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古希腊时期,人们将哲学称为爱智慧,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强调存在的整一性,追问人当下"此在"的意义,受此影响,当代美学将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希腊哲学以追问存在性为根本问题,提出四因说,后来因过分重视"形式因",忽视了"质料因"的潜能,将美学抛向抽象概念的王国。海德格尔以追寻存在来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在形式与质料合一的现实事物中去感知和领会美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关于"哲学是什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哲学的方式思考哲学,触摸“哲学是什么”这个存有诸多争议的命题。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入手,展开智慧的全部内涵并揭示其意义;从与科学、宗教、艺术诸文化形式对比中把握哲学的思维特点及其独特之所在,而哲学的反思性又使其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从而阐释了“哲学是什么”这个命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是三分法,倡导中道哲学。他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广泛地运用了三分法:三部曲、三类型、三部分、三因素、三要素,以及由中道、中介、中和分别与对立两极构成的三极鼎立。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和继承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体育统计教学中去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内容,并对教育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教师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贯穿于整个体育统计教学过程,既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又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去理解体育统计现象,正确把握其规律。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哲学素质教育,就能够为形成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外壳”的揭示和“合理内核”的把握,比入的劳动、主体的生命活动为支撑.马克思赋予了主体和客体以新的哲学基本前提和规定,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到主体和容体的关系,第一次从人的活动的角度,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历史的新型关系.“主体”作为一个皙学概念.在哲学史上曾在不同意义上被使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既用它表示个别存在,又用它表示质料——潜在的实体;中世纪经贮哲学把主体理解为事物本身中存在的某种实在的东西.对主体的概念的近现代解释是从笛卡尔开始的,他把主体解释为认识过程中的能动性的本原.黑格尔,正如马克思批判性的分析指出,他把“绝对精神”、“理念”、“自我意识”当作主体,当做活动者和能动者,但这是一种“抽象  相似文献   

6.
“反传统”是飘荡在20世纪哲学发展中的一个“幽灵”。对哲学传统的反叛,开掘出哲学的新景象,但又封闭了哲学的历史行程与未来发展空间。哲学传统与现实关系的解决,是21世纪哲学发展的理论前提与出发点。当代哲学,要有承续传统的自觉意识,应在传统与现实的相互照观以及相互转化中丰富哲学的内涵与理解,同时要在多维视野中把握传统,才能使传统成为哲学创新性发展的激发因素。  相似文献   

7.
历经百年的现象学运动,经历了从“纯粹”到“不纯粹”的哲学转向,具体体现为从“理想本体”走向“生活世界”、从“独白”走向“对话”、从“超历史”走向“历史”等。可以说,现象学的这种理论转向也在西方现代其他各派哲学中得到了体现和回应。发人省思的是,无论是“纯粹哲学”还是“不纯粹哲学”都有其深刻合理性,因此,这场看似完全相悖的哲学“纯粹性与不纯粹性”之争,实则会通于一种相反相成的对话关系之中。这种对话关系的形成,完全依赖于一种能够真正消解所谓“权力话语”的“公共领域”的确立,而这将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8.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行动过程。教学过程要求思维抽象,即要求思维过程的客体抽象与反身抽象。客体抽象是基于事实的抽象或基于感性经验的抽象,是从事物的多维具体特征中,通过思维活动抽取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本质联系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反身抽象是基于主体活动间协调的抽象,是把顺序、关系从动作中分离出来,把形式从内容中分离出来的抽象,继而发展为对纯符号的抽象,或者说对抽象的抽象,形成数理逻辑与形式逻辑。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客体抽象与反身抽象的协调,并把思维抽象与事实直观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9.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人类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是对具体事物之因果联系或具体事物之内部结构的描述说明。智慧则是人的辨析判断能力,是人对世界与人生博大圆融的理解。本文通过解读知识与智慧,从几个视角阐释了现代教育中知识引领智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学习策略是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和探讨热点。高中哲学常识课具体学习策略研究应与高中哲学常识课教学实践相结合,探讨出适合高中哲学常识课教学实践的具体途径与方法,以促进高中生哲学常识课学习能力的形成,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是古希腊文化的泰斗,马克思曾把他称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47页),他为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他的思想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恩格斯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8页)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在他恢宏的哲学体系中,孕育了以后几千年欧洲哲学思想的诸多果实,本文述评的“四因说”,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占居着重要的地位,而且,这个  相似文献   

12.
幸福是一个永恒且历久弥新的伦理学范畴.作为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在其最具代表性、最成熟的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集中反映了德性幸福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最高善,是灵魂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完满的幸福是沉思;幸福目标的达成需要遵循中道原则、两种善的结合,从而在实践中完满实现人的本质属性与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3.
逻辑学界关于传统逻辑教科书中“概念”与“词项”的取舍问题一直存在分歧。从“概念”与“词项”内涵与外延的上,以及传统逻辑学的学科特征和研究方法来看,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属于哲学认识论的范畴,而词项是语词在命题中的逻辑内容,是构成逻辑形式的基本要素,属于逻辑学的范畴。传统逻辑教科书中用“词项”更准确。  相似文献   

14.
交往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是人类历史的起点,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从哲学意义上阐明"交往"的含义、根据、历史形式及社会功能,结合当前人类社会生活重大实践,为从交往角度客观理解全球化问题提供一个合理的维度.  相似文献   

15.
"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核心概念,其形成虽晚,却有着异常深厚的思想史背景.该概念在伽达默尔哲学中具体指理解的过程性实质,是历史和现在、客体和主体、他者和自我的无限融合过程.意义境域的基本开放性和前见解的特殊性赋予了"视域融合"基本的超越性、开放性和个体性.在当前多元对话的语境中,将此概念纳入到现代性论域进行其现代性意义检审已具备比较成熟的条件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简要地指出了科学探索欲望的外延以及从理论上分析了哲学对科学探索欲望作用的可能性。然后,具体地考察了哲学对科学探索欲望的形成、发展、作用的性质和大小的影响。最后,指出哲学对科学的作用的一个有效且影响很大的途径就是影响科学探索欲望的形成、而不仅仅为影响科学方法形成这样一个途径。所以,需要详细地研究哲学对科学探索欲望形成的具体机制和揭示出一些可行性方法,这也是哲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时间是一个抽象概念。体验哲学认为空间概念的形成先于时间概念,对大多数时间概念的定义和理解都是借助空间概念、通过隐喻的形式来实现的。认知语言学认为时间概念是由空间概念隐喻而来的。本文通过从体验哲学的角度探讨语言中有关时间的空间隐喻,说明隐喻在人类语言中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哲学史上,关于非存在物是否存在的问题自从柏拉图以来就一直持续不断,具体表现为个体词的所指物或一类事物的共相是否真实存在的争论。经院哲学中唯名论和唯理论关于共相(本质)是脱离具体的感性事物的独立实体还是作为概念仅存在于我们的心灵、精神之中的争论即与此相关。现代哲学则主要通过语言的途径来讨论非存在物是否存在这一本体论问题,对于它的理解体现了语言哲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在经过漫长的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以后 ,必将发展到人类社会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唯物辩证法为理解这一规律提供了工具 ,这是因为 :从事物发展动力和源泉的角度来看 ,对立统一规律为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事物发展状态和过程的角度来看 ,质量互变规律为分析社会发展的具体形式提供了理论指导 ;从事物发展方向和道路的角度来看 ,否定之否定规律为判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能从实验中去认知事物。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验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巩固和检测所学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促使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学习化学知识,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