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女子抓举技术动作的肌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肌电测试仪对江苏省女子举重队现役队员的抓举技术动作进行分析,选取8块在抓举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浅层骨骼肌在抓举过程做同步肌电测量。运用相关软件得出8名运动员在3个不同重量的抓举全过程中8块骨骼肌的积分肌电值,得出三角肌的积分肌电值最大,腓肠肌的积分肌电值最小。  相似文献   

2.
女子抓举技术动作肌电信号的时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砺  张兆华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1):31-32,34
针对江苏省女子举重队的现役队员,运用肌电测试仪对抓举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研究选取8块在抓举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浅层骨骼肌做同步肌电测量.运用相关软件得出8名运动员在3个不同重量的抓举全过程中8块骨骼肌活动的先后顺序(时序).运用相关统计学软件对其中的任意两块骨骼肌的发力时间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改进技术动作的方法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奥运会举重比赛章程规定各级以总成绩多少决定名次,单项不计名次。所以平均发展抓、挺两项竞赛动作显得十分重要。而抓,挺两项动作的技术结构相对比较,前者以技术为主,后者则突出力量。所以抓举只凭力量是很难举起一定重量的。而抓举的技术动作又比较复杂也较难掌握。抓举中,下蹲式抓举的技术又比箭步式抓举技术复杂,更难掌握。初学举重的青少年运动员,为了掌握复杂的下蹲式抓举技术应从简到难,先  相似文献   

4.
举重抓举和下蹲翻运动学比较与用力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三维运动学的研究方法对参加2003年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的10名运动员的抓举和下蹲翻进行运动学分析并对力量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运用逆向动力学方法对两种技术动作的主要关节的净力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膝关节角度在提铃离地时刻有显著性的差异;对力量参数回归分析表明,运动员抓举杠铃重量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所能够输出的最大功率,而运动员下蹲翻杠铃重量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对杠铃的作用力的积累过程;对于抓举和下蹲翻动作髋关节净力矩分析表明,对于抓举,髋关节最大净力矩与对应此时刻的髋关节角度呈负相关,而对于下蹲翻,髋关节最大净力矩则与所试举的杠铃重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回越峰 《少年体育训练》2010,(1):96-96,F0003
根据试举重量与竞技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实践经验,选择抓举、挺举的三次试举重量分两部分进行,首先是较客观、准确地评定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第二是根据竞技能力结合战术需要选择各次试举的重量。  相似文献   

6.
检查肌肉器官机能状态的方法很多,像肌力、肌张力的测定等。这些方法都能从肌肉的收缩状态来直接或间接地判定肌肉的机能状态。由于肌肉收缩是由一连串节律冲动引起的,这些冲动首先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产生并沿着运动神经扩布到肌肉的。在皮肤表面放置电极可记录到肌肉活动时的电位变化,这种记录所得的图形称为肌电图。利用这一客观记录就能直接判定肌肉的神经支配状况和肌肉器官的机能状态。1968年苏联学者将肌电研究用于举重运动,通过肌电图分析确定抓举动作用力肌群的先后顺序。1971年日本医学家小野在其“举重”一书中也简要地列举了抓举  相似文献   

7.
采用现场观察与统计的方法,并结合面访与调查,就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第一次试举失败的原因进行探析。结果显示,心理状态不佳、准备活动不当、技术发挥失常、第一次试举重量过高等,是导致其试举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举重运动中,下蹲式抓举技术被广泛应用几十年来,抓举专项运动成绩得到了很大提高。尽管在研究与分析下蹲式抓举技术时,可将整个下蹲式抓举技术动作分为几个时期与阶段。但是,提铃发力后下蹲这一环节中的下蹲速度快慢与否,往往能对下蹲式抓举是否取得成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也是抓举技术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9.
通过位移和速度传感器对举重专项练习的实时测试,获得举重运动员发力上拉杠铃的力学数据。结果显示运动员提拉杠铃的最大高度、最大速度和提拉重量之间存在显著性负相关;最大速度出现的相对高度因人而异,彼此显著差异;最大力、最大功率与提拉重量没有明显相关关系。通过次极限重量的回归估计,可得到每个运动员的极限提拉重量。分析表明此极限重量与每个运动员的抓举挺举成绩显著相关,从而较细致的量化运动员的提拉能力;在次重量练习过程评估运动员的能力增长状况;有效地监控训练效果,客观地评价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推举取消以后,如何安排抓举、挺举的训练?这是当前举重训练中的新课题。大家都在研究探讨。下面谈谈我们的看法。一、应坚持上推力量的训练取消推举以后,仍应坚持一定的上推力量训练,但对过去技术推中的发力、出髋和一些训练手段如斜板推等项目的训练可以停止。我们应该正确评价推举中的上推力量对抓举支撑、上挺和支撑的积极作用,因为上推肌群中的三头肌、三角肌等  相似文献   

11.
福州市肥胖青少年减肥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问卷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对福州市肥胖青少年的减肥行为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主要结论:肥胖青少年对肥胖的认知极其有限和片面: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减肥在肥胖青少年中具有普遍性;运动在控制体重和减肥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青少年的重视;肥胖青少年减肥效果较差;不良减肥行为的发生比例较高。建立加强肥胖与控制体重知识教育,宣传科学的减肥方式,预防和控制不良减肥行为的发生,旨在指导福州市肥胖青少年进行科学减肥,并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余峰  岳晓清 《精武》2013,(36):19-2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活动量的减少,肥胖人群日益增多。肥胖被认为是过多脂肪在体内堆积,从而引发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种流行性疾病。大量研究表明,在各种减肥方式中,运动不仅能有效的减少体内多余脂肪、改善人体形态,还有降压的效果。怎样科学有效的运动减肥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长期以来的研究认为,适量的有氧运动是运动减肥的主要手段。而近期的报道认为,力量训练在减肥运动处方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减肥者在进行力量训练时各机能、系统都能受到良好的影响。也就是说科学合理的安排有氧运动、力量训练能够达到更为理想的减肥效果。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从力量训练生理机制方面展开论述,进一步分析如何科学有效的应用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进行减肥。以期能够通过本文提示人们合理制定减肥处方,远离肥胖和疾病。  相似文献   

