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民族声乐是在戏曲、曲艺、民间音乐等传统形式的孕育下,借鉴与融入西方演唱技法(美声唱法)及相关理论体系,逐渐形成的歌唱艺术形式,具有丰富多彩的风格特征和强大的艺术包容性。在民族声乐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逐渐出现西化倾向,失去了民族声乐本源的风格个性。所以,我们在借鉴与创新的过程中,不应该摒弃本源,应充分借鉴和运用传统戏曲、曲艺等表演形式。  相似文献   

2.
京剧是我国戏曲艺术中最具表现力和影响力的剧种,具有独特科学的唱腔,与美声唱法的某些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研究京剧演唱技法中的咬字、气息、发声、共鸣和润腔技巧的科学性以及对民族声乐训练和作品风格把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好地借鉴与运用京剧演唱技法,有助于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声乐艺术,由于民族文化自身的特征,具有十分广泛的内涵,民族声乐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民歌演唱等几方面。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从本质上讲是音乐审美,这个审美是一种与人的声音相关的审美。声乐的审美是一种以声音为表现形式的歌曲,当然声乐是离不开器乐的。歌曲演唱中所涉及的旋律、和声、织体、配器等方面同样是艺术表现不可缺少的形式,所以说,民族声乐作品和其他声乐作品一样,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判断一首歌曲的艺术价值,不仅仅是歌唱,还有其他各方面涉及到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
我国特有的"民族唱法"是表现民族精神以及民众生活习惯的声乐演唱形式,有强烈的民族个性,而且语言淳朴、形式生动。这使得民族声乐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但是,近年来民族声乐的发展和传承却是不容乐观,演唱方法也急需创新。但是,目前高校民族声乐的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高校民族声乐演唱的教育创新,是民族声乐工作者当前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就高校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存在问题以及创新教学进行分析讨论,希望能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豫剧是河南地方戏曲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历经三百年的发展,豫剧已经形成了演唱表演体系,有独具特色的训练方法及审美价值,作为中华传统声乐文化的组成部分,豫剧的谚诀记录了豫剧演唱知识、训练方法、审美价值观等内容,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历代豫剧表演艺术家经过长期艺术实践的结晶.结合民族声乐学习,对豫剧谚诀进行分析梳理,从中吸取精华,借鉴与运用到民族声乐学习中,以期为民族声乐学习者提供助益.  相似文献   

6.
当今,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高度,究其成因及发展的流变史,对民族声乐的发展和声乐教学都是一项有益的重要工作。根据建国后声乐艺术风格的流变特点,可将其约划分为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创新阶段、繁荣阶段。其各个时期的风格各具特色,表现在演唱方法、声乐曲目、歌唱家代表。纵观民族声乐的发展历史,其风格流变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轨迹,表现为:声乐曲目从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音调逐渐发展为具有特色的创作曲目;演唱方法逐渐摆脱喉咙挤、气息浅、声音尖亮、音高偏低等特点,向气息深、音域宽、音色厚、音调高等特点发展;歌唱者从单一的民间唱法逐渐向现代的多面性演唱能力方向发展,以及歌手风格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声乐教学是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而民族声乐教学又是我们声乐教育中最为庞大的教学体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就高师院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地位以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强调的技能技巧做以刍议,以望激发学生对民族声乐的重视及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  相似文献   

8.
歌唱是声与情的展示,只有充满感情的演唱才能够吸引观众并获得观众的喜爱。而要想在演唱中充分地表达感情,则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声乐技巧。本文在对感情与声乐技巧在演唱实践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之后,又进一步研究了二者在演唱实践中的辩证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将感情与声乐技巧有机结合起来的具体的方法与措施,以期对演唱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的民族声乐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能更好地促进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笔者在此文中主要探讨了三方面问题:我国民族声乐在国民音乐教育中的地位问题、中国民族声乐发展方向问题、女性声乐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民族唱法是以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唱法为基础的演唱方法,例如:各地区民歌的演唱方法、中国各种戏曲的唱法、各类说唱音乐的唱法等等。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声、行腔、咬字等方面的理论和规律。为发展我国的声乐事业,国内不少民族声乐的歌唱家、学者就如何建立起中国的民族声乐学派进行了深入地科学研究和探讨。音乐界普遍认为:民族声乐艺术在学习和继承民族传统声乐的同时,必须注意吸收西洋唱法的科学理论,使之与民族声乐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  相似文献   

