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完美的生命需要教育。教育归根结底就是生命教育。关于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就是广义的生命教育。生命起于身体,以身为本演绎人生是自然主义的身体哲学,其中共包括物、身、心三本体,我、你、他三主体和松、动、静三本能九条人生公理。生命教育遵循自然主义的身体哲学将会变成一种“自然的”过程,即:物身心共建生命,松动静展开生存,我你他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2.
伊壁鸠鲁哲学直接显示为生命教育和治疗哲学,其核心观点是快乐主义和观念论。前者直接提供生命教育的方法和方向,后者为生命提供哲学治疗以实现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纷扰。后来出现的所谓心理治疗主要关注人的心理调适之技巧,伊壁鸠鲁提供的哲学治疗关注的是人的内心强大之根本。  相似文献   

3.
身体哲学转向是哲学在现代社会的一种再生发,它发轫于哲学而又彰显出强劲的社会和人文色彩。身体哲学转向要求扭转对身体的片面认知,从肉身、躯体、身份等多维度对身体进行把握和考察。以身体哲学为底色的自然观重塑、社会观再造和青年观定位,有利于人类打破既成观念,凸显更丰满的生命色彩。身体哲学所弘扬的修身理念,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人类走出异化、实现生命丰盈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极端的抽象化和符号化是现代中国教育之所以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现代教育之心理-理智主义传统发展到极致的结果.不道德、去智慧、无根的极端符号化教育导致了知识、生命、行为和生活等四种形式的异化.人之身体介入和实践操作核心的实践教育哲学正是为了应对现代心理-理智主义教育传统对教育的异化问题而提出的.以生命实践活动为出发点,知识教育实践化,生命体验艺术化和审美化是实践教育哲学的一体两面.转变为具体的教育模式,实践教育哲学倡导一种身体-实践价值取向的新教育.新教育以新感受力的养成为逻辑起点,采取对话和教学做合一的方式进行实践育人,达至个体最高之审美境界,引导人类走向诗意存在.最后,实践教育哲学在发现与合流教育之心理-理智主义传统和身体-实践取向的教育传统中,澄明人的真理才是唯一、本真的教育真理.由此,身体解放的人性蕴含,以及天人合一的诗意栖居才有了坚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5.
人生是目的和手段的对立统一。人生目的和人生手段相互包含、相互作用。从目的和手段分,人生公理分为人生目的公理和人生手段公理。人生目的公理包括人生饮食公理、人生穿衣公理、人生住房公理和人生婚姻公理。人生手段公理包括人生求学公理、人生创新公理和人生终极公理。本文对人生目的公理和人生手段公理分别简述之后,用设问和追问的方法重点探究哲学的终极关怀,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人生最高境界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终极关怀的全息统一。  相似文献   

6.
人生是目的和手段的对立统一。人生目的和人生手段相互包含、相互作用。从目的和手段分,人生公理分为人生目的公理和人生手段公理。人生目的公理包括人生饮食公理、人生穿衣公理、人生住房公理和人生婚姻公理。人生手段公理包括人生求学公理、人生创新公理和人生终极公理。本文对人生目的公理和人生手段公理分别简述之后。用设问和追问的方法重点探究哲学的终极关怀,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人生最高境界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终极:关怀的全息统一。  相似文献   

7.
法的品性展示着法的使命、尊严和生命,它是不断敞开着的生长过程,也是思想对其不断解蔽的思辨过程。西方法哲学经典理论从各自视角对法的品性的解读呈现出多样化图像,我们可以从中统合出法的品性之"三一"式体系:法的公理品性、共识品性和公器品性。法的公理品性,是人的尊严与生存法则,体现着法的总精神,它是良知与良法之根;法的共识品性,是对法的公理品性的道德信念,体现为公共正义感和民族精神;法的公器品性,是指法对其公理品性的具体确认与强制实现。前两种品性保证了法之良法品质,后一种品性保障了法之效力性能,这三种品性共同构成法的精髓:法是通过道德共识而对自由公理的普遍确认与有效保障之神器。  相似文献   

8.
“理”是中国哲学最基本的范畴,它在古代哲学中表现为天理,在近代哲学中表现为公理。本文认为,从天理向公理的转型,不是对西方学说的简单移植,而是中国传统哲学与近代西方学说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产物,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公理与天理属于不同的哲学形态,它的发展,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9.
张楚廷先生的哲学思考是“学问”的过程,体现了哲学的智慧本性;他通过考察和反思我国教育学思考的观念事实,主张回到教育的最基本,即人本身上来;对于人的最基本的哲学思考,促使他构建了“教育公理”;他的教育哲学反映了其不懈的理想与现实追求,即人的全面与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苏格拉底那里,哲学教育的中心问题乃是人的自我认识问题,也即一个人究竟应该如何达成德性与幸福的问题。“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认识自己无知”,由此保持自我不断地求知智慧,也即“爱智慧”,乃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反诘式对话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方法。个体成长乃是从天性舒展出发,逐步过渡到理性的生成。苏格拉底哲学教育主要面对成年人而非儿童展开。儿童教育乃是从儿童身体自然出发,激活天赋本能与生命活力,走向积极而非节制的儿童生活。伴随个体成长,个体开始以反思走向个体精神自觉,教育也从诗性教育转向哲学教育,由此而显明个体成长的内在秩序与哲学教育的审慎。  相似文献   

