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区教育和建设学习型城区需要探索社区教育常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求真务实,丰富和创新学习形式,整合资源,全面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构建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当前正处于深入改革开放的转型时期,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终身学习制度和学习型社区建设已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高职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学习的重要载体和学习型社区建设的主要教育支撺。我们要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优势和服务功能,促进学习型社区的构建,使人的素质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数字信息化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对于当代教育的发展具有变革性的影响。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把大力发展远程教育作为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以来,各地数字化教育获得飞速发展。数字化社区教育作为实现学习型社会的有力手段,使学习型社区建设制度创新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有力地推动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发展。同时,数字化社区教育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也为实现我国新时期的社区教育事业规划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信息化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理所当然要推进数字化社区教育。社区数字化教育需要有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作支撑,以便捷的数字化学习平台为依托,以有效的支持服务机制作保证。数字化社区教育是构建和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4.
依据我国教育政策文件中涉及“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问题所使用概念的演变轨迹,分析我国教育政策文件所使用的概念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的演变过程.使用“终身学习”的概念体现了我国教育政策导向的调整,主要体现在:落实理念,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搭建平台,构建终身学习的服务体系;立足个人,拓宽全民终身学习的形式;接轨国际,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试论学习型城市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习化社会”理念自1968年首次提出以来,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学习化社会是指个体终身学习和学习机会开放的社会。现代社会必然发展成为学习化社会。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学习化社会的创建只能优先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进行实践探索。构建学习型城市,必须围绕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同时改革学校教育,并建立起学习型城市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6.
“学习化社会”理念自1968年首次提出以来,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学习化社会是指个体终身学习和学习机会开放的社会。现代社会必须发展成为学习化社会。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学习化社会的创建只能优先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进行实践探索。构建学习型城市,必须围绕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同时改革学校教育,并建立起学习型城市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7.
论学习型城市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学习化社会”理念自1968年次首提出以来,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学习化社会是指个体终身学习和学习机会开放的社会。现代社会必然发展成为学习化社会。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学习化社会的创建只能优先在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城市进行实践探索。构建学习型城市,必须围绕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同时改革学校教育,并建立起学习型城市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8.
从终身学习的视角讨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抓住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研究趋向.建立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体系,让终身教育为终身学习服务,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重要内容有三:一是正规教育的改革,即国民教育体系的改革;二是非正规教育的发展;三是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的建设.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需要有先进的技术支持和坚实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学习型社区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继星 《高教探索》2003,(2):50-53,62
本文阐释了学习型社区的定义、基本特性,分析了学习型社区形成的基本原因和形成的基本标志,提炼了我国目前学习型社区的几种主要类型(模式),回顾了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社区理念的诞生与发展过程,探讨了学习型社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区建设、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及社区教育等关系。知识社会的社会基本组织单元是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区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学习型社会是我国正在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丰富而深刻的终身学习思想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深刻阐述了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倡导大兴学习之风;分别针对青年、党员、教师和职工劳动者四大群体提出了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出了具体要求;从多方面部署落实终身学习,包括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终身教育优质服务等方面,重点是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动以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为重点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学习化社会“理念自1968年首次提出以来,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学习化社会是指个体终身学习和学习机会开放的社会.现代社会必然发展成为学习化社会.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学习化社会的创建只能优先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进行实践探索.构建学习型城市,必须围绕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同时改革学校教育,并建立起学习型城市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
构建学习型社区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具体细化。构建学习型社区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构建学习型社区要确定其所要达到的目标体系,即培养终身学习者,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健全教育设施,建立教师队伍;建立终身学习评价体系等等。学习型社区的建设要加强领导,创新制度,以法治教,提高管理水平,加大人力、财力投入。  相似文献   

13.
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是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的进一步实践,是实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呈现学习型社会的概念界定、学习型社会构建的条件、模式,分析阐述了我国学习型社会构建需具备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个别化学习--远程教育发展的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别化学习理论对发展我国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意义1.个别化学习是实现我国远程开放教育中终身教育目标的需求我国正式提出“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思想的时间并不长,但由于终身学习思潮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正引起教育界和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第六款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2001年5月,江泽民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上,明确提出建设中国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的价值目标包含了重视…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正掀起一股倡导终身学习、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与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实践热潮。确立终身教育体制的基本理念,促进受教者终身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个人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根本趋势及其政策的原则和目标。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对落实十八大精神,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此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6.
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与实践。社区教育作为适应“学习型社会”、具有“终身教育体系”特征的一种教育形态,值得进行广泛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  相似文献   

18.
建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21世纪国际倡导教育改革系列理念.我国早在1995年就将“终身教育”写进《教育法》,但目前终身教育理念仍未深入到每一个大学生心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政府主导,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消除“一学永逸”思想,将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植根于大学生内心,充分调动大学生参加继续教育的潜能,推动继续教育不断发展,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终身学习潮流的影响下,我国社会也进入了终身学习的发展阶段,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当前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学分银行不仅为人才发展和成长搭建了平台,同时也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文章主要是就终身教育视野下我国高校教育学分银行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张娟 《成人教育》2006,(10):85-86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重庆市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也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围绕重庆市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含义,从“两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农村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方面提出构建重庆市学习型社会的措施,有益于重庆市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