13.
王建明 《冰雪运动》2011,(6):49-51,56
在竞技体育比赛中,运动员的体重对比赛成绩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科学、合理控制运动员体重对训练和竞赛具有重大意义。利用文献资料、训练实践等方法,探索运动员体重的合理控制。认为运动员不合理降体重易产生的负面效应有:免疫系统受到破坏、易出现感冒等疾病,降低运动能力,影响肾脏与肾脏的代谢等;提出合理控制体重应遵循以缓慢的能量负平衡为主、建立日常体重控制目标等原则;把握降脂的安全界限和脱水的安全界限等注意事项;采取限制膳食热能摄取、运动员的体重与体脂形成合理配比、控制不同阶段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等方法、手段,使运动员身体机能达到最佳的状态。合理控制运动员体重不仅是重竞技运动项目急需解决的课题,对速度滑冰等体能类项目和花样滑冰等技巧类项目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体重对成年人身体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体重对成年人身体素质的影响,运用比较研究法,通过对杭州地区不同体重级别成年人身体素质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杭州地区成年人的肥胖检出率较高,身体素质与体重指数(BMI)存在高度相关,身体素质总体水平随体重级别增加而下降,肥胖人群的身体素质总体水平差于体重正常人群,但握力和背力好于体重正常人群.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检索查阅与分析的方法,从抗阻力训练对人体能量消耗、静息代谢率、以及抗阻力训练与其他干预手段相结合等方面,分析阐述了抗阻力训练对人体减肥效果的影响,旨在阐明目前国外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动态。结果:多数研究认为抗阻力训练可以提高去脂体重,增加静息代谢率,具有较好的减肥效果。也有研究认为抗阻力训练不具有减肥效果。尽管单纯抗阻力训练的减肥效果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但抗阻力训练与其他手段相结合则是有效的减肥手段。  相似文献   

16.
罗智  龙国强 《体育学刊》2006,13(6):111-114
从指标模型、权重模型与均值模型三维勾画出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的形态模型。结果表明,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各形态指标可分为肌肉质量因子和体型因子两类;权重模型显示出髂宽、髂宽指数和克托莱指数最能反映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的专项形态特征,体现出“倒三角”的体型与发达的肌肉质量符合举重运动员的形态要求。同时,均值模型显示,不同重量级别之间,体型因子各指标的差异不如肌肉质量因子明显。另外,随着重量级别的提高,优秀举重运动员专项形态适合运动员举起更重的杠铃。  相似文献   

17.
体重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国柔道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刘霞能够在雅典奥运会上勇夺-78kg级的银牌,与赛前科学、系统地控降体重的安排是分不开的。从刘霞备战奥运会的过程入手,分析刘霞赛前控降体重的具体措施:调整膳食结构、增加低强度有氧训练及改变训练结构。  相似文献   

18.
康杰  刘畅 《体育科研》2023,(6):1-12
能量摄入和消耗之间不平衡是体重过度增加的主要原因。通过增加身体活动和/或限制饮食摄入来实现能量负平衡是诱导减肥的常用方法。但这些干预行为对体重减轻的幅度小于预期。减肥失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身体会通过一套协调补偿机制,来抵抗增加身体活动和限制饮食摄入导致的能量不足。本文对这些特定的代偿现象、潜在驱动机制及其对减肥的实际影响进行综述。确定了几种能量补偿的来源,包括静息代谢率的降低、非运动活动产热的减少以及饮食动力的增加。目前支持能量补偿的实证仍然有限,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阐明各种能量补偿来源对减肥结果的影响作用。由于运动的潜在补偿性和个体差异,通用的“一刀切”减肥运动处方并不广泛适用。根据目前研究现状,运动处方与体重控制建议应具有个性化,同时应将生理、行为和环境等限制因素对能量平衡调节的贡献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优秀男子跆拳道运动员身体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本文对1997年全国跆拳道锦标赛男子各级别前4名运动员(共30名)的身体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运动员体脂%为10.23%,去脂体重、去脂体重/体重、去脂体重/身高等值均随比赛名次的升高而增加,同时,去脂体重与比赛名次高度相关(r=0.951,P<0.05);运动员的体脂%和去脂体重均随级别的增加而升高,尤其是大级别运动员的体脂%较高,与小级别运动员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与国内同项群如拳击、柔道、摔跤等项目优秀运动员相比,其体脂%最低(10.23%),去脂体重/体重比值最高(89.63)。  相似文献   

20.
对青少年体重日变化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文谦  金成吉 《体育科学》2006,26(3):70-72,76
以大连市7~17岁的569名(男291名,女27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时段进行测量。结果表明,上午与下午的体重差值,男生在-0.05~0.46kg之间,其均值为0.17kg;女生在0.10~1.14kg之间,其均值为0.21kg。男、女青少年体重用餐后体重有所增加,但体重的日均值时段没有集中出现,分布相对分散。因此,为了提高测试效率,保证下午测量体重的准确性,建议制定体重测量误差的修正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