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汉语词义演变的过程中,除了词义的引申,词的误解误用同样会产生新义。词的误解误用现象在上古、中古和近代汉语时期都有一定程度的反映。"终风""谷风"和"耿耿"等几个词都存在误解误用的情况,并且这些词的误解误用义与古书的错误训释有关。具有误解误用义的可以是词,也可以是成语等熟语。但目前对词语误解误用义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有待于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2.
词由于误解误用也会产生新义,这是词义演变的一种方式。《庄子》成语的语义演变,有一部分是由于误解误用而导致的,具体致误因素包括:受儒家思想影响、语境误推、受俗常思维影响、误解关键字词、凸显字面意义等。  相似文献   

3.
说“词”     
通行的“词”实际上指两种词汇单位 :词位变体和词位。词位和词位变体处于词汇系统的不同层级上 ,前者是词汇基本单位 ,由词汇材料成分构成 ;后者由词位变体构成 ,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词场 ;在词汇系统中 ,后者位于前者的上一结构层次。弄清“词”的所指 ,对词位理论、词汇系统理论、词类理论的建立健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前,报刊、电视等传媒语病不断.措词欠妥现象屡见不鲜,或褒贬不分,或误解误用,或易生歧义,不少粗看似是而非,细究则令人哭笑不得。下举数例皆出自一些主流媒体,“谬”由词生,或可由此举一反三.把好“遣词造句关”。  相似文献   

5.
"醇雅"和"风雅"是清代典型的词学主张,它们分别代表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的尊"雅"观。"醇雅"与"风雅"皆是以"雅"为基础,要求词作音律规范,语言典雅。但目的和方法各异,前者复兴词体,后者推尊词体。对词作的风格要求也有很大不同:前者重"清妍""清空";后者提倡"深美闳约、深隽柔厚"。  相似文献   

6.
"跩"这个词,自从有了"显摆、炫耀"乃至"洒脱、快乐、霸气"的词义后,一直被人们误解和误用:一是误解为方言词——其实它的使用已远远超出了方言的范畴;二是其字形常常被人们误写作"拽"。其实,"显摆,炫耀"的新义是由"跩"的本义"(走路)摇摆"引申而来的。"拽"字不具有"显摆、炫耀"的词义。  相似文献   

7.
<正>在语言的运用中,词语的误解误用时有发生,一般都会得到纠正和规范,但也有因误用范围广、使用人数多、持续时间长等原因而使得错误用法被大众接受的情况。对于“舆论”一词,前人多从新闻、司法等层面进行分析,本文则从语言规范的角度对其误用的情况进行考察,分析误用的类型,探讨误用的原因,提出规范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至建国前抗日根据地、解放区文学和"文革"前17年文学的特点,认为两者虽然都是"为工农兵"的,但是前者突出的是政策意识,后者突出的是历史意识;前者着意表现阶级关系,后者着意表现"社会"意义;前者一般地写出人物性格,后者有意识地塑造典型形象。因而前者显得浅薄,后者显得厚重。从总体看,后者的成就远远超于前者。  相似文献   

9.
保罗·德曼的"盲识与洞见"理论常常被批评者误解为实行两套标准的结果。通过认真分析后发现,"盲识与洞见"其实具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在场与缺席"的形而上的现象层面,第二个是语言"所知与所行"悖论统一的反形而上的非现象层面,前者是后者的表现,后者是前者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近来,有很多文章讨论成语“美轮美奂”,有人认为现在用“美轮美奂”表示“优美”的意思是一种误用,有人认为是产生新义了。这种旧词由于“误用”而产生新义的例子举不胜举,如“感同身受”“倾巢而出”“空穴来风”等。我们这里不讨论它的用法,而是要说说把“美轮美奂”误作“美仑美奂”“美伦美奂”的现象。从其历史来源看,历史上有“美奂美轮”,但没有“美仑美奂”“美伦美奂”的用法;现在的权威词典也只收录“美轮美奂”,如《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就只收录了“美轮美奂”,后两者明显是前者的误用。这种误用甚至出现在权威媒体上,《…  相似文献   

