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新媒体的特点分析了其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并进行了科学传播策略研究。提出了要发挥科研机构与科普组织的引导作用,推动科学传播与民间组织相结合,构建科学传播"传者—媒介—受众"三维互动模式,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科学传播等方法。  相似文献   

2.
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引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图书馆开展科学文化传播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是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的延伸与拓展。本文从国内外科学文化传播形势、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工作面临重要的发展时期和国内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工作专题调研等方面,综合论述了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思考归纳了目前国内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的三种传播模式,并通过案例分析,着重于传播体系、机制建设、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国家科学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体系发展的基本框架与构想。  相似文献   

3.
当前正在如火如荼推动媒体融合战略,基于从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延伸出对于全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体系的思考.以及系统化视角对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背景下的科学传播进行探讨.在梳理了科学传播的全媒体困境后,本文尝试对全媒体科学传播体系的内涵与路径进行思考总结.  相似文献   

4.
研究通过对Web of Science中50篇论及科学传播中的政治正确的核心文献进行分析,总结梳理了已有研究对狭义和广义政治正确概念、政治正确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工具的运用情况。在此基础上,研究对核心文献中的案例和相关结论进行定性元分析,得出科学传播实践中政治正确运行机制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狭义和广义政治正确涉及七种规范或观念,对应科学理性、政治忠诚、道德、多元文化和认知习惯五种关于科学传播内容的衡量标准。政治正确在科学传播中的运行伴随着科学理性与其他四种标准之间的冲突与磨合,集中表现为科学家和媒体的过度自我审查行为。通过这种自我审查的科学传播内容,本质上是科学理性向其他四种标准折衷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传播学的视角,探寻了中国科学地图的风貌.通过定量分析、对比性研究,从中国自身的地理版图,到中国与世界的地理格局,逐一分析中国科学地域传播的流动历程,剖析在整个不同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涌现出的各种科学文化思潮,阐明中西方科学关系的转变是文化思潮争论的焦点,进而提出21世纪中国科学地域传播的未来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6.
田磊 《青年记者》2007,(6):58-59
科学史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的萨顿认为:“自然的研究必然是由人研究的。尽管这种研究是客观的,并且科学家们试图使它尽可能的客观,但是它仍然是以人类的经验和价值来观察解释一切的。科学不过是自然界以人为镜的反映。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始终是在研究人,因为我们只能通过人的大脑才能理解自然。”电视传播要与科学传播融合,最关键的就是使科学人性化。人性化传播是当今电视节目制作的普遍发展方向,电视科教节目因其特殊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目的,要求它必然要以人为本,实现人性化传播。[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科学传播学是一门以科学传播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在中国,科学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95年首届科学技术传播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的召开和1996年《科技传播研究》一书的出版,是科学传播学在中国进入创生期的基本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博物馆学研究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对中国博物馆学史材料的初步检视,认识到这门学科是从一种外来的知识介绍传播起步的,而不是对本土的实践进行理论总结而上升成为的一门科学。随着博物馆知识的积累,各种打上时代特色的关于博物馆的思考出现了,这种思考逐渐变成一种理论探讨、一种学术研究,作为学问的特色逐步形成,在这种探索过程中,人们不可避免地要追求其学科特点,建立有学科特色的体系与规范。我们从学史的初步研究中看到了这种努力与发展趋势,但就严格的科学定义而言,博物馆学家如果要把博物馆学发展成具有历史学、考古学一样的水准的学科,要走的路还很长。  相似文献   

9.
在人们日益增长的科学知识需求背景下,科学传播已经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社会活动,无论是科学传播者,还是接受者都在快速化、套餐化、多元化的传播环境中各自寻找渠道和方法,这些供需关系促进了科学传播娱乐化的快速发展。科学传播娱乐化手段的使用一直是这项工作中饱受争议的一个话题,但是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接受者都向往能以一种有趣的方式,以娱乐的心态来享受科学传播内容带来的快感。那么,科学传播娱乐化与科学传播娱乐性的区别是什么?科学传播娱乐化在使用娱乐化手段的时候要如何达到传播者和接受者双向对等的效果。分析已有的科学传播渠道可以获知其中娱乐化手段的效果,并分析这种方法的未来可行性。社会环境的转变在传播过程中影响了接受者接收传播内容的效率。未来科学传播应用娱乐化手段的创新方式是科学传播工作者们需要在实践中研究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金福 《现代传播》2014,(4):155-156
新记《大公报》的《科学周刊》《科学副刊》(以下简称科学类副刊)以"普及科学"为主旨,详实记录了20世纪20—30年代科学传播的内容和特点,是研究近代综合类报纸科学传播的重要内容。迄今为止,关于《大公报》副刊的研究文章很多,角度各异,但从科学传播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为此,笔者尝试以新记《大公报》科学类副刊为例,探寻我国近代史上综合性报纸在科学传播方面的概况,分析其传播特点和传播策略,以期为探究近  相似文献   

