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26年初自欧归国的蔡元培,被北大师生赋予厚望,能重掌北大,但他非但未能临危受命,反而采取断绝关系的辞职方式.在北大师生频繁急促的慰留函电背后,外间猜忌和怀疑也渐渐浮现出来.慰留者援引自北大已有成绩,坚持只有蔡元培回校,北大才能再续繁荣;怀疑者则认为蔡元培态度消极,已经不宜重回北大.蔡元培本人虽对北大感情深厚,却也深知难以凭一已之力挽救颓局.最终,他选择辞去校长,留在南方,其间也有种种难言之隐.蔡元培"毁誉听之"的态度,为人们自主诠释蔡元培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时人记忆中的蔡元培,也正是在此过程中悄然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2.
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在此之前,北大继清末遗风,已属腐朽。对此,蔡元培锐意改革,决心把北大办成“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使北大真正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最为活跃,学术空气最为浓厚,教学水平很高的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要办好北大,蔡元培认为:教师是关键,“只有从聘请积学而热心的教员着手。”他要求:“延聘教员,不但是求有学问的,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蔡元培长北京大学两年半以后的事.蔡元培到北大后,奉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原则,大力进行各项改革,提高了北大的学术水平.开创了新的学风,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但是这一切都遭到了北洋政府和一切顽固守旧派的反对,视北大为异端与洪水猛兽.一时之间,北京大学成为新旧文化冲突的焦点,而作为北大校  相似文献   

4.
“孑民先生 ,学界泰斗 ,人世楷模。”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对蔡元培的盛赞。蔡元培(1 868-1 940 ) ,一生中先后任翰林院编修、教育部总长、北大校长、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 ,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教育家 ,近代教育改革的杰出先驱者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他在教育事业上最突出的贡献 ,是对北大的革新。蔡元培主事北大期间 ,实行民主办学 ,教授治校 ,力倡“囊括大典 ,网罗众家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使北大一变过去迂腐沉闷的风气 ,成为人才辈出的最高学府 ,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蔡元培生于十九、二十世纪之交 ,正值新旧、东西诸种文化猝然相遇的时刻 ,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变的时刻。他既不固守 ,又吸纳新知 ,而在这种激烈的交汇冲撞中完成了由旧而新的学术转型。他本人也正是在这种转型中成为中国知识界、思想界和文化界的一面旗帜。蔡元培垂范于我们后人的 ,是他的具有极大包容性的宽广的胸襟 ,是他绝不墨守成规、勇于革旧图新的开创精神  相似文献   

5.
教育独立性:蔡元培教育思想之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是我国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都有诸多成就。从他的“五育并举”思想、大学理念和北大实践均可以看出其思想之深邃以及给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教育独立性是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之灵魂,从他对教育目的阐述、教育目的实现路径的探索均可以看出这一思想精髓。本文总结了蔡元培教育思想中的教育独立性,以期给今天的中国教育带来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6.
张小莉 《考试周刊》2009,(22):47-48
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后,积极提倡和扶植学生社团。在他的领导下,北大成立了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掀起了北大历史上的第一次社团高潮。蔡元培“兼容并包”、提倡研究和教育独立、重视美育和体育的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北大社团的类型、活动内容、组织方式等。  相似文献   

7.
清末京师大学堂具有浓厚的封建性,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的转型促使了一大批新式知识分子的崛起,引发了知识分子活动空间的转移:由“庙堂”转向“讲堂”,桐城古文派与以“太炎弟子”为代表的“新思潮派”对北大讲堂的争夺,就发生于这一历史背景下。蔡元培执掌北大与“新思潮派”的迅速取胜,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加快了北大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蔡元培执掌北大时,对北大进行了全面的民主改革,建立了一套“教授治校”制度.但在蒋梦麟出任北大校长之后,由于国内政治环境的改变和美国高等教育制度及其留学、从政经历等因素的影响,最终促成他在北大进行了从“教授治校”到“教授治学”的制度改造.  相似文献   

9.
赵恺 《教师博览》2002,(6):44-45
北大之大,首先是蔡元培之“大”。蔡元培之“大”.是胸怀之大、目光之大、品格之大、思想之大,是“有容乃大”之“大”。 于是,蔡元培生前就获得东方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给予的尊称:蔡先生。 1917年1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蔡先生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主政北大之初他就设计校旗。蔡先生说:“我们现在所定的校旗,右边是横列的红蓝黄三色、左边是纵列的白色,又于白色中间缀黑色的北大两篆文并环一黑圈,这是借作科学、哲学、玄学的符号。……科学的范围最广,哲学窄一点儿,玄学更窄一点。就分门研究说,研究科学的人最多,其次是哲学,其次玄学。就  相似文献   

