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是对明清游记的概括评说。明清两代是游记文学的繁盛期,游记以记叙、写景为主,亦重议论、抒情,以散体为主,骈体次之,更多骈散相间者。体式多样,有日记体、书信体、随笔(笔记)体、题跋体、说体、序体及一些变体。题材内容丰富,可分山水记、园林记、寺观记、亭台楼阁记、风俗记等。多系列游记和长篇巨制,又多短小而有韵趣情味的“小品”。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可概括为绘画美、意境美和风格美。  相似文献   

2.
南朝书体文数量颇多,题材内容多样。从内容上来看,诸作或畅谈佛学理趣,或阐发文学观念,或讨论书法艺术等。从形式上来看,诸文或散或骈,散体书信句式灵活多样,言志抒情明确深刻;骈体书信讲究藻采、用典、声律、对偶,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骈散结合之美的生成有其多方面的依据.先秦圣贤典籍中的骈散同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奇偶共存是骈散结合美生成的原始生发依据;文章写作论中讲究骈散并用是骈散结合美的理论生成依据;创作实践中的成败经验是骈散结合美的现实生成依据.  相似文献   

4.
骈体小说属于文言小说的一个子类,具有情感化、主观化的叙事特征.它的文体特征可以归纳为:徐缓迂回的叙事节奏和阴柔文风;重视情感渗入,具有浓郁的抒情特征;注重藻饰,语句绮丽;骈散相问、具有张力之美;历史文化意象和当下意象并存,营造了意蕴深厚的氛围.  相似文献   

5.
论清代骈文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骈兴盛既是清代的政治环境和化环境的原因所致,也是清代学术化的氛围——重实证的乾嘉考据学派影响的结果,同时也与清人打通骈散的骈观念和对骈偶的爱好有关,更是骈散的消长轮回学发展大势之必然。清代骈艺术的时代特点表现在:句式的丰富;语言的纯净;骈散的汇融;风格的平和。清代骈在学史上的地位表现在:它是骈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骈理论最自觉的时期、骈风格最纯熟的时期、骈散交融最和谐的时期。清代骈研究存在的问题是:作家个案研究尚未展开;骈作品研究尚未铺开;骈理论研究缺乏关注,但清代骈的化史层面的研究潜力广阔。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赋”是一种新颖独特的文学形式。它发源于战国时期屈原、荀况的辞赋,以后一变而为铺采文的汉赋.再变而为抒情写志的魏晋赋,三变而为骈偶华丽的南北朝赋,四变而为韵散协和的唐宋赋。其演变过程.无不与当时的政治动向、学术思想以及文学潮流密切相连。从体裁、风格来看.骚体赋近于诗;经散体赋转变而为汉大赋.乃近于文;再经魏晋抒情赋转变而为南北朝骈赋,又近于诗;再经唐律赋转变而为宋以后的文赋.则又近于文。但究其实质,仍然非诗非文,只能以“辞赋”称之可耳!  相似文献   

7.
两汉书牍文已成为私人交往的一种独立文体.受时代风气的影响,曹魏文人的书牍文逐步骈化.此后,虽然越来越多的文人用骈体写书牍文.但散体书牍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北魏早期的统治者汉化程度很低,自然不利于书牍文的发展.北朝后期已出现较多的骈体书牍.六朝骈体书牍文主要有两类风格,一类悲凉沉郁,一类潇洒自然.  相似文献   

8.
南朝序体文数量颇多,篇幅长短不一,题材内容丰富多彩,创作意图各异.从内容上来看,诸作或为帝王歌功颂德,或诠释文学批评观,或褒扬某些作家的为人为文,或自述志趣好尚等.从形式上来看,这些序体文以骈、散两体并行于文苑,骈体序文讲究形式技巧,藻采纷呈,用典繁密,音律协畅,对偶精工;散体序文句式灵活多样,言志抒情明确深刻.  相似文献   

9.
高教版《中国文学史》认为徐铉入宋后文章多用骈体,风格浮艳。笔者通过数据统计,认为徐铉入宋后文章以散体为主,且风格并非浮艳,而是崇理尚实、有宏博典丽、厚重雅致之美。  相似文献   