11.
身体哲学是继意识哲学之后的又一重要哲学道路。在身体哲学的视野中,教师身体具有表现性与储积性、建构性与受约性、本体性与区分性等多重文化特性。教师身体是文化的生产者、符号、装置与演员。通过身体来思考,教师文化的运作由教育意象的构成与译解两个相辅相成的环节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正生命科学研究表明,人的生理机能的成长受生命基因密码的影响,生命的生长就是身体内的基因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一种排序。人类基因研究组正在探究生命体内通过基因重组促进生命健康成长的秘密。精神生命的成长也是如此,也有其成长的密码。教育的价值旨在破译生命成长的密码,通过基因的重组,促进个体潜能充分发展。当下的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关注知识教育,并没有去探究生命成长密码。这些年来,洪泽县实验小学以"教育即成长"作为自己的校本哲学,践  相似文献   

13.
尝试以身体为参照系,对身体内的组织采用三材法加以分类,对身体外的事物以五行加以分类.同时,对这一分类系统引用西方学者关于生命的自然哲学观加以印证.作为应用,尝试依据阴阳五行数理解读身体的类比性数学内涵,并简要论证中国哲学不相信上帝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身体是尼采生命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明确地为身体疾呼,肯定肉体生命,及对生命本能的张扬。而作为生命本能的欲望,其不仅开启了人们对于身体的关注,更开启了审视艺术与美的新通道。而此三者,身体、欲望、艺术的共舞又将人类的生命意志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尼采力图从生命存在的本质、人和世界的关系,来认识与理解身体、欲望和艺术的本质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育要获得质的提升需要完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人的哲学、生命的哲学。人的身心是一个整体,心灵则是生命之体,身体则为生命之用,身心畅通是生命机体活跃充沛的条件,自孔子"六艺"到阳明"良知学"都以此为本。依照心灵大体的观念,当下及未来之教育必须着眼于具有平民人格的"精神贵族"即儒家之"大人"或"大丈夫",如儿童教育则重在心灵开放、气机通达,使之身心舒畅,进而步步提升前进。教育理念上必须"由器入道",方法上要以生命的养成为鹄的,才能造就健康、向上、奋进的社会栋梁。  相似文献   

16.
教育身体史的提出,既是教育史研究不断走向关注人及其生命体验的需要和追求,也是哲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已有成果共同推动的结果。这些学科给予教育身体史研究的深远影响在于,它们对"身体"的关注和探讨,有助于明确教育身体史研究中"身体"的本质和属性,有助于人们跳出肉体和精神的二元对立模式,对教育参与者形成全方位的整全认识,在书写教育身体史时以材料"体知"其真实感觉和感受,以"身体"为根基还原对教育参与者的真切生命关怀,最终书写"人"和"人身体"在场的教育史。同时,这些学科的不同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关于身体的划分,又可为教育身体史研究参考。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史研究领域,吸收和借鉴各学科身体研究的资源,应是教育身体史研究者共同努力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由具体的人构成的世界,而具体人具有三重生命——“种生命”、“类生命”与“个生命”,且具体人的三重生命既各有特色、相互区分,也相互依存、互为贯通.从具体人的三重生命观来看,教育应敬畏人的“种生命”,省思身体教育;提升人的“类生命”,坚守教育理想;增值人的“个生命”,完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18.
<正>一、2016年学前教育版重大选题(―)学前教育理论1.学前教育哲学现念的变革(生活哲学、生命哲学与身体哲学)2.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假设的变革;3.学前融合教育发展态势及其评估;4.学前教育公正与普惠化发展;5.学前教育文化模式与类型比较;6.幼儿园、家庭与社区的教育一体化。  相似文献   

19.
厘清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不仅是发展和完善德育理论的内在诉求,更是推动和提高学校德育实践效能的前提条件。运用教育哲学的一般方法,通过论证提出:德育乃是育人的伦理发展之学,而生命之伦理,起于身体;当代道德教育理论亟待将身体作为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纳入到当代教育理论体系中去。  相似文献   

20.
语文新课程在传统文化中挖掘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认知生命、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和尊重生命的生命教育,是一个新课题。儒家文化的育人思想和践行尽性的做人理路,是语文课程进行生命教育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理解好"儒家生命哲学的三大要义",构筑好"生命教育的三个维度",完善"生命教育的三个体系",可以有效利用儒家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提升青少年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