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鹏  许雪东 《中华武术》2006,(10):58-59
随着现代体育科学的发展,体育训练不再是简单的“苦练”和“干练”,而是结合训练学,运动医学和运动营养学于一体的科学化训练。科学化训练就是将训练、生理生化监控和合理营养补充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化的训练体系、,训练学有句俗话: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效的训练,而疲劳不能恢复的训练则是有害的训练。青少年运动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不同于专业运动员,也不同于普通学生,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敏感期,有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巨大的升学压力,与此同时,他们还有一定的比赛任务,需要参加业余训练。如果他们训练后的疲劳不能有效恢复,不仅影响训练计划的完成和成绩的提高,还会危害其身体健康。所以,在科学化训练的体系中,营养恢复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和重视。  相似文献   

2.
专项训练是整个训练体系的核心。对青少年业余运动员来说,因为他们同时又是学生,无论从竞技体育的角度——想当一名优秀运动员,还是从升学考试的需要,都会把尽快提高专项成绩作为最重要最迫切的奋斗目标或目的。因而,专项训练强度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干劲,同时,也关系着他们对教练员的信任度;但对其他性质的课业——技术、力量,速度、灵活性等等,练得如何则表现无所谓。[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当训练和恢复达到最佳组合时,持续训练将会收到最好的效果。因此,一套理想的训练模式不仅要保证运动员足量的恢复,更应保护运动员机体功能系统不受过度疲劳的伤害。比如,当运动员能在更轻松的状态下完成训练提高水平时,恢复间期就应该缩短一以下是根据不同训练要求进行分类的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4.
高昕 《游泳季刊》2006,(2):33-35
运动训练中如何促进运动员机能的恢复是训练中重要的环节,针对游泳运动员的特点。在训练中进行牛磺酸复合功能性饮料的补充,结果表明运动员有氧耐力水平和运动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和高强度比赛后营养补充是恢复体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每一位运动员对营养的需求都是不同的,不仅是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体大小、形态、项目和训练负荷具有对能量和营养的不同要求,还因为他们所具有的个人生理学和生物力学特征,也形成了他们对营养的不同需求。  相似文献   

6.
对64名大学生田径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全国冶金高校第五届大运会”、“安徽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和“安徽省第八届全运会”期间教练员的随访记录调查,发现“身体恢复”是影响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因素。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认为高校运动训练首要任务是消除疲劳,促进身体恢复;强调加强运动队训练科学化管理,尤其是大学生运动员生活制度的管理及后勤保障工作,是提高学校课余训练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撑竿跳高是跳跃和体操高度结合的竞技项目,世界上很多优秀的撑竿跳高运动员都和体操有密切的关系。撑竿跳高运动员“撑体训练”是在撑竿跳高和体操这两个项目的结构特点基础上,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种边缘自由体操、边缘吊环、边缘单杠、边缘双杠的训练手段。由于所设计的“撑体训练”动作与撑竿跳高技术动作相适应,因此训练时有利于运动员体会动作的时空特征。  相似文献   

8.
“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是近几年来竞技体育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如何结合实际。将训练与恢复有计划的结合,使训练后的恢复真正融于训练。建立较完整的恢复措施手段,目前在大多运动队还只建立在书面计划阶段,真正关心恢复的方法是探究如何使用营养的秘密。所以本文主要就从事自行车多年的教学与训练实践,结合训练后的恢复谈一些认识,力求使训练后的恢复在实施中更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9.
对于许多运动员来说,冬季是一个恢复和调整的时期。当一年固定的训练渐进尾声,在这个时候,运动员通常希望有一段时间得到更好的休息,以使他们的心理和身体机能得到很好的恢复。在休息期间,优秀的运动员会对过去一年的训练做一个评估,并做好休息期间的计划,以使来年的训练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德国训练学热点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陈小平 《体育科学》2001,21(3):43-46
训练学是一门对训练规律和行为进行研究的体育学科。长期以来,训练学的研究在德国受到高度重视,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近年来,德国围绕“训练学学科名词”展开的争论引发了对“训练学”学科范畴和内涵重新限定的思考;对传统的“训练周期“理论的挑战使德国运动训练界面临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指导思想的重新塑造;新的“训练适应机制”的问世撼动了“超量恢复”理论的根基;把“力量训练”作为长期系统的研究课题为训练理论的充实与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对上述热点问题研究的述评,为加深了解德国训练学科研究的新动向,进而把握世界训练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世居高原的云南省自行车运动员的高原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原训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世居高原的运动员与平原运动员的高原训练有着不同的训练特点。本通过对云南自行车运动员在昆明的高原训练、“高高交叉”训练、“高低交叉”训练,以及下高原的时间间隔和下到平原参赛时的训练安排进行研究,为今后自行车运动员更好地进行高原训练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肘关节内侧软组织损伤是标标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伤病。本文对标枪运动员“投掷肘”损伤的主要原因,并对其损伤发生的基本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在投掷技术训练过程中纠正错误动作是防止和最大限度减少运动员“投掷肘”关节损伤的有效途径,以及做好预防工作,出现肘关节损伤及时治疗,并进行恢复性训练。本文提供的恢复手段,可针对性选用。  相似文献   

