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吴耀顺 《大观周刊》2012,(16):246-247
“对话”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在语文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日益受到重视。“对话”的主阵地在课堂之上,其主要表现形式为: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本文通过列举名家教学的课堂案例,阐述了教师的“问”是“对话”的关键,阐述了“问”的技巧。  相似文献   

2.
一篇批评报道的优劣、成败,固然有许多因素起作用,但就采访而言,提问举足轻重。“问什么”、“怎么问”构成了“问”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对于一般记者来说,采访中“问什么”大都可以心知肚明,而“怎么问”可能就比较难以把握了。笔者觉得,以下几点有助于解决批评报道中的提问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翟贵恒 《大观周刊》2012,(40):204-204
“对话”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在语文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日益受到重视。“对话”的主阵地在课堂之上,其主要表现形式为: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本文通过列举名家教学的课堂案例,阐述了教师的“问”是“对话”的关键,阐述了“问”的技巧。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全面推进为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了新视野、提出了新要求。文章在梳理和反思中国出版学知识体系构建历程的基础上,提出当前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正处于新的历史界标上。其中,“新时代”是历史方位,“中国特色”是空间向度。立足中国出版实践、面向国际出版视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握出版发展的时代脉搏,回答出版学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则是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中国式现代化进路。  相似文献   

5.
戏剧与编剧     
剧作家是尊称,平时被称为编剧。在老戏班子里,编剧被叫做“打本子的”,和服装、化妆、道具一样都是为“角儿”服务的。看戏的人从来不问编剧,只问“谁的戏呀”?这是问“谁演的戏”。被问的人明白,回答的人也明白:“梅先生的”,或答“陈先生的。”没有人说某某编剧的,说了别人也不知道。  相似文献   

6.
孙志刚 《新闻窗》2013,(6):28-29
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见问题的时候,脑海中往往会产生“三段问”,那就是:“怎么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怎么才能解决?”。而对于传统媒体而言,需要站在专业的角度上,试图解答“三问”作出全面剖析。  相似文献   

7.
趣味驿站     
《出版参考》2010,(2):28-29
物归原主 诊所门前坐着两个小男孩,“小朋友,你哪儿不舒服?”护士问。“我吞了一个玻璃球。”“你呢?”护士问另一个小朋友。“我在等那个玻璃球,因为它是我的。”  相似文献   

8.
采访采访,最重要的就是“访”。访,从言,方声,其基本字义之一为“向人询问,调查”。在新闻工作中,访问作为一种重要的采访活动方式,因“少问一句”而使新闻失实的案例并不鲜见。地方党报的新闻记者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不仅要会“问”、善“问”,还要多“问”,采访才能更深入,最大可能地避免新闻失实,写出合乎“三贴近...  相似文献   

9.
高校图书馆的"首问负责制"与"学科馆员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首问负责制”与“学科馆员制”的服务性质、服务方式、服务特征、服务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如将“首问负责制”作为“学科馆员制”的配套制度实行,将会极大提高图书馆的服务绩效。参考文献8。  相似文献   

10.
杨彧 《新闻采编》2007,(4):38-38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宣传思想战线改进和加强自身工作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要贴近就要有创新、有创新才能有贴近。从2005年4月份以来,山西日报“太原新闻”版推出了“走…问…”三组系列报道:2005年4月至5月推出了“走县区问三农”,共刊发12期,见报稿件40余篇;2005年11月至12月推出了“走社区问民情”,共刊发11期,见报稿件40余篇,2006年8月推出了“走市场问品牌”共刊发9期,见报稿件30余篇。这些报道以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成为省城新闻宣传的亮点。分析这三组“走…问…”系列报道,从策划组织到具体实施,有如下特点:一、作…  相似文献   