10.
杭世骏是清中叶的一位重要骈文作家,但纵览民国以降的各种骈文史研究著作,他实际上一直处于被忽略、被遗忘的境地.就创作特点而言,杭氏骈文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即比较符合传统意义上骈文创作格式要求的“正格”之文和突破了骈体传统格式规范的“变格”之文.前者或清逸空灵、或简隽古雅、或纵肆横逸,在骈文创作的传统形式格局中,体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后者更是在承传中有创新,更加突出地体现了杭氏骈文的独特面貌和艺术成就,尤其在使用长对、骈散交融、以意统文等方面的成功实践,刻意打破骈散之界,有力地说明了骈散并无高低之分、骈散可以融贯并用.要之,杭世骏称得上是清中叶骈文灿烂星空中绽放独特光彩的一颗明星,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1.
苏轼破体为文,把古文的笔法渗入到各种文种之中,诸如以文为赋,以文为四六等,形成内涵丰富的诗文改革运动,完善了"古文"理论。他兼取骈散之长,在骈文因定体制中,或穿插单行句式,或加长骈句,或运以散体之法,不求切对工整,不用故事陈言,打破浮靡堆砌,风格追求疏散,语言力求平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散体骈文,树立了散化骈文的典范。苏轼以自身的实践,改良着骈文,推动骈文的散化,影响了北宋文人的骈文创作。  相似文献   

12.
清代博学鸿词科诗、赋取士所产生的社会导向,大大提升了韵文的社会地位,骈体公文的写作也受到了更大的关注。因康乾两次博学鸿词科而授翰林院官的徵士,在其任职期间写了大量文辞优美、韵律和谐的骈体公文,展现了骈体公文的特有风貌。而这种创作模式也逐步渗透进其他公文的写作中,出现了不少骈散并行的公文。与此同时,骈体公文选集在社会范围内得到大量刊印,骈体公文的写作在清代呈现出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3.
韩愈“古文”中的“骈文成分”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和古文运动的深入,呈递减之势。这些成分集中分布在议论性和抒情性的文体中,在叙事性文体中,句式则以纯正散体为多。借助骈句议论和抒情而纯用散句叙事的文体特征,甚至经常表现在同一篇文章之中。韩文中还存在着宇教和平仄基本保持着“四六文”的原有特征、而两句间的对偶和韵律已不复存在的“亚骈句”形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语言艺术角度,论析了《史记》在写人叙事中的语言句式技巧:长短句相间,参差之美;骈散句交替,音韵之美;直陈与设问相杂,语调之美;主动与被动句交错,舒缓悠扬之美。  相似文献   

15.
苏轼在文章改革上,采取的是"以四六为文"、"以文为四六"的办法,将四六对句运用于散行之文中,在古文创作中融入用典,把"道"与四六联系在一起,解决了四六内容的贫乏。在苏轼的影响下,宋代文章已经形成了一个独有的特色,即章奏表启类作品多用四六,其他文章多用散体,实现了骈散共存。  相似文献   

16.
蔡业共 《九江师专学报》2007,26(4):67-69,95
散体文风向辞赋渗透,极声貌与专尚理趣融合,骈散结合,亦文亦赋,是北宋辞赋的美学特征。并从辞赋的文学现象,受到北宋政治、文化、哲学和北宋古文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醉翁亭记》的语言灵活舒卷,具有韵律与词章的和谐之美,文中表现为平仄相配、声律和谐的音韵美,骈散相间、错落有致的情韵美和虚实相应、灵动妙绝的词章美。  相似文献   

18.
袁枚章理论,主要有三方面:(1)尚。经学家与章家之间,袁枚推重章家;与道之间,他特别强调的重要;注重章的美学价值。(2)务纯。提倡专务写作。以期粗诣,所为以纯而不杂为好。(3)尊骈。在消除“骈散对立”的基础之上,提倡骈散并尊,其章理论富有强烈反传统色彩,且体现出很强的“学本位”观念。  相似文献   

19.
李兆洛的"骈散合一"思想,就是在骈散同源的基础上,从"宗两汉"、"相杂而迭用"、骈散兼作三方面来调和骈散对立的思想。针对当时古文之弊和骈文之失,李兆洛提倡"宗两汉",在语言上要求骈句与散句"相杂而迭用",在文体上要求骈散兼作。李兆洛"骈散合一"思想是全面、彻底地调和骈散对立的批评思想,不仅在当时为骈散的调和树立了鲜明旗帜,对后来的骈文批评家如曾国藩、谭献、朱一新、孙德谦等人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两宋之际文章发展变化延续了北宋中期以来的传统,骈散进一步分流。汪藻四六承袭北宋欧苏以来的变化,在句式上更进一步,变成长句长联,使四六的风格再次发生巨大变化,其私人记述文章以及部分奏章则又采取散体,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骈散分流。同时文人也都在这一方向上作出了一定的榜样。由于骈文的发展得到强化,也就带来了南宋中期的骈散相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