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择校热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性难题,且越是优质教育资源多的发达城市择校问题越是突出;即使一些地区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市、区)验收,择校问题也并没有得到解决。这就足以证明,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只是择校热问题的表象,实质性问题还在于优质教育资源不具可选择性,不能满足不同学生和家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择校的本源性意义应是选择适合的教育,而  相似文献   

2.
当前,对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择校收费”现象的一般解释是,由于政府将优质教育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窗口学校和优质学校,造成了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并由此引发了择校热。这样的解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是“择校收费”现象形成的政策根结。  相似文献   

3.
张欣明 《陕西教育》2010,(1):117-117
成因之一.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且分布不均衡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重点学校战略,这就导致了“择校热”。在择校的热潮中,不但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也让中小学生又背上了一座考试的大山。  相似文献   

4.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文章由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视角来探讨教育公平问题,从挖掘"择校热"的原因入手,到思考择校利弊与教育公平的关系,最后提出解决"择校热"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以期为教育公平发展提供一些思路.为解决"择校热"问题,多方主体需要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求得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5.
择校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义务教育阶段改革的焦点问题。尤其是学术界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但仍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义务教育资源分布极其不均衡,这是不争的事实。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与人们接受优质教育的意识不断增强,导致了我国目前择校风盛行。试从分析"择校热"现象产生的原因入手,提出"择校热"与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缓解"择校热",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教育公平准则角度分析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的成因、影响及其治理.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发展对优质教育需求强度加大诱导家庭采取经济以及其他手段获取优质教育资源进而形成“择校热”.择校行为破坏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属性,加剧了社会不公并恶化了公众对社会的预期.加快教育资源积累并使其分布均衡,严格执行教育制度是应对当前择校行为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方立新 《教育》2011,(9):10-10
必须承认,教育部门提出的许多口号,真的是号准了中国教育的脉。比如,“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对应的就是不可救药的应试教育;比如,“坚决禁止择校”,对应的就是禁而不止的择校热:比如,“实现教育资源的均等化”,对应的就是教育资源在学校之间、城乡之间严重的不均等。  相似文献   

8.
备受诟病的“择校热”缘何屡禁不止?尽管各地不乏破题招数,但由于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一般校与重点校的差异格局,导致所有行政干预措施都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名校独大”不仅凸显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也大大压缩了周边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这种有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怪象必须整治.而取缔名校无疑是终止择校、力推公平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9.
当前初中择校仍是大问题,主要原因是义务教育资源不足、配置不均衡,导致老百姓只能被动选择学校。从初中择校的各种表现可以看出,目前存在两种择校现象:一种是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所引发的,属于被动择校,只有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之后才可能消失;另一种则是老百姓自主选择教育的行为,是老百姓行使教育选择权的必然结果。要从根本上治理择校,就必须“消灭”薄弱学校,下大力气加强薄弱学校的改造,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周顺焕 《贵州教育》2011,(22):6+19-6,19
随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在我州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择校热”。择校就是择教师,它实际上是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的反映,其根源在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如果我州基础教育城乡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就可从根本上铲除“择校热”滋生的温床。就此问题笔者在此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1.
@刘在花:据报道,从今年起成都建“新优质学校”缓解“择校热”。这不仅有利于打破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局面,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且也能抚平长期以来萦绕在人们心头的“择校热”之痛。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择校热”之风依然盛行,甚至个别地方愈演愈烈,此举措为推进教育公平带来了福音。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热”和“就近入学”一直备受争议,民办学校的兴起为择校提供了新选择,也冲击着义务教育的发展格局。民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助长了各地招生乱象,严重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与普惠性。国家全面推行的“公民同招”政策在有力维护教育起点公平,确保良性竞争的同时,也面临着现实困境和深层隐忧:公平起步与均衡依赖的鸿沟、自主择校与政策调剂的分歧、民办与公办学校的分化。平衡两类学校的协同发展,稳步推进政策,不能搞“短平快和一刀切”。需通过优化资源、维护程序公正,加强校际治理,逐步冲破改革阵痛,促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把新政之弊降到最小。  相似文献   

13.
如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如何有效消除“择校”现象?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需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和区县两级政府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大规模开展“薄弱学校更新工程”“中小学达标工程”“加强初中建设工程”等重要工程,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硬件条件基本实现均衡。但学校之间在“软件”上的显著差异还是客观存在,与群众渴望优质教育之间的强烈需求产生矛盾,由此也使得择校等现象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教育》2010,(3):24-24
2006年邯郸市为了改变义务教育。超大班”和小班并存局面和择校热等不均衡教育现象,向社会承诺:“3年内实现城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打造无择校城市!”2007年至2009年,主城区中小学择校生分别减少2500人、3400人和3900人,基本实现无择校。  相似文献   

15.
眼下又到了择校热风吹草长的时节,“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家长们已开始为此而不停地忙碌、奔波,尽管主管部门原则上反对择校,要求学生“就近入学”,但这并没有阻碍择校热的持续升温;尽管择校费逐年上涨,令人咋舌,但这并不能浇灭家长们早已燃烧起来的激情。择校热的原因在哪里呢?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结果。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历来偏低。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或区域的原因,学校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教育投入也有较大差别。部分学校享受了较多的政策倾斜和教育资源,从而成为重点校、名校,它们拥有较好的生存和发展环…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合理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明确禁止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但在现实中择校热愈演愈烈,并造成了诸如损害教育公平等一系列问题,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和争议。这一反差启示我们需要理性思考滋养择校的土壤——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以及优质资源供求矛盾激烈;认识到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前提下,择校追求差异公平存在其合理性。因此,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一要逐步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并扶助弱势以增强弱势群体的选择能力;二要引导择校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正轨。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择校热"问题是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教育公平政策探讨的难点。这一问题集聚了当前公民受教育权利不平等、教育资源不均衡等现实状况。然而政府有责任和义务为受教育者提供同等受教育机会,使其公平享用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反思择校问题治理政策是解决当前择校问题的关键点,也是关乎教育公平发展的决定因素。为此,从教育公平的视角上看,必须重新审视政府的教育公平责任;必须公平分配中央和地方教育财政;必须建立合理的教育资源流动机制。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择校热"得不到有效治理,演变成一种社会问题,各界都把它归因为择校背后的利益链——政府、学校及其家长或学生之间的利益关系。要实现择校热背景下的政府、学校、家长的互利共赢,需梳理教育产权制度下的利益主体及其关系;分析择校热背后的教育产权制困境;建立政府、学校、家长三方制衡的正和博弈的产权制度。切实维护受教育者的权益,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日益关注,当前择校热不降反升.究其成因,就涉及一个教育均衡的问题.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是择校问题难以消除的主要因为.我们认为教育均衡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日本在义务教育阶段,以法令形式将公立中小学"择校制度"列为学生就学的一种方式.通过梳理和分析日本择校制度的发展历程、实施状况及导入择校制度的利弊,针对我国当前阶段教育改革所主导的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校"零择校"与公民办之间"择校热"等问题,发现日本的择校背后有完善的学区制实施基础,公平公正公开是其择校制度的基本原则,是长期的学区制度实行后学校普遍高质量发展状况之下的举措.日本择校制度更多指向学校的特色化建设,而非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我国解决"择校热"问题要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前提,完善与推行学区制,在此基础上扩大地方教育制度设计自主权,因地制宜,形成与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相宜的"择校"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