10.
蔡元培先生     
余毅 《21世纪教育》2003,(12):72-73
本文作于1942年蔡元培先生74岁时。作者通过几件具体的事例,概述了蔡元培先生自1917年任北大校长后,整顿旧北大平庸涣散沉闷的“衙门”校风、倡导自由民主动平等的现代学术的实绩,从而证明文章的主要观点:无论在教育还是在学术上,蔡元培先生都是开风气者和奠基者;他以崇高的地位、热烈的情感、真实的见解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知识分子。文章收束处,点出蔡元培先生看似平常却堪称改写了现代中国历史的“中心主张”,一则总结了蔡元培先生一生最大的贡献,二则文气贯通、首尾呼应,饱含了一个亲炙其教的学生对恩师的深切理解和醇厚感情。是一篇寓深情于平淡叙事之中的佳作。  相似文献   

11.
蔡元培的学术观在民国早期发生了重要转变,这一转变通过北京大学改革,促使北大从旧式学堂转向现代大学。对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提出之改革方案的分析发现,相比民初,蔡元培扩大了"学"的范围,并调整了"学"的内在关系。这一变化实质上是"学"的本质由近代分科之学到现代科学之学的转变。蔡元培的学术观转变顺应了民初科学观的转变,渗透于北京大学改革方案,促使北大进行了一系列反映新科学观的学术建制改革。新建立的学术建制匹配于现代学术,推动北大迈向现代大学。  相似文献   

12.
何谓大学?有容乃“大”,大学为“学”。蔡元培执长北大后,围绕着“容”和“学”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为之注入了现代大学的灵魂,使之由一个封建官僚的养成所变成名副其实的高等学府。蔡元培不仅是北京大学的缔造者,也是中国现代大学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13.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家。他对北大的改革气势恢宏,影响深远。特别是他改革北大的办学理念至今引领着中国当代大学的发展。从蔡元培大学理念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当代大学理念之现状及大学理念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大学理念建设的一些设想。蔡元培大学理念启示当代高校要确立教授治校、大学自治的办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细化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是其指导北大改革的教育理念,"教授治校"思想是其北大改革内容中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阐释二者的辩证关系除了更加清晰地理解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内部关联性之外,更能理清蔡元培改革北大的整个精神脉络,深化对当今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大学定位和管理模式民主化改革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5.
蔡元培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开始推行学术自由、采用选课制、重视研究和设立研究生院等改革措施,在他的改革下北大校内社团、各类刊物不断涌现,各种学说相互争鸣.  相似文献   

16.
蔡元培是近代教育的开山鼻祖,职业教育是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职业教育社是实验、研讨、规划、推行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团体。蔡元培不仅长期直接参与中华职业教育社,而且始终在大局方面关怀中华职业教育社,体现出了他对职业教育认知不断深化的理论推进。  相似文献   

17.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任职期间,遵循"学诣"第一的聘任原则,"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使北大一跃成为国内一流高等学府。本文借鉴蔡元培教师聘任思想,以期为高校管理者进一步推进教师聘任制改革提供些许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王江海 《职教通讯》2012,(19):49-51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备受众多研究者关注,也被多方面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多集中于他的教育改革及其高等教育思想。而对其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思想,却极少有人问津。通过对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蔡元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一下蔡元培职业教育思想,以引起职业教育研究者的关注,进而对职业教育思想史的研究有所拓展。  相似文献   

19.
叶隽 《教育学报》2006,2(5):90-96
本文追溯“德国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形成,以北大德国文学系的建立为个案研究对象,考镜源流,尽可能复原当时在蔡元培改革北大的背景下,德国文学系作为一个新建学科的过程,并由此探讨其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蔡元培一生砥砺德行。1912年2月,他在上海加入以改良社会风气为目的的进德会,其进德活动正式展开。1918年1月,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发起成立以改良校园风气为宗旨的进德会,并秉承了上海进德会"不嫖娼、不赌博、不娶妾"的中心思想。进德会发展经历了"力戒嫖娼"与"提倡素食"两个阶段。蔡元培的进德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大的校园风气。在五四运动中,以进德会会员为代表的学生领袖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