11.
近来读书,发现“式微”一词似枯木逢春,出现频率较高,其中不乏佳句妙句,但也有误用的句子。请看:  相似文献   

12.
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由于对单词的误用、多用、少用会造成或多或少的错误,这些错误都会在交流过程引起误解和词不迭意的现象。本文主要论述对英文单词意思的误解,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词语、新提法难以从英文词典中找到对应词等现象所造成的翻译不当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在读书看报写文章时,“滥觞”、始作俑者”、“始作俑”、“始俑”、“作俑”等词语经常遇到。因为它们都含有“起源、开始”之意,所以,人们常常将它们混同一词,误解、误用现象屡见不鲜。滥觞,语出《孔子家语·三恕》:“夫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本义谓江河发源之处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中的"习非成是"现象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次均有存在,是原有约定被打破,误解误用的约定重新建立的过程。"习非成是"现象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究其产生的动因,从语言符号的角度来看,语言符号本身的音、形、义易混淆性,原有符号关系的生僻性是误解误用产生的内在根本原因。从语言使用者角度看,大众的集体无意识和集体修辞创新是误解误用产生的外在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15.
廖序东编《现代汉语》说:“有的词有几个义项,几个义项之间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其中至少一个义项是基本的,常用的。其他的义项一般是由这个义项直接或间接地发展转化来的。前者叫做基本义,后者叫做转义。”并进一步说明:“词的转义主要是通过引申和比喻两种方法产  相似文献   

16.
“差强人意”作为一个成语,屡屡见诸于报端,但使用者往往望文生义,把它理解为“不能令人满意”的意思。这是因误解而误用。我为这个成语应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从若干年前即多次撰文辨正、最近还写过两篇小文涉及这一成语的误解和误用。但积非成是,积重难返,我只好借助于工具书,再写此文。意在订讹传信,而非诚心找茬。检商务印书馆1989年8月出版的刘洁修编著的《汉语成语考释词典》第138至139页,于“差强人意”条下注云:“原指很能够振奋人的意志。差:甚,殊。强:起,振奋。”下引《东观汉记》及《后汉书》的《吴汉传》:“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  相似文献   

17.
从近代汉语开始,“串”产生了“表演;扮演;演奏;装扮”诸义.由于人们对“串”义的误解,从而对“串”组成的一些合成词意义产生了误解误用.文章考察了“串戏”、“客串”、“反串”、“串演”、“会串”、“彩串”和“串座”等词义的误解误用现象,并从心理和语用角度对词义误解误用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入世”也成为人们的流行语。但此“入世”与现代汉语中已有的“入世”一词完全不同:前者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动宾短语的简称,“入”是“加入”的意思,“世”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意思;后者原来就是一个词,意思是“投身到社会里”,如,入世未深。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爱”的思想有两个特征:一是博爱,二是有差等的爱。前者就其对象而言,后者就其程度而言。从其对象看:既是对人的爱又是对物的爱,其中对人类的爱涉及家庭、君臣、朋友之间。有差等的爱源于人类的爱自己和“同感”。孔子之“爱”与墨子之“爱”相比:前者强调爱有差等,后者强调爱无差等;前者比后者更符合人性,更具生活的艺术性;二者的精神实质是相同的。与基督教之“爱”相比:前者温和,后者极端;前者表面提倡爱有差等,实际主张博爱,后者表面主张博爱,实质却是爱有差等。  相似文献   

20.
张玉庭 《现代语文》2004,(10):20-20
假如有两本书,一本名叫《麦迪逊县的桥》,一本名叫《廊桥遗梦》,让读者任选一本看,人们准会选后者,为什么?因为后者意味深长:“桥”乃人间一景,“梦”可折射心情,如此有情有景,意蕴深长,凭什么不看?而前者则平平淡淡,一览无余,想必也乏味得很。其实,《麦迪逊县的桥》就是眼下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