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全面实施寒暑假学生体育家庭作业制度”的号召,落实好学校体育“第二战场”的新要求,促进学生具有体育锻炼行为和家校体育共育,北京教育学院体育学科“卓越计划”项目组与《体育教学》编辑部于2022年1月9日晚7点联合举办了以“如何设计‘简单、有趣、有效’的寒假体育家庭作业”为主题的线上论坛。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演绎等方法,对“双减”政策助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学科逻辑、现存问题与优化策略进行探究。研究认为:“双减”政策筑牢学校体育“全面育人”的学科归旨、深化学校体育“具身实践”的学科特质、确定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学科功能;在“双减”政策助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受到应试化教育体制、制式化教学方式、单一化课程内容的影响,同时面临学科归旨偏移、学科特质畸化、学科功能受限的问题。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需借助“双减”政策契机,在加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体育引领诸育融合、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推进健康教育改革方式,助推学校体育实践回归学科归旨、阐扬学科特质、彰显学科功能,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全面育人价值、具身实践成效、健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丰富多彩的校园化中,“校园体育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化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存在和发展的形式,是师生员工在学校体育工作、体育教学、体育学习、体育活动等过程中所形成并保存的所有内容的总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对学校体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校园体育化”则是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学校体育各层面目标的衔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学校体育学科中各层次的主目标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讨论。结果认为:现有的学校体育学科理论体系中各概念层次的目标表述不清,且相互混淆;从新课程中的“运动参与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运动技能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分离出“运动技能”目标,并以此目标对各层次目标进行了串联,构建了相互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学校体育各层次主目标的衔接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的创新体系与构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我国的体育格局正发生着重大变化,以“学校、家庭、社区”为一体的体育活动正在逐步形成。从“学校、家庭、社区”体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的创新体系与构建思路,为全民健身铺路,为体育决策者提供可操作性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任杰 《体育教学》2008,(3):39-39
在基层学校当中,就体育学科而言,存在着大量的“代课”和“兼职”教师的现象,却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部分体育兼职教师管理、培训、引导工作的作用与意义,对学校体育工作今后的前途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对体育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提出了许多先进的,至今仍可借鉴的体育观点,“讲体育必自自动始”的观点便是其中文一。本文通过对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分析,对毛泽东同志的“讲体育必自自动始”的观点,发现当前学校体育教育与其观点有许多相违背之处.因此研究和探讨学校体育教育应如何贯彻、实施“体育必自自动始”这一观点,对认识,发展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深化学校体育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在课程编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指导体育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基于现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存在的缺陷,通过文献梳理、历史借鉴、综合考量与逻辑推理,重新构建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为不断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研究认为:(1)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新目标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新要求,是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的理论依据,为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指明了方向;(2)重构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提出了体育修习、健康促进、思政品德领域目标,突出了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学科特征,凸显了新时代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顶层设计;(3)重构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上承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新目标,下接学校体育教学与学校体育各项工作及活动,符合学习层级理论并同普通高中课程目标有效对接;(4)重构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可以在体育教学中有效落实,在学校体育各项活动中切实贯彻,具有理论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体育学刊》2006,13(6):120-120
体育学刊网站是目前为数不多的体育理论学术网站,为丰富网站内容,为师生提供一个属于体育的交流平台。经过精心筹备,现在“体育学刊网站论坛”已开通,希望能借此普及体育专业知识和推动学校体育与外界的交流,促进体育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当下学校体育贯彻“健康第一”理念的若干认识模糊和误区予以溯源、澄清与反思,认为:1.学校教育语境下,“健康第一”理念提出的本义强调健康的基础、重要性及“学习减负”,缺乏与体育的直接关联。2.学校体育贯彻“健康第一”理念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健康”的要求、指标不当,如体育教学中不合理的运动强度要求;二是“第一”的取义、参照有误,如将保障性目标视为发展性目标。3.学校体育贯彻“健康第一”理念应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基础保障性原则,指学校体育及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应尽可能不损害学生健康;二是有限促进及合理定位原则,指认可体育的有限健康促进作用,并需与体育(课)的其他价值作用及体育教育教学规律保持合理张力。4.学校体育应谨防“健康”的不当放大、泛化及指标误用,谨防其对学校体育实质及其他价值目标的消解或僭越,以及谨防“健康体育”、“保健体育”及“生物体育”等异化趋向。  相似文献   

