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1994年的《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提出“全纳教育”理念,即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学校要接纳全体儿童,并满足他们的特殊教育需要。在“全纳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儿童权利委员会于2006年提出,“融合教育”是残疾儿童教育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实行包容性教育制度和终身学习,充分发展残疾人的个性、才华和创造力以及智能和体能,使残疾人切实参与一个自由的社会。为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开辟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之路,“随班就读”成为全纳教育在中国的原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纳教育”。而学前阶段也是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好学前期的融合教育,有利于更好地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自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全纳教育”以来,英国教育界对于全纳教育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持“全纳”观点的学者认为,特殊教育不应该只在特殊学校实施,这违反了人权;而持“特殊”观点的学者认为,全纳教育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家长的真正选择.英国教育界虽然对于“全纳”还是“特殊”的形式存在争议,但是他们对于全纳教育的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青年成功过渡到成年作准备.  相似文献   

3.
全纳教育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上的全纳教育,是主张把特殊儿童接纳到普通学校,并通过特殊儿童对各种文化、课程、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使他们最大限度地融入到普通学校。广义上的全纳教育,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一部分特殊儿童,而且包括所有的儿童。从广义的全纳教育的理念出发,从入学机会均等、幼儿园课程的构建、幼儿活动组织三个方面简述了对落实全纳教育理念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应敏 《今日教育》2006,(4):9-10
1994年在萨拉曼卡举行的特殊教育需要世界会议中提出了全纳教育,倡导“每个儿童都是特殊的,每个儿童都需要特殊教育。”所谓“全纳教育”就是教育要促进所有儿童的参与,不排斥任何人,其中包括特殊需要儿童,“全纳教育”关注的是所有儿童。  相似文献   

5.
影片《飞吧,许东久》讲述了一个轻微智障儿童——许东久在普通学校的就读经历,揭示了全纳教育对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特殊儿童在全纳教育中实际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影片同时也在呼吁,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特殊儿童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争取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他们才能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全纳教育班级管理理论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光峰 《班主任》2003,(3):45-46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进入学校读书,不少特殊儿童还进入了普通班级,成为随班就读的学生。国际上把这些特殊儿童与其他儿童享受同样的教育叫做全纳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许多专家对全纳教育进行了研究,概括出班级教学  相似文献   

7.
全纳教育的核心内涵就是教育公平.特殊儿童作为弱势群体中一个规模较大的群体,在其接受教育时,用全纳教育的思想指导,更有利于特殊儿童享受公平的教育权利.本文基于全纳教育视角,试图从受教育权利平等、教育过程的公平及教育结果的公平三个方面论述教育公平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全纳教育的发展是促进特殊儿童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西方学者对全纳教育的另一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纳教育固然保障每位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有接受同等教育和过正常社区生活的权利,但是否任何特殊儿童都有能力适应和普通儿童一起的教育呢?所有特殊儿童能否都能从与普通儿童的交往中受益呢?一些西方特殊教育学者对全纳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批判.  相似文献   

9.
全纳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不仅理论体系逐渐形成,而且实践模式逐渐扩大。这是人们在教育民主化运动的影响下追求教育机会均等的必然结果。“学前全纳教育”是一种让残疾儿童在限制最小的环境(Least Restricted Environment)里和正常儿童一起生活、游戏和学习的教育模式。而限制最小的环境通常是指分布在城市或农村的区别于特殊学校和幼儿园特殊班级的普通班级,  相似文献   

10.
科学、合理的性别角色教育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纳教育着眼于每一个个体的成长,反对歧视与排斥,其理念已渗入到各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本文试图依据全纳教育思想,分析探究两种性别角色理论和性别教育模式的利弊不足,进而提出全纳教育背景下儿童性别角色教育应坚持性别平等观念,避免性别刻板印象,对儿童进行双性化教育.  相似文献   

