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李昉作为宋初"白体诗"的代表诗人,其诗歌创作体现出典型的"白体诗"特点:诗人心态上,居事常简,闲适清静;诗歌形式上,多属对工巧、"吟玩性情"的唱和之作,并以五言、七言律诗为主;语言风格上,闲适散淡、平夷雅正。  相似文献   

2.
用典是中国诗歌史上长期以来形成的特殊艺术手法,刘勰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文心雕龙·事类》)明代诗评家胡应麟说:“诗自模景、述情外,则有用事而已.”(《诗薮》)对于用事,他又说:“欲观人笔力材诣,全在阿堵中.”“读书破万卷”的杜甫,学识博洽,才华横溢,使事用典常信手拈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相似文献   

3.
本真是海瑞所追求的为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其为文的基本准则。海瑞诗歌中抒写其精神世界的本真之作,有很多是通过用典的方式展现出来的。海瑞诗歌中的用典,基本上是沿袭传统路子,或据事类义、托物言志,或语典意工、情味隽永。用典不妨性本真,通过探寻这些典故的出处本意,再结合诗人的行踪,我们可以窥见诗人当时的思想状态以及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但丁这么说.另有一个诗人也说:没有母亲便没有世界.可为什么中国古典诗歌中却很少关于母爱主题的诗呢?“孝”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史籍中,甚至有专门记录“孝友”的章节,这大概是外国历史书籍中没有的现象,因此,这就更显得奇怪.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更为隐蔽的语言暴力,不尊重语言之自然规律与和谐原则而生嵌硬镶的语言现象在当代诗歌创作中多有所见.原因一:一些诗人的语言功力不够;原因二:一些诗人在观念上追求语言暴力;原因三:一些诗人们过分相信读者的理解力.诗歌创作也要遵守人类语言的和谐之约,诗人要和语言“商量”,诗人对语言应该“顺从”,然后“笔补造化”.诗人无权对语言行使任何暴力.  相似文献   

6.
丁若镛的寄赠诗反映了其与同僚、亲人、挚友等的交往情况,记录了诗人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抒发了诗人的自我情感与人生感悟。直抒胸臆与擅长用典是其寄赠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敦煌写本王梵志诗以通俗浅近为特色.过去论者较多地着眼于梵志诗的通俗化、语体化,而对其诗的使事用典却很少论及.梵志诗“不守经典,皆陈俗语”(《敦煌写本王梵志诗集原序》)凡已成为定论.然读梵志诗不难发现,所谓“不守经典”说并不可靠.使事用典在梵志诗中并不罕见.对此,我们当然不能视而不见,也无须囿于《原序》的成说再不作科学的探析.基于此,本文拟对王梵志诗的用典特色作初步探讨,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对梵志诗研究的注意.  相似文献   

8.
蔡凌 《江汉学术》2011,(2):61-64
用典是中国古典诗词一个重要的特点,诗词中频繁用典素有掉袋书之称,在宋词中用典,往往成为作家才学的展示手段,典故使词在内涵上增添了许多文赋的色彩.它成为苏轼"以文为词"的突出表现--苏轼词中典故对于以文为词具有深刻的文体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白体唱和诗风弥漫的背景下,宋初的部分诗人在复古思潮的导引下继承了白居易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在采诗意识的催动下写作了一些具有讽谕精神的诗歌,而且王禹偁以其瞩目的创作实绩为宋初诗风注入了新质。这些新质是北宋诗文革新的先声。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在“诗的觉醒期”曾先后接受过美国诗人朗费罗、印度诗人泰戈尔、德国诗人海涅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有深有浅,而且往往表现为“单体影响”或“综合影响”的形态。无论“单体影响”还是“综合影响”都属于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而“综合影响”又是以“单体影响”为基础的。通过“单体影响”与平行比较、“综合影响”与交叉比较两个视角、两种方法的考察,既可见出郭沫若在“诗的觉醒期”所接受的外国诗人的影响,又可论定郭沫若在新诗创作上的独特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