11.
声乐审美观是解决声乐怎么学,学什么,为什么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存在着复兴,消亡和变异的三种可能。学院体制下培养的少数民族声乐学生对自己本族传统演唱方法和歌曲有主动放弃的趋势。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少数民族同学的声乐审美观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发生了改变。而这种改变肯定会对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中国民族声乐人才培养首先要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在充分尊重自身民族性(个性)的基础上,要认真把握时代变迁、发展的脉搏,充分遵循社会发展的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应坚持走"古为今用"不断从中华民族文化丰富的营养中汲取新鲜养分和血液,要坚持走"洋为中用",要充分学习、了解和认识我国民族声乐和西洋各种做法,各种流派,充分吸收发声技术、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之精华,为我所用真正培养出既能很好把握现代声乐发展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实现科学演唱,又能更好的继承,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精髓的,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中国民族声乐歌唱人才。  相似文献   

13.
声乐演唱教学的协同理论立足于系统论和协同论的基础上,把声乐演唱教学视为一个系统,合理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同时根据协同论的原理结合声乐演唱中的"教"和"学",生理和心理来探究声乐演唱教学过程中的运动规律,有助于各系统之间"协同导致有序"并产生系统相应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4.
美声唱法的教学作为目前重要的声乐教学方法之一,以其科学性与系统性在专业声乐教学中广泛受到运用。音乐剧的演唱比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也比较贴近现代人的生活。笔者通过对萨拉.布莱曼演唱的几首音乐剧作品及流行歌曲演唱的具体分析以及目前声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某些问题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论述了萨拉.布莱曼的音乐剧将演唱风格融入美声演唱的教学中,激发和提高学生对美声唱法的兴趣以及对声乐教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民族声乐教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多元文化的交融,让民族声乐在其中也得到了互相的影响与发展。在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中也逐步因为多元化影响而发生了一定变化与改革,但是传统的民族声乐教育也受到了一定冲击与质疑,对民族声乐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要针对民族声乐教育现存问题做针对性的改良,才能促进民族声乐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6.
心理状态是由众多的心理因素组成的,包括人的感觉和情绪等。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关键,在声乐学习与演唱中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声乐事业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心理因素始终贯穿在声乐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心理支配和影响着技能技巧及音乐情感的发生和发展。在歌唱的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歌唱心理训练,为歌唱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打下理论基础,深刻认识声乐演唱与教学歌唱发声的内在心理规律,促进声乐教学水平和歌唱者演唱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歌唱与心理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歌唱总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下进行,心理又总是对歌唱发生着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歌唱是在心理支配下的生理运动。因此,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创造成功歌唱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所有的声乐学习者都面临着克服心理紧张的问题。本文通过论述人的心理因素在声乐学习以及声乐演唱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针对产生紧张心理的原因,对如何克服演唱紧张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途径和办法。  相似文献   

18.
在音乐表演艺术中,民族声乐是特定的表演形式之一,而且具备着专业性强的特点。这是一门独立且具备着个性化的音乐学科,只有当学生掌握扎实的表演技巧,并了解作品故事的梗概,掌握作品情感的表达时,才能实现将背后的民族文化内容深深地挖掘出来,这样在表演的过程中,才会有好的艺术效果。在教学中,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而戏曲表演技巧的使用最为常见,也是与民族声乐演唱能够完美融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声乐艺术是一门抽象的艺术。与器乐演奏有所不同,它是以人声这种特殊的音响来诠释着艺术。声乐演唱的主要乐器是人的声带,这是一种特殊的乐器。因为这种乐器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仅靠人的思想与感觉来控制着音色。这种控制大多来源于主观因素,也就是人内心意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声乐演唱与人的心理活动息息相关,心理活动决定着身体各个器官的运动状态。所以建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在声乐演唱技能训练中是很重要的一项任务,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对于声乐演唱学习者而言,良好的视唱练耳练习至少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一)有助于提升声乐演唱学习者的基本音乐素养;(二)有助于培养声乐演唱学习者的音乐感知能力;(三)有助于丰富声乐演唱学习者的多声部演唱思维。进入大学本科阶段的声乐学习者,在视唱练耳学习方面应注意听觉感知理性化、视唱练习规范化,以及融入多元音乐文化。将视唱练耳回归音乐本质,突出音乐的歌唱性,可真正提高学习者的乐感和音乐表现力,丰富学习者的心理审美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