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考察了中国古代蒙学中的尚武教育发展历程,认为原始社会产生了尚武教育的萌芽,夏商西周时期出现蓬勃发展,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沦为礼仪道德教化的工具,魏晋南北朝时期再度勃兴,唐宋元明清时期则与武举考试息息相关,鸦片战争的失败导致古代尚武教育退出历史舞台。精于骑射和武艺是古代尚武精神的集中体现。尚武教育时兴时废,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意志、利益以及军事斗争、政治斗争的需要。基于民族强弱兴衰与尚武教育的密切关联,以史为鉴,主张当下学校教育重塑新时代的崇力尚武精神,并且应当从小抓起。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期兵制的改变源于战争形式的升级。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等方法,研究发现:萌芽状态的武术与当时军事活动保持着高度的交融关系,兵制的改变对武术的多样化发展、武术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尚武风气的形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时期是剑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剑文化的具体内涵。文章对剑文化的研究,旨在整理传统的剑文化史料,同时传承剑文化。  相似文献   

4.
以往,不少涉及我国古代武术史的书籍和文章,都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尚武风气,至汉代已转而“重文轻武”,其最突出的就是表现在汉代的仕进制度上。汉代武功的强大,为史家所首肯,这不能不与仕进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就汉代仕进制度看,“重文”与“轻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从总体上看,应该讲汉代仕进制度继春秋战国后对汉代武艺的演进和发展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为此,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粗陋的看法,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盛唐时期的武术发展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盛唐时期,尚武之风是武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武举制的创立客观上推动了武术的发展,贵族武术开始随着社会变革而逐步没落,同时,中国武术在这一时期开始走上了最早的国际化之路。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中世纪中外“三士”的尚武活进行了概述,对他们尚武活动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三士”尚武活动的异同点,为体育史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跤乡溯源     
本文通过查阅春秋战国时期山西区域摔跤文献资料和研究分析山西古代的地域民俗,结合忻州在山西的地理环境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忻州摔跤运动的起源应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距今有2500年的历史。它是随着中国古代摔跤运动的发展而逐渐演变成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挠羊赛”。  相似文献   

8.
我国青铜器装饰艺术的审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茜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20(2):109-110,116
文章研究了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装饰的不同艺术风格,探讨了青铜器装饰的主要纹样,并阐释了工艺美术的基本装饰原理和美学法则。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历史学和文化学的视角,对中国民族的崇文与尚武进行了辩证的分析论述,对封建王朝统治者的"倡武"与民族的"尚武"进行了区分,指出这两种武是分道殊途的,并进一步指出中国武术极端发达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太文弱,太缺乏攻击的勇气和精神,因此而不得不过分依赖武术。  相似文献   

10.
拜读李力研先生《全民运动与民族力度》一文(载《体育与科学》93.4期),内容广博,获益良多,但对其中一段涉及到中国古代体育发展的评论,则未敢苟同,“中国是一个特殊而古怪的大国,近5000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似乎只在商周和春秋战国这段时间(恰好都是奴隶制社会时期)还有过比较广泛而浓烈的‘尚武’风范,……秦汉以降,国家一统,一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对经我国专家论证、国际足球联合会认定的“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国淄博临淄的蹴鞠”展开研究,发现崇武尚射的东夷文明奠定了诞生蹴鞠(足球)的基本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古都临淄繁荣的政治、经济、文化孕育并发展了中国的足球;千百年间的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的足球伴随着我国元代的西征传入欧洲,最终形成今天这种由中国人最先发明、英国人加进了踢球规则、全世界普遍流行的足球运动。  相似文献   

12.
张琼 《当代体育科技》2020,(11):12-12,14
在中华历史上,有着各式各样的运动项目,深受中华儿女喜爱,而这些运动项目不仅适用于国民的日常锻炼,还有不少作为了比赛项目,例如古代饱受追捧的蹴鞠运动,当时的运动健儿踢起蹴鞠宛如绣球飞舞般动人,而这项运动也被列为传统比赛项目;而同样大受欢迎的,还有国民娱乐、孩童戏耍的毽球,也就是踢毽子。这项运动可以说是更受大众喜爱,在现代也兴起了全民踢毽子热潮。本文撰写阐述传统毽球的传播教学模式在现代新媒体时代下,所做出的改革与创新,供读者参考了解。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日本地缘相邻,共处东亚,两国交流自古已有,其中武学交流更是从未间断过,日本武道项目众多,且多师从中国,柔道、空手道、相扑、剑道、箭道等日本历史悠久的传统武道在日本国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日本人积极将其武道向世界推广,在国际上已具有了较强的影响力,其中柔道已是奥运会比赛项目。文章主要通过文献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分析中日武学自古至今的发展历程,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为武术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武术之所以博大精深,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内部饱含着丰富的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和方法。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其自身的发展中从道家思想中汲取了许多重要内容,对武术自身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从道家本体论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关系的视角进行分析与探讨,对传统武术文化蕴涵的道家思想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5.
从母系氏族的男女伙伴关系,到男权本位的礼教形成,两性关系的演变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几千年的男女性别刻板印象也直接影响到男女社会活动参与.文章试从古代两性观视角,剖析存在于武术运动中的“阴阳”两性哲学观与以此为基础所形成的男女性别角色定位;阐述武术运动中的“男尊女卑”现象与中原胡化后的两性观所形成的女子尚武风气;论述在传统封建纲常礼教束缚下,女子习武所表现出的女性阳刚之气与其对传统礼教的挑战与突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体育的经济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经济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 ,经济和体育的相互作用及影响不容忽视。依照中国古代社会的实际情况 ,可以从体育的资助渠道来解剖中国古代的体育经济。中国古代体育资助主要通过四个渠道获得 :其一是皇宫和王室贵族 ,其二是商贾地主 ,其三是军队 ,其四是公众 (市场 )。资助一方面维持并促进了体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规定了体育的特征。影响中国古代体育经济发展的因素可以概括为衍生型、外附型、内化型三种。  相似文献   

17.
以邺都文化为视角 ,论述了自曹操建都邺城以来各朝代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武事与多民族武术文化的融合及撞击 ,试图廓清当前武术研究中对邺都历史上产生的有影响的武术活动发生地望、时代和人物习武经历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使之重现邺都武术文化多姿多彩的那段辉煌历史。  相似文献   

18.
尚武精神及其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启超于20世纪初撰写的<中国之武士道>,倡导尚武精神,提出恢复中国的武士道.分析认为,尚武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刚健有为的精神.古代的"侠"正是缺少这种精神而为梁启超所不齿.中国古代"重文绌武"影响了国防建设和人的身体锻炼,但武术却得到了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重视血缘关系的家族本位思想对武术继承和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法,探讨血缘关系的家族本位思想对武术继承和发展的影响。认为,中国古代家族本位思想使武术在家族和类似于家族的组织中流传;古代武术的传承有一种沉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过分地注重传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球类运动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分析与综述、逻辑类比等研究方法,对球类运动项目传入我国的基本途径及原因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球类运动传入中国是近代中西体育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产物,既有文化同化下的输入与移植,又存在有意识地寻求与主动地吸收的双向过程;古代中国的球类游戏与现代球类项目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为球类项目传入中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球类运动在中国的传播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关系十分密切;由于球类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