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师 :请同学们朗读古诗《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把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共同磋商。生 :平时我们描写太阳常常用“一轮” ,这诗里为什么用“一道”呢 ?师 :(用红粉笔在“道”字下面画了一个大问号。)是呀 ,为什么不用“一轮残阳” ,而用“一道残阳”呢 ?难道是伟大诗人白居易用词不当吗 ?请大家各抒己见。生 :大概因为夕阳是残缺的 ,所以用“道”吧 !师 :既然夕阳一半下山 ,一半没下山 ,为什么不用“半轮”残阳呢 ?(笑 )师 :“道”作为量词时 ,常和哪些词语搭配呢 ?(老师降低坡度 ,从“道”字入手要学生组词。)生 :…  相似文献   

2.
“半”字辨     
《暮江吟》(统编教材六年制十一册)中的“半江瑟瑟半江红”一句,人教参将之理解为“江水有一半是绿的,一半是红色的”。并指出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了,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了,所以半江碧绿,半江红(映着鲜红的残阳)。在此将“半”字理  相似文献   

3.
暮江吟     
江山如画。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尽情讴歌。我们细心读诗读文,如同走遍千山万水,全球锦山秀水在心中,美在心中,爱在心中。一道残阳①铺水中,半江瑟瑟②半江红。可怜③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④。【注释】①残阳:傍晚的太阳。②瑟瑟:碧绿的颜色。③可怜:可爱。④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译文】夕阳的余晖洒向江面,  相似文献   

4.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 ① 半江红。可怜② 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 ③ 月似弓。[注 ]①瑟瑟 :形容颜色碧绿。②可怜 :可爱。③真珠 :珍珠。《暮江吟》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 ,也是一首写景诗。诗人在诗中描写了两组景物 ,一是红日西沉的暮江之景 ,一是新月初升之景。第一句写夕阳 ,一个“铺”字将太阳接近地平线时余辉泛照的情景表现得形象 ,同时“铺”字节奏舒缓 ,也可突出秋阳柔和的特点。第二句写江水在夕阳余辉的映衬下半绿半红 ,水面波光粼粼。诗的三、四句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月夜图。头上是一轮圆月挥洒着清辉 ,“…  相似文献   

5.
古诗鉴赏     
蓦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相似文献   

6.
李举东 《学语文》2002,(1):48-48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暮江吟》的开头两句描写了傍晚落日时分江面上色彩艳丽的景色,诗句简炼晓畅,然而诗中“瑟瑟”二字让人产生疑惑,不知作何解释? 翻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85年),只看到一个注解:“瑟瑟:形容秋风的声音。”再查阅《中华千古佳句辞典》(胡奇光,强永华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找到“半江瑟瑟半江红”句,“瑟瑟”解释为“波光闪动的样子”。再翻阅《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书中有云:“‘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解释是引用发挥式的,对于想要弄清“瑟瑟”一词意义的读者来说,帮助不大。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十一册的《暮江吟》,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公元822年秋天乘船去杭州途中写的,这首诗描写了深秋季节夕阳刚落、新月初升的江上景色。“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瑟瑟”,碧绿色。奇怪的是,夕阳的余晖铺洒江面上,为什么会出现半江碧绿半江红的现象呢?显然,“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奇观,是由于“一道残阳铺水中”引起的。夕阳落照,余晖反射,霞光落在澄碧清亮的江水中,作者不用“照”、“射”、“落”等字眼,却选用了一个“铺”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第九册有白居易的《暮江吟》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句中的“瑟瑟”,书上解释为碧绿色。人们常说“秋风瑟瑟”,“瑟瑟”是个象声词,这里为什么解释成“碧绿色”呢?我们在实习时,学生就提出了这个问题。通过查阅资料才知道,原来“瑟瑟”是宝石的名称,来自西域,由于宝石的颜色是碧绿色,后来就用“瑟瑟”代指“碧绿色”。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的古诗《暮江吟》脍炙人口 ,清新优美。它描写了深秋季节从日落到夜晚江上美丽的景色 ,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情感以及无比愉快的心情。作者用词贴切 ,比喻传神 ,颇具匠心 ,却无雕琢之嫌。从审美的角度入手对学生讲授此诗 ,可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通过讲授诗人对夕阳、江水、露珠、月亮的描绘 ,可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暮江吟》这首诗只有 2 8个字 ,却描绘了两幅大自然的风景图。“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两句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的情景 :最后一道残阳的晚霞斜照在江面上 ,被照到的江水犹如玛瑙…  相似文献   