11.
开放教育的发展一直依赖着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的革新。全纳教育的提出旨在建立全纳社会和实现全民教育,其当前的实施热点在于将普通学校改造为全纳学校以满足所有儿童的学习需要,而对于成人继续教育领域则研究不足。本文分析了主要承担成人继续教育的开放教育与全纳教育理念的契合之处,并重新认识了学习者的需要,提出了特殊需要补偿中心以改进开放教育系统构成和开放教育学习流程。  相似文献   

12.
全纳教育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程,但对于什么是全纳教育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目前,大多数人接受的是英国全纳教育家托尼·不什(Tony Booth)提出的:全纳教育是加强学生参与的一种过程,主张要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学校的文化、课程、社区的活动并减少学生被排斥。这一概念强调“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减少学生的被排斥。”突破了以往把全纳教育仅仅理解为是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纳入普通学校以及把全纳教育看作是特殊教育的范畴的狭窄视野,把全纳教育从探讨特殊教育领域的问题转到解决普通教育的问题。从而对普通教育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育观…  相似文献   

13.
全纳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迎合了世界发展的潮流,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推行全纳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然而,透过后现代思想的视角分析,不难发现:全纳教育的话语权依然是站在多数群体的角度看待少数群体儿童;全纳教育对"特殊儿童"概念的模糊界定导致了全纳教育实践受困;全纳教育提出的真正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以维持现代社会的运行与发展。转变全纳教育的话语、明确适用对象以及重新建构全纳教育的目的是实现真正全纳的途径。全纳教育需要人们更深入的理论反思。  相似文献   

14.
1994年,在西班牙萨拉曼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次主题为“人学与质量”的世界特殊教育大会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正式提出“全纳教育”(InclusiveEducation)的概念,提出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的需要,这次大会为特殊需要教育乃至整体教育的改革确立了方向,由此拉开了“全纳教育”的序幕。“全纳教育”所倡导的几个基本理念是: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儿童,不应该由于身体、智力、社交、情绪、语言或其他状  相似文献   

15.
全纳教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宣传和直接推动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发表了《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行动纲领》,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思想。强调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发展全纳性教育   总被引:6,自引:10,他引:6  
特殊教育在过去的两个世纪的发展中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目前特殊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志而倍受重视。“特殊教育”由过去的为少数儿童服务的教育正发展成为为每一个儿童的“特殊需要教育”。在正常化原则、全面参与社会原则的推动下,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起来,成为一体化教育。一体化教育又称为残儿童随班就读,在中国已走过了充满活力的十年。现在一体化教育的更进一步发展成为全纳性教育。全纳性教育可以分解为全纳教育体系、全纳性学校、全纳性课堂。在中国的教育界引起重视并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7.
英国全纳学校的发展特点及变革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是全纳教育实践较早,较成功的国家.全纳学校是实施全纳教育的固定机构,全纳教育的所有特性都在全纳学校中具体体现.近年来,英国全纳学校特殊儿童数量越来越多、类别越来越泛化、对全纳型教师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课程设置越来越个性化,在远程特殊教育服务、特殊教育教师角色拓展、学生评价等方面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影片《地球上的星星》所展示的阅读障碍学生伊桑的成长历程,反映了平等观、差异观、课程教学观等全纳教育基本理念对于特殊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影片对我国推行全纳教育的启示:普通学校应接纳特殊儿童入学、变革教育观念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19.
全纳教育是当今国际上流行的教育思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陆续开展了全纳教育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些实践主要集中在让特殊需要儿童参与到普通学校教育方面,对远程教育这一领域还鲜有涉足.本文概述了全纳教育的基本概念,介绍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及残疾人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将全纳教育的思想渗透到现代远程教育中来,并论述了其意义与具体实现.  相似文献   

20.
1994年,由联合国教科等国际组织在西班牙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思想。全纳教育的思想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学校应全面接纳所有有各种需求的学生,学校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特性和需求的广泛差异,学校要消除歧视,不排斥任何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