11.
吴文汐 《传媒》2016,(5):91-93
社会化媒体的平等性,交互性和功能多元化为科学传播创造了新的空间,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基于社会化媒体平台的科学传播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发现社会化媒体的科学传播在传播模式、传播理念、传播主体及传播形式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突破,反映了科学传播的新趋势、新方向,值得广大科学传播工作者重视.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澳大利亚大学科学传播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并结合案例分析,从而为中国科学传播相关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作为复杂的工作,科学传播需要起到提高民众科学素养的作用。而受到新媒体的冲击,科学传播格局已然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科学传播遭遇了更多的问题。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新格局展开了研究,以期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5,(21):46-49
本文主要以科学知识分子的社交方式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与概括了不同时期的科学社交传播形态。通过案例分析对比,论证科学精英们通过社交方式与科学圈层以外的阶层的交往与互动,形成了科学游历社交、飨宴社交、家邸私人社交、科学风尚社交、科学权力政治社交以及数字媒体的科学公共社交等多种方式,从而进一步阐述科学精英通过社交跨界于其他不同领域,并进行交融与互动,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为科学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褚建勋  贾煜 《今传媒》2013,(4):19-2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媒体影响力的增强,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基于现代科学传播理念,探索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模式势在必行.由于互联网自身的技术、信息组织机制具有明显的自组织特征.因此,运用互联网的自组织特征,构建一种自组织科学传播模式,对于激发优质科学传播内容创作、推动现代科技传播在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推动国家人才分类评价指示精神更加合理地落地实施,从人才队伍建设角度推动中国科学传播事业的发展,以北京市为例,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我国科学传播职称评价工作进行研究,分析人才分类评价改革的影响.研究发现,2019年北京市组织的科学传播职称评价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分类评价改革精神进行有益的探索,为中国科学传播专业...  相似文献   

17.
科学纪录片是一种广受公众欢迎的科学传播载体。本文基于叙事学理论,以BBC史前系列科学纪录片《与恐龙同行》为研究对象,从叙事结构、听觉叙事语言、视觉叙事语言等方面入手,分析了该系列使用的科学传播技巧。研究发现,《与恐龙同行》在听觉叙事和视觉叙事效果的双重作用下,从解说、音乐到自然音效,从丰富的镜头语言到电脑动画技术呈现的视觉奇观为观众逼真地重现了恐龙生活的世界。该系列纪录片主要使用了以下三种传播技巧:(1) 对内容进行简化;(2) 使用“讲故事”、戏剧化的叙事手法;(3) 使用模型、CGI等技术进行可视化。这些传播技巧的综合运用,使该系列纪录片实现了科学和大众想象的结合、科学和娱乐的结合,增强了其科学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性别视角与科学传播的视角都是传播学研究中经常借鉴的理论研究角度。女性频道中关于科学传播的视角并不明确,从对女性频道内容分析中看出,科学作为强化女性弱势的工具,成功地起到了使女性认同其价值观的效果,女性作为双重受害者,对安逸的认同巩固了其被动的地位。科学内容的运用仍是为传统的意识对象服务,加剧了女性的不平等地位。科学的传播如何提高女性科学素养,选取哪些适合女性的科学知识,仍是网络媒体和社会大众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许志 《青年记者》2008,(8):49-50
黄旦先生考察和梳理了从芝加哥学派、李普曼到大众传播——美国传播研究史上不可忽视的一条逻辑发展线索。其中分歧的缘起便是罗杰斯在《传播技术:社会中的新媒介》一书中所勾勒的那幅“关于美国传播科学历史的发展图”。  相似文献   

20.
范庄琳 《青年记者》2006,(20):29-30
传播学是传播研究进入到成熟阶段、能够利用自己的学术范畴、研究方法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科学研究的结果.我们知道,人类的传播活动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人类社会便是建立在人们利用符号进行互动的基础上的.自从人类的传播活动建立以来,对传播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便没有停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