10.
暮江吟     
诗意夕阳的余晖映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碧绿,一半艳红。九月初三的月夜多么可爱,露珠晶莹像珍珠,新月精巧如弯弓。编辑洪静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青池 $华泰工作室~~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许多诗词中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又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在欣赏这些诗词时,不仅要挖掘诗词的思想内涵,而且应探讨诗词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请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首诗中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残阳铺水中”是由于光的反射、镜面成像而形成的。“半江红”是由于红光的波长长,容易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使晚霞呈红色。“九月初三夜”说明“露”这一自然现象一般发生在秋天。“露似珍珠”说明露珠呈球形且晶莹透亮。呈球形是因为液…  相似文献   

12.
<正>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诗歌大意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江水之中,江水一半呈现幽冷的青绿色,一半被染得通红。最惹人喜爱的是九月初三的夜晚,露水圆润如珍珠,新月高悬似弯弓。  相似文献   

13.
暮江吟     
一道斜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相似文献   

14.
巧以"半"字入诗,或状景写人,或抒情喻理,含蓄隽永,独领风骚,综观历史,佳作颇多。 "半"字入诗传神,来自白居易《暮江吟》一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第二句两个"半"字,承首句而来,勾画出夕阳映照水中,红绿辉映而且匀和的色彩美。更有趣的是,古代写"水"的对联多用"半"字,而很少用"一"字,如上海市吴淞公园联:"剪取吴凇半  相似文献   

15.
古诗的艺术魅力在于“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因此,古诗的审美教学,应紧紧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一、诗中有画──色彩美大凡名家高手无不倾心于“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他们往往以精美的文字,展现出一幅幅色彩明丽的画卷,给人以美的享受。请看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瑟瑟,这是指碧绿的颜色。诗人运用红、碧两色,寥寥几笔勾画出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夕阳返照,水波不兴…  相似文献   

16.
“半”这个字,辞典上解释说,一为“二分之一”,二为“在……中间”,三为“不完全”。若将它运用得当,那独特的涵义,却令人叫绝,以致有人把它称作“半”字文化。“半”字在古典诗词中,可谓俯拾即是。如自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夕阳照水,半江波光闪闪,半江红浪滚滚,多  相似文献   

17.
阿·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动词用得精确,往往能使文章陡然生色,锦上添花,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活用形容词“绿”为动词已经传为美谈,人人皆知。我们再来看看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里的动词“铺”字就用得很讲究。黄昏落日斜照,余晖透过晚霞射到江上,江水波光粼粼,一半染成红色,一半仍是碧色,形成无比瑰丽的景色。一个“铺”字把夕阳斜照的动感写出来了,且赋予了人的动作、行为,有层次,有方位,使人感  相似文献   

18.
写月亮的诗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月(唐)薛涛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明月夜留别(唐)李冶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  相似文献   

19.
〖教学片段〗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二句诗,我是这样教的:师:请同学们读最后二句。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孤帆”是什么意思?生:孤单单的一只船。师:“碧空”呢?生:晴朗的天空。师:“尽”怎么解释?生:消失了。师:“唯见”什么意思?生:只见  相似文献   

20.
傍晚     
我总是喜欢傍晚时倚在桥边,看夕阳下的水波涟涟的松花江面,然后轻轻道出“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应情应景的诗句。因夕阳将落而生发的感慨,因晚风轻拂而柔软的心地,这样的感受也只有在傍晚时才体会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