13.
射击运动员"3、3、2"身心控制训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北射击队备战九运会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的实践为基础,探讨了射击运动员“3、3、2”身心控制训练的基本框架,身心控制训练纲要的实施内容,赛前心理训练实例,以及今后训练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主要对周期训练理论、板块训练和小周期训练理论,超量恢复和适应理论,“三从一大”原则,力量训练思路,协调能力的归属等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重视训练强度,在小周期和板块训练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充实传统周期训练理论;明确适应理论与超量恢复的不同层次性,进一步研究两者所反映的机体的生理变化;合理解读“三从一大”原则,科学指导运动训练;转变传统力量训练观念,引进新的力量训练思维,积极发展专项力量;正确定位协调能力的归属。通过综合手段发展运动员的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15.
对儿少游泳运动员多年训练培养成才的实践过程及其训练计划有关数据和训练方法手段进行对比、分析,并按运动训练相关科学理论加以概括总结,得出儿少游泳运动员选材中的“身体形态选材”、“水感选材”、“心理素质选材”,是提高儿少游泳运动员训练成材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睡眠与运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部分运动员睡眠状况的调查分析(包括持续时间、深度和质量等),研究了运动训练和竞赛中不同负荷、不同周期和不同阶段的睡眠特征,从而为运动员的恢复和心理调节,以及他们的训练质量和竞赛水平提供有关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运动员身体上发生的许多变化都会影响其成绩。因此,对教练员来说,安排一种训练环境使运动员免受训练和比赛中心理和生理的压力是非常重要的。水中训练既可减缓运动员的压力.又能使训练趣味化、多样化,对保持运动员训练的热情和兴趣作用重大。水中训练对软组织和骨骼损伤的运动员也是一种良好的恢复方法。在水中无压力的训练可使他们的力量和心血管系统的健康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促使其较快地重新投入日常的训练和比赛。  相似文献   

18.
浅析澳大利亚奥运会游泳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伟 《游泳》2002,(6):18-25
体育项目的训练都必须有一种最佳的力量训练标准,游泳也不例外。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为了能够成功地达到奥运选手的运动水平,必须要保证有良好的年度抗阻训练计划,用以保持或提高自身的力量水平,减少损伤的发病率。对于奥运选手来说,澳大利亚体育运动学院有两个原则性、针对抗阻训练的设计目标:第一,针对重点队员发展他们的力量;第二,对那些肌肉平衡能力弱和先天身体素质较差的运动员,减少他们受伤的机率。近几年来,“伤病的预防”已被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原理上它能使游泳运动员在限制由于训练过度和其他陆上训练引发伤病的同…  相似文献   

19.
早在十九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一些大学的拳击队和职业拳击俱乐部开始认识到力量训练的重要性。这些拳击队聘请一些看起来对力量训练颇为内行的教练前去进行指导,这种专职人员被称为“力量教练”。按照惯例,担任力量教练的人,大多数是举重教练员,包括健美教练员,这种选择之所以显得自然,仅仅是因为举重教练员看上去最能显示出其力量与健美,他们既然能举出超常的重量,岂能没有力量。但是,如果力量教练像训练举重运动员那样来训练拳击运动员,就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许多举重教练都极力鼓吹他们所熟悉的训练内容,一般来说,这些训练计划都是他们…  相似文献   

20.
王橹 《中华武术》2005,(11):48-49
进入11月,天气转凉,本年度的国际国内各大田径赛事也都基本结束了,运动员们进入了停训期。在经过了一系列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紧张的赛前备战以及大强度的比赛考验,运动员从生理及心理上需要有适度的放松,帮助他们在下一个训练周期发挥出更高水平,达到超量恢复的目的。但是停训并不意味完全放弃训练,如果完全停止训练,不仅容易产生“停训状态症”,而且会导致运动员整体运动水平下降,重新投入训练时也难恢复到原有水平,更不要说超量恢复了。所以即使是停训期,运动员也要自己掌握训练原则,安排一定训练内容,让身体始终保持比较稳定的训练状态,保证长期以来的训练效果,让运动能力得到最大保留,同时为下一个训练周期打下坚实基础。为了保证运动员顺利渡过停训期,我们可从训练内容和营养膳食两个方面考虑。首先,停训期属于过渡阶段,对于运动员来说,运动训练并不是完全终止,经过停训后还要重新开始系统的运动训练。所以停训期间运动员不能完全停止运动,每天还是要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做一些有氧练习如慢跑、骑车等,另外要保证一定的力量训练对容。从膳食营养上,运动员要兼顾营养素的全面摄入,多吃奶制品和水果蔬菜,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