11.
袁嘉秀  丁夷 《晋图学刊》2005,(4):65-66,73
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学科馆员岗位建立了“首问责任制”,由此引发了对图书馆普通岗位(主要是各咨询台口头咨询服务中)推行“首问责任制”的意义和措施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试论大学图书馆实行"首问负责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分析了大学图书馆引入“首问负责制”的意义,论述了保障大学图书馆实施“首问负责制”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13.
故事在哪里     
“故事在哪里?”或:“新闻在哪里?” 这是作为人类第二古老的职业——记者几千年一直在问的核心问题。人类虽然经过了石器、青铜、铁器时代,经过了口头文学、甲骨文、铭文、帛书、竹简、纸张、刻板印刷、活字印刷时代,经历了报纸、广播、电视、电脑的诞生和发展,进入了媒体一体化的网络时代,但是,“故事在哪里?”这个古老的问题还将永远地问下去。  相似文献   

14.
一、问与答问:什么饼不能吃? 答:铁饼。问:什么伞不能打? 答:降落伞。问:什么马不能骑? 答:鞍马。问:什么球不能拍? 答:铅球。问:什么门永远关不上? 答:球门。问:什么枪能把人打跑却不能把人打死? 答:发令枪。问:什么叫“评论”? 答:没话找话。前面的问与答,是抄来的。最后一个问与答,是本人杜撰的。把报纸的“眼睛”和“旗帜”——评论说成是没话找话,话是说得“损”了点儿,但冷静想想,我们写的(准确点说是笔者自己写的)大多数评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问:“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答:“用脚底板写新闻.”问:“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答:“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社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问:“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  相似文献   

16.
按程序办     
聂小茜是个嘘寒问暧的有心人,毕业多年还会隔三差五地和大家保持电话联系。“你最近怎么样呀?”我说“很好,怀孕了”,她问“几个月了”,我说“2个月”,她说:“小心先兆流产噢!”  相似文献   

17.
幽默     
《大观周刊》2010,(31):56-56
他她篇 谁更受伤 露露问老公:“我们以后会分手吗?” 老公说:“不会。” 露露又问:“那万一我们分手了,谁更受伤?” 老公想了想,说道:“脸面。”  相似文献   

18.
刘斌 《新闻记者》2007,(12):88-90
今年9月,应德国阿登纳基金会邀请,我随上海财经记者代表团前往德国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访问。行程虽然短暂,效率却非常高,代表团一行6人穿梭在法兰克福、波恩、柏林、汉堡和慕尼黑5大城市之间,顺利完成了对30个机构的登门拜访,这其中有一半是媒体单位。陪同代表团的是阿登纳基金会上海项目办事室主任Thomas Awe先生。中文名叫魏特茂.说快了和“为什么”有点音近,一位十分热情、友好和幽默的德国人。他在路上说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搞笑段子”:有个中国小女孩问他为什么叫“为什么”。他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叫“为什么”;反正叫魏特茂,不要问为什么。玩笑归玩笑,魏特茂先生还是常常令我们感受到德意志民族严谨的一面。所谓“走在钟表上的民族”:他时时处处扮演掐秒表的角色,一看我们问个不休、无意刹车的时候,就会当机立断插话进来,“还可以问最后两个问题”。若问“密集访问”为什么能够做到环环相扣?原因也许就在这里。  相似文献   

19.
首问负责制:提高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首问负责制”在图书馆的实施 ,密切了馆员与读者的关系 ,拓宽了优质服务的内涵 ,提高了图书馆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 ,填补了“首问负责制”在图书馆界的空白  相似文献   

20.
柳萌 《传媒》2002,(3):21-23
你知道王朝柱吗? 在文学界,如果这样问,我相信,有5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在影视界,如果这样问,我相信,有70%以上的人会说:“当然知道”;那么在一般观众读者中,如果这样问,会是怎么说呢,我相信,也许有2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或“不知道”。倘若换一种方式,用王朝柱的作品问,你看过电视剧《长征》吗?我相信,起码会有80%~9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太知道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