11.
“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提出,不仅明晰了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同时也为深化高等学校体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高等学校体育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部分,“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是适用多种学科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应是全面发展的,把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等同于学校教育思想,无疑是偏颇的。  相似文献   

12.
培养卓越师范生是提高我国学校体育质量的基础。通过“五环工程”建设平台,采用“崇德”“乐学”和“尚技”等主要措施,解决高校体育师范生学习当中存在的难题,从而提高体育师范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中的课余体育组织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建忠  饶纪乐  庄弼 《体育学刊》2007,14(9):101-104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打破了原来的课程体系模式,广东省部分学校在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形式上进行了积极探讨,并形成“课内外相结合体育俱乐部”、“网络体育俱乐部”、“校运动队训练和学生锻炼相结合体育俱乐部”等形式的高中体育俱乐部,有助于改善课程组织形式与课余体育活动的衔接和落实学生每天活动一小时的要求,促进学生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和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4.
张琬淋 《灌篮》2021,(2):87-87
现如今,我国的教育改革越来越深入,对于教育教学的创新也越来越重视,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体育学科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政府以及社会的关注,伴随着“重点抓好农村学校体育”要求的提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更是任重道远。农村地区因为缺乏相对应的师资力量以及教学设备,因此年轻一代很难得到更好的教学资源倾斜,农村地区中学生自身对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认识不到位,教师在教学上如果也没有引起重视,那么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难度是很大的,体育学科教学的意义没有得到体现,因此针对这一情况,现如今的农村地区中学体育教学更注重的是对于全民健身、全民体育以及终身体育的开展,通过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改革来实现对于农村体育教学以及体育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学校体育教育呼唤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教育从其发展至今一直缺少一种人文精神,政治因素过多地渗入到了它的发展前期,而近几十年“强国强种”的激狂心理又使学校体育过多地贴上了竞技运动的标签,纯粹的体质教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随着对教育人性化和理性化的要求,在对中国古代体育和西方体育人文精神的回望中,反思当前的学校体育,呼吁尽快构建人文精神理念,使学生的身心教育得到应有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对学校体育"位差"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解放以来,中国的学校体育存在着严重的“位差”现象,即理论地位与实际地位的极大反差。针对中国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基本状况,立足于中国学校体育改革开放的现实,运用系统分析和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学校体育的“位差”进行一定的分析研究,指出了学校体育改革与更新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民族健身操的价值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爱梅 《体育学刊》2007,14(8):64-67
“阳光体育工程”所倡导的全民健身精神,对体育教育事业的提升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为积极配合和推动我国体育教育发展这一要求和目标的实现,在主动学习外来体育文化进步思想和技术的同时,应更积极地发掘我们传统体育文化,促进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维系和传承。民族健身操作为现代体操学科中的一个新的分支,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上独具优势和特色。民族健身操在“阳光体育工程”的贯彻和实践中将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浅谈高中“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教学改革”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实施“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1)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家教委颁布了(96)1号文件。全面落实素质教育,逐步推广落实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教学改革。根据这一文件精神,我校(现高三年级)从1997年秋季开始就执行了“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教学的改革”。主要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比例作了较大程度的调整,使其在各个年级有所侧重,从而构成高中体育学科新的课程体系。2)根据“两类课程整体教学改革”的要求,即对传统的单一课程体系中教材的分类原则进行重新认识,加大体育课程的弹性,课内向课外延伸。这一新的改革举措,改变了以往以“育身”为教学目标的学校体育转向以“育人”为教学目标的学校体育。根据这一要求,我  相似文献   

19.
毛振明 《体育教学》2013,33(9):16-19
问:考评时语文学科老师是10分,体育学科只有7分。学校不给体育学科的老师评先评优,我们被看成小三门、副科。体育学科为什么不受别人的重视,怎么才能受到别人的重视呢?  相似文献   

20.
国家教委1988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确立了《学校体育学》学科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主要课程的地位。这是在总结了我国几十年来体育学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原《体育理论》学科所作的重大改革与发展。《学校体育学》以研究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普遍规律,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从事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的中等学校体育教师为对象与目标,力求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教育、体育发展的新成果,满足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实际需要,在教材内容体系和教材具体内容上作了较大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