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巧丽 《青年教师》2005,(10):50-51
“陪读”,这一古代曾经盛行的风气,现如今又流行起来了。而且愈演愈烈。只不过,陪读的角色由书童变成父母。放眼学校周围,陪读父母、陪读家庭,甚至陪读村的出现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幼儿园、小学,直到中学、大学;从农村到城市,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这些“陪读家长”们放弃了工作,花钱租房子,只为陪孩子读书,真是应了那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  相似文献   

2.
时下随着寄宿制中学的逐渐增多,陪读家长越来越多了。家长陪读事出有因,父母一代亲眼目睹了近年来学历、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将子女视为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家长愿意以“牺牲”的形式成就孩子的学业,这是中年家长们普遍存在的“补偿心理”,陪读即是他们的一种反应。如今升学竞争非常激烈,  相似文献   

3.
最近几年,每逢开学,在大、中学的周围,“陪读”已经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牵动着一个家庭内每个人的心。本文通过笔者的调查了解和切身感受,探析中学生“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陪读现象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陪读正成为一种常见社会现象。大学生陪读分父母陪读和“伴儿式”异性陪读。陪读现象的根源在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体系的不科学。陪读不利于学生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化的进程,应该“叫停”。  相似文献   

5.
刘丹 《江西教育》2006,(11):14-16
“陪读”现象刚开始与上世纪80年代的出国热有关,先是“陪读夫人”、“陪读先生”,后来随着留学生越来越低龄化,又出现“陪读父母”。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周边,“陪读现象”早已成风,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父母陪读已成社会常态。据中国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统计显示,我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现象。被“陪读”的学生,同学关系很不融洽,集体活动很少参加,跟同学的距离越来越远了。陪读,不仅让未成年人失去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更失去对校园生活的亲身体验和切身感受。面对这些问题,笔者试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角度与家  相似文献   

7.
如今家长“陪读”已司空见惯,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学校的附近,都有家长在学校旁边租房陪读的现象。甚至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读书的便利,不惜代价,在学校附近买房陪读。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这种现象的发生,以致愈演愈烈?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社会、教育、家庭三个方面探究其“热”的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陈德文 《教育》2013,(1):42-43
近年来,“陪读潮”在全国各地的乡村逐渐兴起,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农村家庭甚至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就不惜代价到县城、乡镇租房陪读。  相似文献   

9.
最 近几年,每逢开学,在大、中学的周围, “陪读”已经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牵 动着一个家庭内每个人的心。本文通过笔者的调查了解和切身感受,探析中学生“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 一、“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1. 担心孩子的自理能力 陶行知说:“中国社会对于小孩的教育普遍只有两个阶段:一是全然依赖,二是忽然自立。”中小学时代,所有的人都要求你听话、不惹事、什么事也不要管,只读“圣贤书”就行了。导致孩子进入高一级寄宿制学校就读时,又担心孩子很难适应这种完全靠自己打理的生活,干脆就来“陪读”,继续做好“…  相似文献   

10.
安林 《教师》2008,(18):28-29
陪读现象由来已久。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陪读现象。温饱条体下的教育。甚至有的家庭豪华条件下的教育是导致陪读现象的物质基础,而独生子女和少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又为陪读现象提供了温床。陪读现象。反映出的正是普遍存在的“惟成绩论”问题。陪读对孩子的成长利少弊多。  相似文献   

11.
骆蓉 《家庭教育》2011,(9):22-23
每个学期一开学,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总是忙得不亦乐乎,讨论最多的就是要不要“陪读”、怎么“陪读”来配合老师的教学,让孩子的学习步入“快车道”?  相似文献   

12.
随迁型陪读是农村中小学生家长随学生离开原居住地,进入乡镇或城市,在乡镇或城市中小学附近租房居住来长期照顾学生的一种现象。调查农村中小学生家长陪读现状,从随迁型陪读对陪读家庭、被陪读学生和学校等几个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家长理性对待陪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生陪读现象呈现出一种愈演愈烈之势,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陪读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时代产物和家庭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产生有着多种复杂因素。正确认识陪读现象,深入分析陪读产生的原因,深刻剖析陪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为更加直观、公正地了解陪读现象,本文通过对本地部分中小学学生家长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结合对话访谈、数理统计、文献查阅等方法对中小学陪读的形式、结构、时段及原因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陪读对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影响。经调查研究发现:随着知识化、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中小学陪读现象呈上升扩大趋势,并逐步由农村向乡镇、由乡镇到县城、由县城到大中城市发展;陪读的原因错综复杂,陪读对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不容小觑。本文最后建议有关部门、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都要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切实措施,研究制定具体对策,消除陪读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丹 《江西教育》2006,(21):14-16
“陪读”现象刚开始与上世纪80年代的出国热有关,先是“陪读夫人”、“陪读先生”,后来随着留学生越来越低龄化,又出现“陪读父母”。现在,在国内中学优秀师资比较集中的城市也聚集了一群“陪读”父母,他们舍弃了自己的社交生活、个人乐趣,甚至牺牲事业来陪孩子读书,愿望只有一个:让孩子上个好初中,考个好高中,读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目前,陪读风气有蔓延之势,以往陪读现象主要是高中学生,现在有少数家长从孩子读初一就开始陪读了,一些名校的周边成为陪读村,陪读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水涨船高,名校周边房租抬价据山西晚报网今年9月18日报…  相似文献   

15.
正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越来越被国人所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当今中国36.8%的家庭存在陪读现象。在甘肃这样一个农业大省内,"陪读大军"或"中国式陪读"现象比比皆是。其中,农村中小学陪读占了一大部分。本文以甘肃省"西北高考状元县"——会宁县为例,对甘肃省农村中小学陪读家庭进行调查研究。一、会宁县农村中小学陪读家庭分析本次调查选取了县城两所高中和乡村一所中学,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00份,收  相似文献   

16.
采用社会学中的实地调查,对数十个"陪读家庭"进行了深度访谈,深度解析了"陪读家庭"产生的原因、陪读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应对措施."陪读家庭"的出现有其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其带来的社会问题应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四方面着手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陪读两代人的悲哀许多家长喟叹:现在子女读书,有一半是家长在读。不是吗?复习功课、家庭作业、课外实践等等,哪一项不是在家长的“陪同”下完成的?现代家庭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家长对儿女的教育可以说是“一千个用心,一万个在意”.却很少有人教育孩子应具有独立学习...  相似文献   

18.
陪读老爹     
很多家长都到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给他们的子女当“陪读”。我没有“陪读”,没那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化过程中,流动的劳动家庭在城市空间困局下遭遇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平等。为此,劳动家庭家长随子女迁入就读地进行陪读,通过依附于教育路径争取子代立足城市的机会,由此形成了大型的高考陪读社区。本文以毛镇为例,通过田野研究,发现高考陪读社区的空间结构是以高中学校为中心,由学校周边的陪读住宅区和商业区的政治经济网络等共同组成。它是移民性、流动性的社区,是基于乡镇政府、学校教育系统以及陪读家长互动而生产出的独特的教育空间。在教育维系社会结构再生产的宏观景象中,劳动家庭选择紧紧依附应试教育取向的迂回战术,通过教育生产联合空间生产来争取子代的城市空间权利。  相似文献   

20.
陪读,是近年来出现的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当今中国,36.8%的家庭存在陪读现象。陪读现象的出现,说明一考定终身的教育考试体制与素质教育的目标还远不配套。陪读确实给孩子的学习、生活带来一些方便和帮助,但副作用远远大于正面影响。我们不提倡陪读。首先,父母陪读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