻采集设备,记者进入现场画面而作的报道,如现场直播、现场采访、现场口头播报等皆是;狭义的现场报道专指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进入画面,根据自己的观察,当场口述自己所见所闻,直接将新闻事实报道给观众。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新闻队伍中,对“有偿新闻”一词并不陌生。它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畸形产物,有悖于新闻职业道德。一旦让“有偿新闻”充斥报刊、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将损坏其引领社会舆论、追求客观公正的诚信形象,玷污新闻采编队伍的职业形象,甚至给党的新闻事业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新闻职业道德,即指记者编辑在传播新闻过程中与人、与社会相处关系时的行为规范。“有偿新闻”,其实就是某些记者编辑在采、编、写新闻过程中的一种“越位”。根除这种道德失衡与错位现象,对记者编辑本人来说,  相似文献   

5.
“怎样树立好出镜记者的采访形象”。本文仅从三方面谈电视出镜记者树立良好采访形象的方法和途径。把握观众的审美度,塑造良好的形象 电视记者镜头前的采访,将记者的采访过程和形象暴露无遗的袒露在观众前面。此刻他的角度具有社会性,代表的是电视台和观众,不仅关系到采访任务的完成.还会直接关系到观众的心理。  相似文献   

6.
胡明 《新闻界》2005,(6):146-147
高校新闻媒介包括校报、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新闻网站等,这些“准大众传播媒介”在高等学校新闻宣传、信息传递、沟通了解等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对高校的建设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高校的这些媒体,虽说规模较小,但也自成体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校报同报纸一样,采、写、编、排、校、印、发,样样俱全;校园电视台的摄、录、编,节目主持、配音配乐、节目播出,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校园广播电台从节目录制到现场播音,更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网络新闻虽说可以由校报编辑部提供稿源,但网站管理维护却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一般来说,高校校报为对开四版,半月报,有的重点大学可能是周报,校园电视台办有一个频道的自办节目,广播电台定时播出新闻和自办节目,网络新闻及时更新,滚动播出。  相似文献   

7.
“隐性采访”也称为“偷拍”,中国最早的电视新闻“偷拍”则始于电视新闻记者一种无奈的选择。而今,这种选择似乎已成燎原之势,几乎成了所有电视台记者暗访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8.
要问电视新闻采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回答是,从业者素质低下所带来的形形色色失实现象长期困扰着大家。屏幕上,新闻对象被干涉得做作失态的镜头时而可见;新闻现场被收拾打扮得尽善尽美的画面屡见不鲜;纪录片里本不可能发生的情节却演绎得真切动人……这一切,有位电视台台长作了绝妙的概括:“我们一些记者总是喜欢摆弄画面,在他们手下往往是假的搞成了真的,真的变成了假的。”摆布、导演、拼凑诸招术,在各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采制过程中似乎成了合理手段。面对磨灭电视新闻灵魂——新闻本质真实的种种行为,我们的诚实观众…  相似文献   

9.
杜华赋 《新闻界》2003,(1):60-61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千方百计拒绝记者采访。按理说,企业要打造品牌,塑造形象,扩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新闻媒体。那么,这些企业为何不欢迎记者采访呢?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记者素质较低。有些新闻单位的记者到企业来采访,不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千方百计抓“活鱼”;而是住在高级宾馆里,找人送些文件、简报来拼凑,有的甚至叫该企业的新闻干事把稿子写好,署上自己的名字就行了。然后就向企业有关人员暗示或公开索要礼品和“红包”。有的记者公然带着“情人”来“采…  相似文献   

10.
陶松 《声屏世界》2006,(4):66-67
县级广播电视台的记者总以“土记者”自嘲。笔者认为,基层记者若能多发一些带着乡间泥土气息,反映地方特色的好新闻,“土记者”也能辉煌。好新闻往往发生在基层、在乡镇。“土记者”“近水楼台先得月”,有着中央、省市记者没有的优势。但“土记者”往往自卑,信心不足。有一条好新闻线索,便急忙打电话,请来上级台记者,由他们动手,自己则忙前跑后,乐于搞后勤联络。事后只求挂个名,完成任务了事。这样一来,当然也达到了宣传地方的效果,对地方台完成上稿任务也是条捷径,但地方台记者也因此丧失锻炼自身能力、提升自我素质的绝好机会。假如把一条…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是个台风多发地区,媒体每年都要做台风报道。笔者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台风新闻摄影的记者,觉得有必要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年轻同行们提供一些台风新闻摄影的实战攻略,以作采摄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2.
徐学贵 《视听界》2004,(3):50-50
打开电视机,每每看到现场报道,时不时听到现场解说的记者精神饱满、情绪激昂地介绍说,在记者的“身后”发生了什么新闻事件。笔者在为电视台采用现场报道这一形式深深叫好的同时,也为解说词中引用“身后”二宇感到如鲠在喉。是这些记者不明这一词的用法,还是词汇贫乏? 辞海对“身后”一词释义为人百年之后。显然,在新闻现场中,记者用“身后”一词不妥。记者的本意是相对于自身的方位。其实,“身后”这一词早已是约定俗成  相似文献   

13.
记者的职业需求与人的公共道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者这个职业确实有一定的特殊性。记者的天职是追寻新闻,捕捉新闻,挖掘新闻,发现新闻。深入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到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去“追”、去“捉”、去“挖”、去“发”,是记者的职业需求。记者在履行职责、尤其在行使舆论监督职能时,因为要“追”、要“捉”、要“挖”、要“发”,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磨擦,激起一些波澜,甚至引起一些矛盾,遭到一些白眼,但记者只要出于公心,行为举止符合法律法规、恪守道德规范,社会受众都是理解、支持、拥护的。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全国记者队伍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由于某些媒体对记…  相似文献   

14.
一、维权的迫切性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一些鞭挞丑恶、揭露黑暗、扶正祛邪的批评性报道普遍得到受众的欢迎,一些报纸、电台、电视台的领导对此类报道也十分重视,在新闻媒体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把它作为吸引受众的一个卖点、亮点。虽然批评性报道是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但在具体运作的过程中,一些记者的人身权益却时常受到侵害,这在新闻圈已经是屡见不鲜的事了。福建某记者由于进行批评性报道遭到曝光对象的恶意报复,家里住宅玻璃连遭枪击。某省会电视台记者在报道非法黑车事件中,遭到黑车车主的无理攻击、谩骂…  相似文献   

15.
题好一半文。有人讲,如果说新闻主题是新闻的“灵魂”,那么新闻标题就是新闻的“眼睛”。标题是新闻中最突出、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读者在阅读新闻之前,首先进入视野的是标题。毫无疑问,制作新闻标题,是编辑(特别是报纸编辑)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但是要说制作标题也是记者必备的功夫,恐怕会有人不以为然。然而,作为一名长期在基层驻站的党报记者,笔者却对此深信不疑。有的同仁认为,制作标题是编辑的事,记者只要把新闻采回来就行。有的记者习惯于写好新闻后,在稿子最下面大致拟个题目,仅供编辑参考。还有个别记者甚至干脆不拟题目…  相似文献   

16.
说不尽的“城市话题”──广州电视台《城市话题》栏目创意广州电视台杨宇华,朱毅,曾志我们觉得,作为城市电视台的时政记者,不关注城市话题是不可思议的。“城市”有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到本世纪末,“城市化”将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大变化,城市人口的比例将破天荒...  相似文献   

17.
新闻敏感度是电视台编辑记者综合素养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指电视台编辑记者从海量事件内容中分析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该项能力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电视台编辑记者的工作质量。分析新闻敏感度对电视台编辑记者发展的必要性,探讨强化编辑记者新闻敏感度的措施,以期能够强化提升电视台编辑记者的综合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隐性采 访借舆论监督之风大 行其道。隐性采访是 记者不暴露自己的真 实身份、或公开记者 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 访意图,以更好地接 近被采访者,获取第 一手资料的一种特殊 的新闻采访形式。这 种以某种特殊身份从 事收集新闻,取得被 采访者的信任与之合 作,让对方毫无顾忌 地提供新闻事实的非 常做法,是因为舆论 监督要“揭短”、“亮 丑”,自然是被监察对 象不愿意、不高兴的 事。他们会千方百计 对付你,阻挠你,甚至 出现限制记者行动自 由,抢砸摄像机,殴打 记者等恶劣行径,这 就给舆论监督的第一 步──前期采访,获 取…  相似文献   

19.
前阵子笔者和电视台的记者赴某部队采访一位“爱鸟司令”。采访中需要拍摄一组群鸟齐飞的镜头。可偏偏当时恰逢黄昏时分,鸟儿早已归林休憩。部队考虑到我们来一趟不容易,便答应了电视台记者的要求,让士兵们大喊大叫.哄赶鸟儿,结果鸟群受惊,腾空而起。我这位同行如愿以偿拍摄到了热闹场面。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不断被广泛应用,电视媒体也逐渐地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对于电视台记者的采访流程进行了创新,媒体融合使得电视台记者有更多样化的采访形式、更便捷的采访手段。本文论述了在媒介融合的时代,电视台记者一些采访形式和方法的创新,以及技巧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